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读:孩子攀比成风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017年11月20日 14:23 新浪教育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yes
热点推荐

  周末回家,圈圈发现自己刚上初中的侄子换了手机,一台崭新的Iphone 7,圈圈不由得看了看自己用了两年多的旧手机,又指了指他的手机,开玩笑般问他:“咱俩换换?”

图片源于网络图片源于网络

  侄子满脸嫌弃地告诉圈圈:“你那个型号早都淘汰了,我们班主任用的都比你的新好嘛?我有几个同学还订到了最新的X呢。”

  听到这话圈圈有点惊讶,不明白为什么刚上初中的孩子要用如此高级的智能手机,“你们都用手机干吗啊?用得着这么高级的手机吗?”

  “就微信、电话和游戏呗,大家都用苹果,我不用,多没面子。”

  话音刚落,侄子的父亲,圈圈的堂哥便说:“现在的孩子啊,攀比成风,他们班上的同学,哪个不是左手苹果7,右手IPAD啊,这几天还跟我闹着要买游戏机呢!”

  “他要你就买啊?”圈圈汗颜。

  “不买怎么办,跟我说别人都有,就他没有,人家都不愿意和他一块玩了。”堂哥叹了口气摇摇头,“我单位一同事,家里没车,他女儿都不让他们夫妻去学校接她,说别人的爸妈都是开车来的,她爸妈还骑电动车,给我同事气的,最近都打算买车了。”

  的确,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经历,孩子想要新的玩具、新的衣服或是新的手机,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而是因为“别人”有,就觉得自己应该也有,甚至比“别人”的还好。而这,其实就是一种攀比心理了。

  那么,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家长将孩子作为比较的对象,逐渐影响孩子的行为

  “别人家的孩子”是圈圈心理最讨厌的“孩子”,小时候经常会听父母提起“别人家的孩子”如何聪明,如何优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口头禅依然没有消失,还是在为人父母者中广泛流传。但实际上,家长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其实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比较本身就是将孩子当作自己与他人攀比的筹码了。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受父母影响,把自己的优缺点和别人比较,或是在物质上和其他孩子进行相比,从而形成攀比心理。这样的行为,且不说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更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人格的培养。

  2. 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满足无理需求

  现代家庭普遍是2+2+2+1模式,即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共同疼爱一个孩子,因此作为家里唯一的宝贝,家长很容易对孩子形成溺爱,从而无条件满足孩子各种要求。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需求都只是出于一时好奇,并不是真的需要,这样无底线满足孩子的要求,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喜新厌旧的习惯,并且一旦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有负面情绪。这种被过度宠爱的孩子会把家长满足自己的需求当作理所当然,当看到别的孩子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时,就会认为自己也应该拥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攀比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因此,想要破除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到好的表率作用才行。

  责任编辑:润琰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栏目  新浪国际学校家长圈

国际学校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39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