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亲述:一个华裔家庭心中永远的痛

2014年06月29日12:19  新浪教育     收藏本文     

  本文节选自早晨的太阳的新浪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和很多第一代移民[微博]一样,一对华裔夫妇在年轻的时候来美国打拼。他们只有很少的钱,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有的只有华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他们先从餐馆做起,先是为人打工,积累资金,再自己盘店。

  不久,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同样,和很多新移民一样,他们把女儿送回国内,让老人们代管,自己则在美国忙忙碌碌,日夜操劳。

  两年后,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这一次,是个儿子。这时候,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资金在美国养活一家人。所以,他们没有把儿子送回国内,而是把老人们接来美国,照顾一双子女。

  精明加头脑让这对夫妇看到餐馆生意的局限性。于是,他们把眼光放到利润高得多的珠宝行业。为此,爸爸特地去珠宝培训学校学习,并拿到珠宝鉴定师的证书。没有家族背景来开一家珠宝店,没有相当的资金是不行的。

  转行之初,这对夫妇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可想而知。夫妇俩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珠宝店的运营和管理中。珠宝店从早9点开到晚6点,一个星期营业6天。

  逐渐,家里的老人已逾高龄,不能像以前那样时时刻刻守着孩子,而孩子们也已到了上学的年龄,所以,老人们回国养老了。女儿就担当起照看弟弟的责任。女儿每天要帮着做很多家务,而儿子则可以放任自流,看电视、打游戏。

  珠宝店的生意越做越大,夫妇俩需要帮手。两口子一合计,直接就把儿子女儿接到店里,让他们放学后到店里帮忙。女儿很听话,帮着爸爸妈妈忙前忙后。儿子从小懒散惯了,插不上手,还碍手碍脚。夫妇俩就让儿子在一边打游戏、玩电脑,随他去。

  女儿天性温顺,性格内向,学习很勤奋。 儿子天资聪颖,学东西很快。再加上美国小学课程容易,进度慢,所以一开始夫妇俩没将孩子学习的事情挂心上。等到孩子到了高年级,儿子的成绩开始下滑,夫妇俩不愿意花钱给儿子请家教,就叫女儿给弟弟辅导功课。

  再后,儿子开始变得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有时候靠摔东西,甚至自我伤害来发泄情绪。而这时候,夫妇俩正合计着在一个新兴商业区租个更大的店面,再开一家珠宝店。夫妇俩手头紧,时间紧,没有时间管孩子,也不愿意花钱请人照看孩子。因此,就把儿子放家里,任他想做什么做什么,而把女儿留在店里继续帮忙。

  新的珠宝店开张后,夫妻俩一人一家店,忙得不亦热乎。有时候还把女儿在两个店面之间调来调取,以平衡两个店之间的顾客高峰期。两个店的生意都很兴隆,家里盖了300万的新房,而孩子们也到了上高中/初中的年纪。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夫妇俩早就做好了规划:女儿大学去学珠宝设计,而儿子呢,则被送到瑞士顶级的钟表学校学习,即便花费百万,也在所不惜。

  这样,夫妇俩需要赚更多的钱,同时还要继续保持华人勤俭节约的好传统。所以,即便是这样的忙,妈妈也要亲历亲为地每日做饭,夫妇俩都是自带午饭到店里,全家人很少到餐馆吃饭,即便是圣诞期间也是如此。孩子们没有参加什么活动,也没有结交什么朋友,生日party很少参加,假日旅行更是天方夜谭。

  从小到大,女儿都穿着廉价衣服。因为所有的寒暑假,女儿都在父母的店里面帮忙,没有办法出外打工,因此她连买一件像样一点的衣服的零花钱都没有。女孩子长得很瘦,皮肤很黄,说话声音细细弱弱的,带着一副眼镜。妈妈还经常对女儿苛责训斥,呼来喝去。更有甚者,夫妇俩连35美元也舍不得出,不愿意为女儿买高中毕业典礼所需的礼服, 要女儿去找人借。

  儿子呢,每天窝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上电脑。夫妇俩对他的要求倒是每求必应,只要求他不“闹事”就好。但是,儿子的脾气却越来越大,状况越来越糟,成绩一直下滑,开始用更可怕的方式自残。老师警告家长[微博],说是再这样下去,怕是高中都毕业不了。这时候的夫妇俩,才开始带儿子去看心理医生。但是即便这样,夫妇俩所做的,也就是带儿子去看医生,让儿子服药了事。

  转眼间,女儿高中毕业,想上本地医学院,还真的考上了。夫妇俩坚决不同意,说只资助珠宝设计专业,要读医学院,自己筹学费。

  女儿隐忍多年的冤屈愤恨,终于爆发。她自己收拾东西,去了医学院,从此切断与父母的任何联系。爸爸于心不忍,与女儿僵持半年后,主动提出资助女儿1万多的学费,女儿拿在手里,连谢都不说。中途女儿回家取衣服,竟然叫上警察在门口保护,让爸爸大为伤感。女儿读了一年医学院,找了一个男朋友同居了。后来,不知是经济原因还是其他原因,中途辍学,现在下落不明。

  儿子呢,终于勉勉强强高中毕业,现在依旧窝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上电脑。还时不时犯病,情绪失控起来要动刀子,完全要靠药物来压制。

  一直马不停蹄,忙忙碌碌的夫妇俩仿佛一夜之间觉醒了,也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我真的是做错了,”爸爸悔恨地说,“我应该给孩子们多一点时间,多一点陪伴的。现在,是不是太晚了?”

  女儿去哪儿了?儿子以后怎么办?这成了这对华裔夫妇心中永远的痛。

  对于女儿和儿子来说,难道他们心中就没有痛么?

  有,肯定有,而且他们的痛只会更深、更久。因为自他们出生之日起,他们就缺少疼爱、关心、怜悯、珍惜、欣赏、关注和陪伴;他们的童年没有梦想,他们的青春没有色彩,他们的未来,更是充满迷茫、痛苦和未知。

  从女孩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从小就被父母给予不平等待遇,十几年为父母免费打童工,不仅没有得到接纳和肯定,反而时时遭遇“软暴力”。多年的轻视加忽视,给女孩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不是精神虐待,又是什么呢?而这种虐待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必将陪伴女孩一生。

  从男孩的角度想一想,虽然被父母宠爱有加,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关爱和尊重。父母对孩子的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其实是父母推卸责任的表现。而父母以工作为借口,终日将孩子隔离在家中,造成孩子孤僻冷漠的性格,又没有及时疏导纠正、亡羊补牢,最终触发孩子患上心理疾病,形成人格障碍,铸成无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唏嘘之余,我们可否从中感悟到什么,让这个世界少一个受伤害的孩子,多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

  第一,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关注。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其实根本就不高:吃饱穿暖,病有所医,读书识字。父母能保障这些,孩子已经满足。对于孩子来说,住300 万的豪宅和住3万的小房子,没有太大区别。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时间和关注。它们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给孩子的内心充注温暖和快乐。

  父母要做到这一点,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 就看你的“选择”。

  你是选择上电脑、看八卦、打游戏,还是选择给孩子讲故事、念绘本、辅导功课?

  你是选择加夜班、赴应酬、陪客户,还是选择陪孩子吃晚饭、看电影、度假旅行?

  或者,你是像故事里的夫妇俩,选择再开一个新店,还是把时间和精力腾出来献给孩子?

  娱乐,永远都玩不完;工作,永远都做不完;金钱,永远都赚不够。而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你是让它充满温馨,还是平平淡淡,抑或不堪回首,取决于你作为父母的选择!

  第二, 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尊严。即便是几个月大的婴儿,也具备和成年人一样的丰富情感。而孩子又是特别的敏感和脆弱,他们能迅速捕捉到父母在语气、选词、表情、眼神、手势和肢体上的变化,准确地判断出父母情绪上的波动。

  如果父母传递的信息是正面的、肯定的、褒扬的、鼓励的,孩子就会感到有安全感,从而敢于说、敢于做、敢于表现、敢于出错,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气儿;如果父母经常否定、数落、责备、甚至讥讽、挖苦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谨小慎微、求安求稳,总是怀疑自己,畏首畏尾。

  想一想,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你说过这样的话么?

  “你看你写的字,像鬼画符。”

  “你怎么这么不开窍,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你的房间乱糟糟的,像垃圾场一样。还不赶紧收拾了?”

  “我上辈子欠谁的了?生了你这么一个小阎王!”

  “你看邻居小宝,数学拿了奥林匹克的大奖,钢琴考了八级证书,英语演讲比赛拿了第一名,还会跳拉丁舞,你怎么行行拿不出一件像样的?”

  怎么样?听起来有点耳熟吧?很多时候,父母脱口而出,转眼即忘的话,会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就像一个不经意扔进湖水的小石子,将湖水溅起层层涟漪。扔石子的人早就忘了这事了,而小石子却永远留在湖水里了。

  你也许会说,我们的父辈母辈就是这样和我们说话的呀!

  没错,我们的父辈母辈,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这个以后另文探讨),很多时候对孩子讲话的时候口无遮拦,完全不顾及这些话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是否还对那些话有些耿耿于怀?你是否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无措、郁闷、羞愧、愤怒或抓狂?

  那你还愿意将这种伤害传承给你的下一代么?

  第三,珍惜和孩子的缘分。缘分不仅仅存在于情人和夫妻之间,也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不是么?为什么芸芸众生中,只有这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成为我的孩子?

  仔细想一想,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如果不出意外,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过20年。而这20年,只有孩子最初的3-6年是与你朝夕相处的。其余的,都是目送孩子渐行渐远的过程,直至孩子考上大学、找到工作、组建家庭,彻底远走高飞。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珍惜孩子与我们在一起的有限的每一分钟。我们要对孩子给予我们的欢乐、期待和希望,心存感恩。

  如果孩子听话懂事、体贴温顺、天资聪敏,独立自律,那是你上辈子和这辈子修来的福气。如果孩子不是这样贴心或省心,父母也没有必要感到失望或难过。毕竟,每一个先天健康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已经是上帝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第四,不要让过度节俭辜负孩子的年华。父母对孩子过度消费固然助长孩子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坏习气,但是,父母走另一个极端,对孩子过度节俭的做法亦不可取。

  父母偶尔带孩子出去吃饭、看电影、逛游乐场,给孩子买玩具、置新衣,送孩子参加舞蹈班、夏令营,花费适当,却可以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快乐。

  对孩子来说,去瑞士顶级的学校去深造,可能远远没有全家人在圣诞夜吃一顿大餐来得直接、现实。

  而父母花费135美元特意为自己置办的毕业礼服,一定会让孩子珍藏良久,因为它承载着幼年最温馨、最美好的回忆。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童年是短暂的,青春是青涩的。让我们帮助我们的孩子,有金色的童年,有炫彩的青春。

  结语: 无论我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决定要孩子,维系婚姻、害怕寂寞也好,延续生命、寄托希望也罢,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善待孩子。愿天下每一个家庭都少一分痛,少一分遗憾,而充溢着满满的爱。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高考院校库

(共有2484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高校联系方式 录取规则 热门排行
院校搜索:
高校分数线:
批次控制线:
估分择校:
专业分数线: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