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用户注册| 网站地图
内容中心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传统文学>逸闻趣事>南方周末>内容




建筑是她心灵诗歌(图)--纪念林徽因

http://edu.sina.com.cn 2000/05/12  南方周末

  作者:梁从诫

  1925年,林徽因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入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一年后,却打破了当时这所大学相当保守 的常规:以一名年仅22岁的中国女学生,隔系应聘,当上了建筑系设计课的兼职助教,不久又升为兼职讲师。她选择建筑作 为专业并非偶然。在她16岁随父亲林长民暂居英国时,受到一位建筑师的启示,就决心要以这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 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还说服了她后来的丈夫梁思成也学了建筑。

  1949年以后,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委员 。五十年代初,她在建筑教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方面,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195 5年她去世时,“碑建会”决定把她亲手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圈浮雕的刻样作为她自己的墓碑,以铭记她的贡献。

  然而,在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中,人们应当知道的,也许还不只是她的成功,而更是她的那些重大的失败。是她 ,当年和梁思成一道,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心血,想要把北京城,这“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为当时全世界仅存的完整古城 保存下来,成为一个“活着的博物馆”留给后人。然而,他们却抵不过当时那种要“从天安门上看下去,到处都是烟囱”以示 “现代化”的权威意志,而节节败退。在后来关于北京古城墙存废问题的急诊中,又使他们彻底失败。其结果是,北平解放时 炮口下得以幸存的五百年完整的古城墙,却在“和平建设”中被当作封建遗孽而彻底铲除了。当年她在顽强抗争之后留下的一 句话:“有一天,他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如今不是言中了吗?

  林徽因什么时候开始其文学活动,这不太容易说得清。她的文艺细胞当然首先来自她的书香世家……然而,直接把她 领入现代文学之门的,却是她前半生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徐志摩。毫无疑问,林徽因后来的文学审美观,她作品的风格,乃至诗 的格律,都受过徐志摩的深刻影响,其中有一些大概可以追溯到伦敦时期。1924年印度诗翁泰戈尔访华时,林徽因与张歆 海、徐志摩、林长民等同台用英语演出泰翁诗剧《吉德拉》,在当时的北京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也可算是她登上文坛之前 的一次即兴的彩排吧。

  林徽因大概只能算是个“低产作家”,她的存世文学作品----几十首诗,几篇散文,三个短篇,再加半出话剧, 合在一起也不过10来万字,小小一册而已。然而,使许多人感到惊讶的是,她这仅有的一点东西,尽管略有参差,但总的说 来,却几乎是篇篇珠玉。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 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遗憾的只是,林徽因没能看到她为之付出了生命的最后一息的这座建筑物的完成,便在1955年 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了。现在,她自己也许应该感到欣慰:在她出生90年后的 今天,她的诗也还活在许多与她素不相识,乃至隔了几代的读者心里,也确实还有许多人仍然相信,在她那空灵的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1993年4月北京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相关文章


  新浪首页>文化教育>传统文学>逸闻趣事>南方周末>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