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传统文学>逸闻趣事>光明日报>新闻报报




开发大西北的先躯--石声汉

http://edu.sina.com.cn 2000/04/13  光明日报赵 洛

  西北常有旱情,1929-1931年旱灾更重。邓拓《中国救灾史》说:“1929年,陕、甘、豫、晋、察、绥 、皖等大旱,灾民三千四百万人。

  1930年……陕甘尤重,居民初则食树皮,继则卖儿鬻女,终则裂啖死尸,易食生人”。

  1932年,有两位学生物学的学者,老师辛树帜和学生石声汉来到大旱后的陕西,看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黄土 高原培育过深厚的文化,眼前却是土地荒白,灾民外逃。面对这一切,师生感慨万分,能不能做点什么有益于苦难的人民?辛 树帜思量在此地建一所农业高等学校,石声汉想用自己的学识有益于这片土地。石声汉,湖南湘潭人,生于1907年11月 ,1935年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英国,选择了植物水分生理作为研究方向,希望解决农作物缺水问题,学成回国开发大西北。

  1936年底毕业归国,听说他老师辛树帜任校长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陕西武功招生,石声汉毫不犹豫地辞谢了上 海同济大学的邀聘,打算科学救国,以农作物需水作门径,替国家作点事情。

  “哪知道这只是一个幼稚的想法。”--以后石声汉深有感慨地说。到武功一年多,开始也满怀希望:“墙外依稀箫 鼓,窗前澹淡山容。来年春事莫倥偬,余巧乞天工。韶光裁剪无偏颇,教江南塞下俱同。”这是丁丑元旦《风入松》词写的( 《荔尾词存·弄沤集》)。

  可是这年底,作者的笔调却完全变了:“病文园,羸弱招虚谤”,国民党官场腐败,学校派系斗争,加上卢沟桥事变 ,国外订货的图书仪器取消了。石声汉写道:“回想去年事,一出续黄粱,”原是黄粱一梦。“人才事,百事计,许荒唐。廿 年卅年以后,粉骨岂能偿”。科学救国的理想,水泡一般地幻灭了。所以作者取名《弄沤集》。日寇入侵,轰炸,逃难,石声 汉和家人,像我们从抗战中过来人一样,经历了深重的苦难:

  “败叶惊风,枯枝泣露,荻花白遍秋江浦。零风重霭送残阳,湿云黏在连天树。漫话登临,空伤岁序,河山破碎情如 许。故园秋思任关情,天涯望断无寻处。”

  山河半沦陷,四处所见,残阳败叶,芦花枯枝。这时石声汉在昆明同济大学,后又到四川乐山武汉大学教生物学,繁 重的功课,辛苦的劳作,回报却万分菲薄。石声汉说自己像驽马蹇驴一样苦苦挣扎。

  《病骥集》中写:

  “蹄铁敲穿,踏遍崎岖,日渐昏黄。叹木鞍坚重,背成生;麻缰粗硬,吻有陈伤。项下刍笼,虚无寸草,枉羡青畦 菜麦香。……半束枯刍,一拳稃壳,便是辛劬竟日偿。”(《沁园春·驮行病骥》)

  木马鞍那么重,把背上的毛磨光了,竟成了无毛的皮革。粗麻缰绳勒得嘴吻全都破了。颈下的草料小笼也无寸草,更 羡慕田野的菜麦多香!到了夜晚归来,半束枯草,一把糠壳,便是辛苦的竟日粮。生活这般艰辛,1939年写:

  “午夜无眠经久惯,闲愁不怨更长。惟将琐屑转柔肠。家贫偏米贵,亲老值年荒。富贵早知非我事,近来都不思量。 投荒弃远正何妨。

  酒边新白发,众里归清狂。”

  凄苦写得那么生动。1944年又写《浣溪沙·嘉州自作日起居清》,共六首,今择其第三:

  “十号才能几日过,频翻挂历待如何,纵教发放也无多。寄卖行前低问讯,旧书摊畔再巡逻,近来交易有成么?”

  要养活七口之家,还要奉养老母、供兄弟上学,翻日历盼每月10日发薪的日子,但发薪又有几何?只好寄卖旧书, 书摊上走走,可有生意?

  他写妻子:“儿女累,米盐灾,七年犹著嫁时鞋,鸳盟若许前生约,后世为君作妇来。”写儿女“一双娇脸教爷偎, 两点漆眸犹泪泊”,叫人欲哭无泪。

  声汉先生此时早已当了教授,不想穷愁若此!他说生平不甚以显达荣乐为怀,因少年学作韵语,所以只自写块垒,抒 发心中所积,不想竟成了时代的记录,透露出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这是动人的,可贵的。尤其可贵的是诗词表达了先 生的精神力量:“春蚕作茧不须怜”,困顿中依旧矢志不改,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本色。

  说先生失败,是就解放前科学救国的理想而言,腐败的国民党政权统治下,民不聊生,何能开发、建设大西北?但先 生教书育人,造就科学人才,还是有成就的。解放后,从1950年到1960年,先生标校整理我国古农书,如《齐民要术 》、《汜胜之书》、《农政全书》等,取得了杰出的业绩,用现代生物学注释评讲,是前人做不到的,因而赢得国内外的广泛 赞誉。千百年来,养活千万人,中国农业自有精髓,藏蕴古农书中,发掘这份宝贵遗产,是中国人的责任和骄傲。

  先生极其聪慧,像古书里描绘的:“生有异禀。”但先生不依赖异禀,而是极其认真、极其努力,每天备课、书写到 深夜。写诗填词只是个人爱好,写生活感受十分亲切,以嬉笑怒骂刻画生活凄苦无耐,表现为悲愤沉郁,诚时代的诚实反映, 是现实主义的杰作,词人荔尾在民国词坛上占一席地。今先生长子定机教授赠我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荔尾词存》,读 来心惊!先生名“荔尾”,应是纪念1929年于广西梧州认识许慕贞女士。古苍悟郡有荔江(今存荔浦县名),后改名桂江 。梧州居桂江(即荔江)之尾,因以名,不知对不对?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传统文学>逸闻趣事>光明日报>新闻报报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