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坛一:低龄国际教育之始如何规划及衔接

2017年11月27日 15:14 新浪教育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yes
热点推荐

  11月27日,新浪2017中国教育盛典国际教育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由新浪教育主办、博辞广告协办,主题为“智建国际教育生态圈”,来自国际教育行业的20多位顶级从业者共同探讨了当代国际教育方法论。

  低龄留学火爆,中国家庭应该如何规划国际教育之路?随之,中国留学生群体成为世界最大,不断发展健全的国内留学服务如何共生共赢?而宏观层面,新民促法发布,国际教育行业如何度过洗牌阶段?

  国际教育峰会上,主题为“智在规划:低龄留学火爆,低龄国际教育之始如何规划及衔接?”圆桌论坛举行。

  出席嘉宾为:

  艾毅教育集团创始人兼CEO 许尚杰

  北京外国语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曹文

  中旭天下教育集团总裁、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创始人 邹晓东

  新东方国际学校校长 程凤云

  侨外集团副总裁 朱晓轩

  赛尔教育集团副总裁 孙丽

现场图片现场图片

  过早出国留学未必最好

  如今的家长会选择越来越早的让孩子出国留学,最常听到的原因就是,出国寄宿学校能有更高几率考进常青藤的学校,机会比较多一点。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过早出国留学就是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艾毅教育集团创始人兼CEO许尚杰认为,应该让家长们好好考虑一些因素,教育是个平衡,他们如果过早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失去的是哪些,这是需要讨论的。而之后如果要回国发展,中文教育又是不是更好一点,也是家长们要去考虑的事情。因此许尚杰表示,不建议孩子过早走出国门去接受国际教育。当然,虽然让孩子过早的留学出国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低龄的国际教育也许可以作为家长们选择让孩子过早留学的替代方式。

  新东方国际学校校长程凤云表示,低龄化的国际教育为传统教育做了一些较好的补充,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教育方式。至于要把低龄的孩子送出国,可能孩子会由于种种不成熟的因素而导致无法较好的适应。

  优质教育并不等同与留学教育。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更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基础阶段留学。但从供给方面,国际学校在国内的资源以及规模还很缺乏,比较多的国际学校是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第三方面,即便是过早的接受国际教育,孩子日后还是必然要接受严峻的挑战。因此,中旭天下教育集团总裁、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创始人邹晓东表示,东西方的教育其实正在呈现多种融合的现象与趋势,孩子高中以后再选择出国留学的方式接受国际教育,无论是从孩子自身成长方面,还是在打好中国文化基础方面,都是更好的选择。

  低龄国际教育并不一定等于低龄留学。赛尔教育在分析中国留学生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发现,中国的留学生无论是语言考试成绩再高,在语言的实际运用方面仍然不够灵活,这就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校进程,也会为它们在海外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困难。因此,赛尔教育集团副总裁孙丽表示,国际教育的低龄化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与进步,是教育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日后再走出国门之后,也有相当大的帮助。日后,再寻求优质教育的时候能够放眼全球,拥有国际化视角,才是对教育最好的发展。

  低龄留学的实质应该是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

  低龄留学的实质是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是让孩子接收到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更加优质的教育方式,而不应该单纯的以年龄和地域来作为衡量。侨外集团副总裁朱晓轩讲到,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国内输出国,而如今这一现象发生的唯一的变化就是年龄在不断降低。背后的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海外置业还是投资移民,本质都应该是考虑到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而非简单的留学而已。同时,是否选择留学是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的,而不是看到别人的选择而左右自己的选择。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曹文认为,出国的年龄高低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首先家长是否对让孩子留学这件事想明白了。其次,如果真的选择要让孩子出国,一定要做好全方位的准备。最后,未成年年人离开父母,必定会遇到挑战与困难。这时候要做好对孩子的监管服务,这是比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更重要的问题,因此低龄与否并非实质,实质是你是否做好了准备。

  STEM教育是革新的教育模式

  如今,国内非常流行STEM教育,这也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趋势。STEM教育是用来培养孩子全方面、跨学科、批判性思维、自主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教育方式。新东方国际学校校长程凤云程她讲到,STEM教学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以问题问主导,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方案的教育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而这一教育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STEM教育虽然日趋火热,但其发展的道路还有很长,要想大力发展这一革新性的教育理念,还要做更多的传统与创新教育模式的融合。作为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创始人,邹晓东指出STEM教育模式,与传统学校学科学习方式形成了非常好的互动、补充和联动的方式。而在大力推动STEM的同时,邹晓东表示还要更大声地说出要发展人文教育,更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此为引领发展跨学科教育。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

  主持人:今天很多人,虽然我不是教育行业的我们都在关注着教育,也是带着很多思考和问题来到现场的,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而且对孩子关注度整个社会关注度都在提高,教育理念质量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学生家长选择留学重要的因素。很多家长恐怕孩子竞争中落后其他孩子,怕孩子丧失竞争的优势,面临低龄化发展,家长们如何为孩子做教育规划呢?我相信这是很多朋友都在思考问题,不仅是教育领域,包括家长整个社会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接下来带来第一场论坛《智在规划:低龄留学火爆,低龄国际教育之始如何规划及衔接?》。参加论坛的嘉宾他们是:

  艾毅教育集团创始人兼CEO许尚杰;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曹文;

  侨外集团副总裁朱晓轩;

  赛尔教育集团副总裁孙丽;

  中旭天下教育集团总裁、中国STEM教育协作联盟创始人邹晓东;

  新东方国际学校校长程凤云。

  非常开心各位参加我们的教育高峰论坛,非常荣幸能够跟各位教育领域的翘楚坐在一起,我也是作为学生家长跟各位交流。今天也会有线上的沟通交流分享,为何说国际教育低龄化是中国教育的一种进步?大家都有什么样的观点?许总。

  许尚杰:大家好!关于这个话题我挺有感触的,我在3个国家受的教育,从小在台湾读幼稚园和小学,又在新加坡受到小学、中学、高中教育,最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在我那个时代低龄国际教育应该大学出去就算低龄,因为大部分孩子读完研究所读博士,现在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从高中开始寄宿学校到英国,甚至小学就开始。这个趋势我觉得是不可避免的,反思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双语国际学校,我常问家长,他们考虑问题哪几点,给我的答案,为什么想越来越早出国?最常听到的原因,出国寄宿学校能有更高几率考进常青藤的学校,机会比较多一点。让他们考虑一些因素,教育是个平衡,他们如果早出去失去的是哪些这需要讨论,之后要回国发展,中文教育是不是好一点,父母亲的亲情更要去考虑的事情。

  我个人从教育角度不是太乐观,国内有很多好的环境,不一定让孩子那么早出国。

  主持人:前两年我们考察英国、美国,看小孩是不是要国外读书,现在家里两个孩子都到国外读书了,像刚才许总说的有很多考量,我们和中国社会发展也许有断层,最小的现在想,现在也要上初中,是不是选择国内的国际学校。低龄化的国际教育,不一定是我们走出国门才可以接受国际教育,现在国内有很多很好的教育机会和平台。

  非常漂亮的这位女士您的观点。

  朱晓轩:大家好!我是侨外集团的朱晓轩。

  低龄化教育趋势从去年开始,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留学输出国,整个2016年54万左右的群体,比去年还是有一定增长。过去18年,侨外集团最早是做投资移民起家的,过去18年已经服务了几万个家庭。这种低龄化的趋势,在客户里面是有非常明显感觉的。过去的18年,整个客户的群体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近两年,以前做移民做走出去的移民,那时更多是第一代、第二代的留学,为了上学、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有很多提升的机会。可是现在的人更多出去,移民的时候更多想的是,我的客户70%是因为考虑到子女的教育而考虑了移民的行为。

  也就是说客户的群体原来是在45岁到55岁这样一个年龄群体,而现在近两年开始我的群体已经从45岁下降到10岁,现在基本是75后、80后的成了我们做家庭规划最主流的群体。这个群体大家想一下,我出国留学,可能很多人是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这个年龄爸爸妈妈孩子都不算大,现在上初中、小学。

  主持人:我就是这个年龄段的。

  朱晓轩:因为他的人生属性发生变化之后,更多的做这件事,一是为了我可能要做全球资产配置,资产配置方式有很多种,第二种更多为了考虑子女的教育,不是光移民,大家看现在很多的报告,高净值人群想做跨境金融、做海外资产投资两大需求永远牢牢不变前两位,第一位我想让投资风险更分散,第二是为了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年龄的低龄化,他想让孩子有更多跟他一样出国留学的经验,有更多的视野,这些人心态更open愿意接受更新鲜的事物。

  从现在看整体到海外留学的数据,读高中、大学及以上学龄段的,这个群体还是留学里的主力。2016年开始出现下降,高中及以下留学群体第一次出现下降,现在已经占到留学群体30%的比例,它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趋势。

  另外,我们的家长在做孩子国际教育的规划,可以看到以前,还有一年上学规划,现在是提前两年到三年规划的家庭家长已经占到60%的数量,三年以上的也已经占到20%。也就是说家长对子女留学的规划,他已经不光是说孩子出去留学,受一个国际教育这么简单,更多是围绕整个家庭规划,甚至下一代规划整个是怎么布局的。

  从这两个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低龄化的趋势是随着市场环境和整个留学客户的群体整个的人群客户的画像发生了变化,它是相关联度很高的。低龄化的趋势其实是对中国教育蛮好的补充,因为我们让这些孩子在更国际化的视野中去成长,他才能在开放中做出一些自己的选择,在互动中更好提升自己,在包容中更好让自己成长。这样也是推动我们现在教育很好发展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朱总和许总观点根源上是一致的,其实还是有不同,朱女士更认为作为整个家族资源配置或者整个家族来讲低龄化出国留学也是非常有突破的一个常识。我们看到随着逐年递增的数据成为一种趋势,许总说未必,可以做更多的探讨和综合的考量,像我这样的家长处在两位每一种观点当中不停碰撞,碰撞中也是很焦虑的,不知道怎样选择更好。下一位您的见地怎样?

  程凤云:我是新东方国际学校校长程凤云,我想从我的角度谈国际教育。现在家长朋友都希望给我们的孩子能够提供最好的教育,不管国际教育还是传统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且能够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是现在家长花了很大精力要给孩子找最好的资源。

  现在国际教育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为什么会这么火?现在很多地产商还有教育集团,把他们很多经历放在国际教育上,这也是因为我们现在家长也给学生也给自己的孩子在找更多的这样一个出路。我们都知道,传统教育有它自己的一些弊端,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必需的,现在对孩子来说压力真是太大了。最基本的或最常规的认识,周六周日孩子基本没有休息,都太忙、太辛苦了。家长很心疼孩子,但是又不想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经常说现在有剧场效应,都在这边看电影、看戏,你一个人站起来了,站起来以后他挡到后面的人。如果没有合理的管理,后边说他挡住我没人管,我看不到我也站起来,大家都站起来看,本来这个事情可以坐下一起看的时候,教育按正常规律走是可以符合自然规律的。但是由于趋势的,在整体大趋势影响下,大家都往前跑,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把码都加在孩子身上,因此有升学的压力,想让孩子小学上好小学,幼儿园上好幼儿园,然后初中、高中,然后上好大学,最后找一个好工作,总体思路。

  如果把压力无限制压在孩子的身上,我想这个社会需要思考了,我们是不是这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国际教育为什么会这么热?也是在这种大形势下,给了孩子们、家长、家庭多样的选择。我们不是说国际教育就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国际教育是给孩子们一个更加开放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的,使学生们学习起来更加有兴趣的这样一种方式。所以我认为国际教育低龄化也是在这种教育形势下对我们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刚才两位老总讲到,低龄化出国是不是好。我是这么想,低龄化如果有家长的陪伴是可以的,如果孩子在初中阶段甚至小学阶段,我们就让孩子独立在异国他乡当中去生活、去学习,可能孩子还不够那么成熟,可能孩子还会有很多的压力,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处理。可是由于种种环境的因素,或者是最直接一个时差的因素,不能第一时间寻求到合适的帮助,可能有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能得到这样的帮助,所以也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主持人:刚才朱总也提到,很多家庭作为海外移民平行整合的方案让孩子出去读书。程校长说得特别好,刚才吴校长也讲到,我们最顶级关注是孩子是否心理健康快乐,刚才诸葛妈妈讲树上最顶端的那个,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国内教育还是低龄留学,根源是解决人类进步的问题,人最终核心是否快乐的问题,所以我认同程校长的说法,低龄孩子出国需要家人陪伴,陪伴、爱是教育中最核心的观点。下一位先生您的观点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邹晓东:谢谢主持人!我是来自中旭天下教育集团邹晓东。首先定义一下“低龄化”的问题,今天谈低龄化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出国留学,这个问题的发生反映了我们当前在教育方面的社会矛盾,可以归纳为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迫切的需求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

  优质教育不一定就是指国际教育,可不可以这样来理解?关于低龄化的问题我们也关注到,从2004年到2014年,今天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并且基础教育阶段占比迅速提高,它从三方面反映了,刚才讲的矛盾问题。

  第一,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环境、新一代的父母等等,还有教育机制体制改革还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使得有更多的家长和家庭选择让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选择出国留学,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状况,这也反映了教育多元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构建共同体底下的一种必然,它代表趋势性是自然的。

  第二,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国际教育作为可选择的所谓优质教育资源之一,在中国发展很不充分,不完全统计在27万所中小学中,真正的国际学校还有高中国际部加在一起700所左右,27万所中是很小的占比,因此它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在供给不充分的情况下,更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这也是供给侧面临的问题。

  同时还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发展不均衡。从以上可提供国际教育的机构来看,比较多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即便是在经济已经比较发达社会比较发达的像杭州、苏州,苏州还好一点,深圳、成都、西安这些地区,实际上国际课程好的国际学校可选择是不多的。

  很多家长在考虑,与其把孩子送到北京上海送到本土学校还不如把孩子直接送到国外去,这种情况很多,赛尔也做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直接在国外收购校区,这方面我们也探索更多提供国际教育资源的解决之道,这是第二个问题,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实际上我们现在讲的国际教育也是国际教育的考试教育。我们讲两个孩子都在走这条道路,尤其老大,虽然他躲过了中国高考,还得去考SAT、还得去考托福,仍然面临人生中这个年龄段必须面临的挑战。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真的不必太过焦虑,人生当中有些事情、有些挑战他是必须经历的,只有经过这个过程,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真的不必过于焦虑。

  同时,大家还要注意到,请大家注意到,实际上东西方的教育在21世纪呈现交融融合的态势。比如英国有几万所中小学采纳了上海的数学课程,为中小学实施数学教育,我们大量引进我们的IP课程、AP课程等等,东西方多种方式多种载体教育交融的方式。我预测未来,在中国家庭的家门口举办,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校,会成为提供国际教育新的一种方式。而且家长们我们也注意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压力、博弈,很焦虑,让孩子很充分的接受国际教育,同时家长也越来越理性。

  在十几年前,我当时有一批朋友,虽然孩子出生在美国,但孩子小学阶段要送回祖国接受小学阶段语言的学习、中文的学习等等,初中以后再回去,家长也越来越理性了。我个人非常同意校长的观点,孩子最好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以后再选择出国留学好一些。两个原因:一是从生理成熟上这样更放心一些;二我们毕竟是中国人有中国心,我们有中国文化,如果不在这个阶段扎好自己的中国文化之根,太早选择出国留学,最后他会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溯源,找不到自己根本的心灵所在,我们还是要培养自己的下一代。

  我个人观点高中以后选择出国留学,也许是更合适的一种方式,供大家参考。

  主持人:谢谢邹总非常有启发,孙丽女士分享您的观点。

  孙丽:大家好!我是赛尔教育孙丽。我从几个关键词回答一下刚才主持人提的问题。首先我特别同意孙总的观点,孙总是比较客观的。这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不等于出国留学教育,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是“低龄化趋势”,这个事情我想讲一下赛尔教育国际化教育业务的发展历程,从这里边来解读一下什么是趋势。赛尔教育大家有的比较了解,它是中国教育部领导下中国科学教育计算机网,为全国高校提供网络服务。在早些年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梁校长创建这个网络的时候,基本想法是用网络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共享,就是刚才邹总提到的优质教育稀缺的问题。

  我们尝试几年之后发现,这条路非常难走,最后不得已把业务的重点放到了国际教育,因为当时已经有很多的中国学生,出国读大学、研究生。但是这些学生在美国大学看来,他们有两个非常普遍性的问题:第一是语言问题,不管他们托福、雅思考了多少分,但是在大学课堂上,对于语言的应用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二点他们对美国文化的融入,以及生活自立能力还是偏弱的,融不了美国的学习群体、甚至生活社会群体当中。我们也提出一个想法,是不是能够帮助中国留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

  2008年时,赛尔教育将网络教育走出国门,在美国麻塞诸塞州建立了项目,帮助中国学生读大学和研究生。这个过程中业务做了几年之后,深得美国和中国学生及国际学校的认可。问我们最多的是有没有美国高中业务,有没有认识美国高中,我的孩子想出去读高中。2012年我们美国威斯康辛州又建立了维斯康辛国际学院,为中国出去读美国高中的孩子提供服务,主要也是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我们采用的方式跟刚才包校长提到的一个词,特别巧的吻合,我们叫“家庭式寄宿高中”。因为中国孩子走出国门的同时,他得到的是美国优质的学校教育,但他丢失的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教育。大家做教育都知道,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缺失的教育是不平衡的教育,会引发多方面的问题。在中国孩子没有成年的同时,他迈出了国门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面对跟中国很不一样的社会,社会的规则、秩序、方式、甚至价值观、文化都不一样,在这种环境中怎么样能够适应?怎么样能够学习好?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家庭式寄宿高中是帮助中国孩子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国际学院2014年在芝加哥成立解决中国学生出去读高中的问题,我们业务发展过程中,去年我们开始同时个别家庭出去读初中的服务支持。从这个业务趋势中不难看到确确实实出去读书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但是年龄越来越小的孩子越来越多,是不是说明出去读书是一种趋势?越来越年纪小就是一个趋势呢?这个问题想回答一下主持人刚才说的,它是不是代表一种社会的进步呢?它应该从根本点去看。

  中国家长把他的孩子送出国门的时候,他的想法、目的是什么,如果把孩子送出去就是为了考美国的名校,就是追求高考上的解脱,我认为这可能并不是一种进步,因为它对于教育没有实质的理解。归根到底,教育离不开这两个字就是教书育人,为什么说它是进步?我认为是中国人、中国家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才有了这样一种趋势。因为经济全球化了,经济一体化了,整个全球都变成了一个大家庭,所以我们才需要教育的国际化。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是教育多元化的需求,是对于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求,这就是一种进步。

  当我们把孩子送出国门,如果只是躲避高考的时候,我认为他不是一种进步,但是什么是代表着一种进步?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两个方面。中国的传统教育更多的是集中在教书这个层面更多的是希望学知识,但是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使得大家把教育的目标,孩子最终的发展目标考虑进来,这时候我们想怎么样进行全人的教育,怎么样影响孩子全能力的发展,所以这时候我们考虑教育的多元化。

  当中国人口大国这样基本国情摆在我们面前肯定要面临一个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当我们经济能力越来越发展时,越来越多家庭有能力把视野投向国外、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教育,这是一种进步。中国家长能够放下这样一种心态,我们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里全部希望让他孤身一人走出国门,让他接受这样的教育和挑战这也是一种进步。

  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出去,已经获得了很好发展的时候,我们能够正视这是一种教育和我们正确的心态给到孩子们,我们同时应该意识到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给到的,更多的是综合环境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国际教育不单单是要走出去,他的进步另一方面是说,当越来越多孩子走出去迎接国外留学教育时,引进迫使国内学校做出很多变革改变。所以国际教育走进了我们的国门,有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如果真的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优质的国际教育,相信出国留学孩子也不会那么多。

  是不是应该出去?到底什么阶段应该出去?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目标有着不同的答案,主持人的问题提得非常棒。第一它是不是趋势?现在看来是两方面:一方面是走出去,另一方面是引进来,低龄化的群体在两个方面在体现。是不是一种进步呢?真的还要看我们的心态,我们怎样面对这样一个事情。

  主持人:谢谢孙丽总。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曹院长分享您的理念。

  曹文:我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我看到问题时,最后压在“进步”两个字上,我想最主要的是“多元”,低龄留学趋势是家长对教育多元化需求产生的,刚才孙总也说到底是不是进步还不确定,看目的是什么,“多元需求”这个词更加准确。

  年龄不是问题,低龄、高龄留学不是问题的实质,实质想说三点:

  第一点,家长和孩子对这件事是否选明白了,这个是明明白白的选择不是跟风的、盲目的,有的家长说去国外读书能考进更好的大学,这肯定是误区。还有家长说去国外高中更轻松,这也是误区。如果这件事情没有想明白,第一点就失灵了。

  第二点,想明白应该做好准备,首先钱上得准备充足,不说钱的准备,咱们是做教育的,对孩子像语言上、学科上、心理上,所有这些准备一定要做好,而这些准备是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帮助他,做得越充分越好。

  第三点,专门针对低龄留学。因为我们说的低龄留学我认为就是18岁以下,18岁以下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离开父母到陌生的国度文化,必定遇到挑战、困难甚至是危险。今天收看直播的家长,因为我也是家长孩子是这个年龄的,家长的选择监管服务应该比择校更重要,不管把孩子送到哪个学校,应该首先问的是孩子去了那,如果父母不跟着的话,他的监管服务的质量是什么?这是家长首先要关注的问题;第二才关注到底选什么学校,如果监管服务不到位,孩子生命健康出现问题,其他都是面谈的。

  我想从这三点来说低龄不低龄不是问题的实质,考虑好这三点才是问题的实质。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六位嘉宾的分享,听完六位专家讲述得出一个总结,我们说的低龄化国际教育,不管是进步还是多元化的选择,都是现在社会发展,所有的家长社会教育界希望我们下一代未来有更多优质的选择。尽管说现在教育资源不平衡,但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做出更有利于新一代成长的方案。

  刚才程总在说,什么是国际教育?不是送出国门或在中国选择纯国外教育学校、西方教育学校就是最优质的教育。随着中国发展,中西方融合教育是国际教育,可能有的家长说国际教育去英国国家等等,其实国际教育是综合的这是优质的教育。中西方融合是很多家长在思考的,我身边有很多人出去又回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发展如此飞速,如果把中国文化抛到一边去接受西方教育也有很大的缺憾。

  大家也听到很多在讲,包括程总,邹总都在建立STEM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以前中国不这样学习,不会这样去做,但现在西方教育模式也在进入中国。很多家庭觉得出不出国不重要,低龄高龄出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接受先进的教育方式,这是我们探讨的话题。很多话题大家都想去探讨,你们都是教育领域的前沿,但时间有限,这个问题针对邹总和程校长两位提问一下,刚才我提到STEM,虽然我是非常肤浅表面理解,但给我非常有触动。有家长考虑这样的教育模式,有提问在中国如何做STEM教育?这又如何与国际教育接轨衔接?两位对这个领域比较了解,请两位给我们分享一下。

  程凤云:关于STEM教育,美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STEM”本身,STEM教育是从1986年,美国出台英特尔报告以后,开始把这个作为里程碑式的开始STEM教育。最近三四年,我们也看到,在国内STEM教育也是非常热的一个话题,大家都在讲STEM教育。现在这个阶段STEM概念本身是什么大家比较清楚了,现在我们讲STEM教育更应该注重什么样的教育是STEM教育?我们都知道3D打印、机器人各个学校都在做,这种教育是不是属于STEM教育?它的核心是什么?这也是我现在经常在思考的,也是在我们教育当中,我们一定要认清楚的,避免跟风,说STEM教育像运动式的大家都在搞STEM教育。到底STEM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我认为是这样的,STEM本身是四个学科,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种需要融合STEM的一种形式,讲单课,尤其现在教育的背景下,现在这波老师,他在大学时受的教育就是首单科的教育,学的时候化学专业,比如我是国本,我对STEM很感兴趣做了探讨。我自己本身是学化学的,让我现在教所有这四门学科时,非常有难度,有怎么一个正确的方式怎么把四门课程融合起来。

  为什么要把课程融合起来?也是适合适应现在人才的需求,现在都说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单科的人才是不够的,单科一科是不够的,需要各方面人才团结合作,也就是说你需要跨学科融合的人才。

  我们STEM教育由于受到本身老师自己教育的限制,所以让我们这样的老师在进行跨学科,他在教育的时候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现在讲STEM怎么去讲,怎么真正贯彻落实对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很可喜已经开始进行这样一个探索。在美国提出这样的概念,也是因为这个时代他们认为当时缺乏STEM人才,要有创新性、要有综合素质、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有跟实际解决问题这种能力,而这个实际上也是恰恰现在在这种应试化教育下,我们所缺乏的这样一个教育和我们缺乏这样的人才。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现在不管政府层面,从各个学校、各个教育局都非常重视STEM教育,我们认识到确实需要给孩子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通过我们的教育能够使我们的学生思维打开,我们现在的STEM教育核心,一个是学科本身要教的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教,就能使得孩子能够使他的思维发散开了,能够培养他创造性的思维、批判性的思维,这种创新性的思维,能够满足我们时代的需求。

  所以我们经常会提现在是PBL,基于项目这种学习方式。我们现在有了计算机、有了iPad、SmartPhone现代科技的帮助,使得我们教育把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够逐渐的转化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这种教学方式。所以我们经常会提“翻转课堂”,翻船课堂也就是说我们把传统意义上,把在课堂上要做的这些事,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在课堂上干什么呢?在课堂上以问题为主导的,以老师作为引导者,引导着学生基于项目、基于这种问题来提出解决方案,我想这是一种单科。

  另外一种形式要把四门学科联合起来也就是融合性的,形成一个融合性的STEM课程。我们经常会讲,STEM课程跟传统课程本身不一样的地方区别所在,STEM课程更讲究,或者我们更追求的是四个学科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加激发他的创造性。

  我们有一个拓展、一个延展在STEM基础上的延展。现在这个阶段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外很多学校已经有STEM教师的培养,时间关系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先讲这么多。

  主持人:谢谢程校长。

  邹晓东:谢谢主持人,程校长的分享我非常赞同,2017年堪称中国STEM元年,这一年国家层面到各个省市层面,包括学术界还有一系列学校管理者教师等等,都对STEM有前所未有的讨论。并且从国家政策层面上进入省市阶段,我掌握的数据不少于10个省市在发展本省的STEM学校。像在上海地区已经都城市教研员了,整个城市在推广STEM教育。

  之所以有这样爆发性的增长,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从1986年美国国家委员会受国会委托,如何使学生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国家委员会提出发展STEM教育。从本科层次渗透到基础教育层次,很多超市可以看到STEM专柜,幼儿阶段看到STEM学习等等。30多年美国国家竞争力来看,也证实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成功性,因此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研究、学习和思考,这跟我们国家推动的中考、高考教育机制改革,也有这个时刻的吻合性,引发大家的高度关注,这是第一个它的公众性的特征。

  第二点,我个人认为STEM教育模式,与传统学校学科学习方式形成了非常好的互动、补充和联动的方式。我把STEM归纳为四个特点我叫一、二、三、四。第一,PGM基于解决问题的核心;第二形和质的结合、融合,并且侧重于行;第三,三种学习方法,项目合作法、广义的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符合东方文化的。第四,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合作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这一二三四是与传统学科课程的差异,并且符学生通过实践通过做中学学习认知能力的成长特点,因此受到大家普遍认同和关注。这是在中国非常重视教育特别重视学科教育的国度,是特别值得我们研究的。这绝不是颠覆传统学科学习,因为传统学科学习是人类几千年来文明的结晶,通过学科深化细化以后,方便后来者的学习。人工智能会形成更多的互动方式,它和STEM学习会产生更多互动的方式,这是对我们新的其实。

  在中国大家都在推STEM学习方式,但有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没有标准,似乎搞个实践课程就叫STEM了,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第二,传统师资以学科为背景的,全科师资非常稀缺,全科教育培养在各大师范院校展开了,这对支持未来跨学科教育,支持未来学校教育会起到重要的人才支撑;第三,课程。现在大家一说起STEM仿佛是机器人、无人机、3D,重装备、大投入、高精尖,是这样的吗?如果条件允许我认为是可以的,像这些机器人课程都是典型的STEM课程,实际上一片叶子,也可以讲4G,一张纸也可以讲飞行。基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特点,可以有不同方式实现STEM教育。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在STEM这样一个浪潮当中,我们要进一步反思两个问题:第一,避免和传统教育颠覆式的发展,特别是要避免技术至上主义而淡化了人文传统教育,我们提出ASTEM,就是往人文教育,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性学科教育,可能是我们今天在学习美国做法时,中国STEM教育要更加关注的。人文引领的学科融合性科学教育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科技发展,更好的成为人,人与自然更加统一发展,否则可能把人引入新的黑暗时代。

  我们在大力推动STEM的同时,还要更大声地说我们要发展人文教育,更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此为引领发展跨学科教育。很高兴告诉大家,围绕这三方面关注和困惑我们在做几件事情:

  第一在华东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投资建设了华师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依托华东大学我们从标准规范研究及课堂维度上进行学术建议。今年春节前已经在上海地区上海市教委领导下,制定了上海地区STEM教育标准,这项工作还会继续推向其它地区。

  第二,全国公益培训科学教师。把这批科学教师培养成具有跨学科授课能力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堂组织新型的未来师资。

  第三,我们自己投资建立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建设成为典型的STEM学校。

  通过这些探索尝试,能为我们国家这个领域的探索创新有所贡献。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实习生沐阳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栏目  新浪国际学校家长圈

国际学校微信号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39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