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间转学无数 孩子以丧失母语为代价

2018年02月02日 06:30 新浪教育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yes
热点推荐

  更多家长择校经验分享请关注新浪国际学校官方微信号:国际学校家长圈(ischoolQZ)

  在2016年新浪国际学校择校巡展中,有一位妈妈登台给大家分享了经验。这位妈妈名叫龙静,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两岁的时候,由于工作调动的关系,跟随他们在国外生活过不同的国家、地区,也读过六所不同的国际学校,现在就读于北京;小儿子则处于小学三年级,在北京某公立小学就读。

  龙静的女儿今年14岁了,然而由于在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出国,错失了母语发展的关键期,以至于直到现在,都无法用中文进行思考,变成了一个没有母语的孩子……这,就是龙静在女儿国际教育旅途中最大的失误。

  女儿现在快14岁了,在她小的时候,不到两岁刚刚学会说话,我们就带她出了国。当时的我不懂什么叫母语发展关键期,现在虽然已经知道关键期的重要,但为时已晚。

  记得那时候在新加坡,给女儿申请小学,申请表里面有一个是“母语”的选项。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既然现在在新加坡,就可以让女儿先说英语,等回到了中国的环境,自然而然就会说中文了不是吗?因此那时的女儿,可以说,是完全不会说中文的。所以当我看到“母语”这个选项的时候,根本填不出来,填中文?她不会说,填英文?我们明明是中国家庭。于是我就查字典,查什么叫母语,看到母语的定义是家里几代人使用的语言,我就才大胆地写了中文。写上了之后,自己还是觉得挺别扭的,因为拿着中国护照、生活在中国家庭,母语还写的是中文的我的女儿,其实压根不会说中国话。

  于是,我决定,一定要加强她的中文教育。这条“补救”之路可以说是耗财耗时又费力,我们先从国内买中文教材,一到三四年级人教版的中文教材,还买了描红的课本,帮助孩子学中文,除此之外,新加坡也开发了一个有专利的认字册子,我们也不惜重金赶紧买,想让女儿能够认字,但效果都不好。为什么呢?现在想想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国外长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他们不上补习班,也没有强制课后让她怎么学,所以就这样突然按她到这儿天天教她认字,她也是不愿意的。那会儿我们家老二又出生了,忙忙碌碌中,孩子语言关键期的时间也飞快就过去了。

  后来我们为她的中文学习,正好有机会就去了上海,在上海上了协和双语学校国际部,便开始了系统的中文学习。但是因为长时间在英语环境中,她的潜意识里,英文已经是第一语言一般的存在了,特别是阅读,她的英语阅读习惯一旦培养出来,就很难再去培养中文的阅读和语感,这就导致所有的中文文章她读起来都很艰涩,很困难,读不进去。

  由此我就查阅了一些语言教育的书籍,发现语言和文化是不分家的,你没有语言,那么以这种语言为媒介的文化就不可能学得会,没有强势的母语文化,就没法深入思考。所以,现在我感觉女儿无论怎么学也就是停留在肤浅的对话阶段,即便她很努力,我还是觉得她写的汉字依旧处于半画和半写的状态。

  在学校里,跟许多同学接触后,我发现这类现象并不是女儿的个例。在世青,很多学生中文都不太好,包括原来在协和,很多孩子中文也都不太好。比如女儿七年级的时候有一个中文的百词竞赛,单纯让你记生字词。就女儿当时的水平,竟然还得了一个中上等!这样推测,那些四五六年级、七年级,甚至是从公立校转到国际校的学生,这些字词都记不住,多么的可怕?原因我猜肯定是孩子不重视,以为到了国际学校,是英文环境,中文就不重要了,在这里又得学习,又得学英文,也确实学习中文的时间就少了。所以现状就是以放弃母语学习为代价学英语。

  更可怕的一个现象,我发现一旦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没了,很多孩子就对中国的历史都没有兴趣了。这是最可怕的一件事。历史不了解、不知道、没兴趣,那你的根在哪里?

  西方历史书,包括IB历史教材中国史占的比重都小,只能家里自己补。

  万科梅沙书院的负责人王赫说的一句话我很认同。她说:什么叫国际教育?我们在中国接受的国际教育,中国学生接受的国际教育,就是要培养有中国心的世界公民。仔细想想,我们都是家长,不能光谈理念,我们必须得看着孩子的将来,必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比如说,有人可能会想,女儿未来考上美国一流的大学,毕业了,留在美国工作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事实上我感觉,文科的学生,即便很好的学校出来,也不是很好找工作,本身这种工作的机会就很少,所以会尽量留给美国公民和绿卡的持有者,理工科方面,这些年确实是相对容易一些,但是等到女儿长大的时候,也许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每年几百万的留学生,哪个市场能消化这么大的就业大军?这样想来,即便孩子出国镀金,毕业后,还得回国工作,如果这样下去,那么孩子不仅语言不行,连这边的文化都不认可,历史也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跟这些本土的人才去竞争?这是我思考的非常多的一个问题,我必须要替我的孩子想未来。

  很多想接受国际教育的家长认为接受了国际教育,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前景,其实这很难说。在这个圈里混得越久,发现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条路真的就是一条看着风景无限,但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道路。难道你要把中国的这些传统完全抛弃了?这肯定是不行的。同时,现在公立学校的很多家长,也早不是以应试为目的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全人教育,再加上中国现在的基础教育很扎实,孩子吸收新鲜事物的能力又特别强,将来也具备很大的竞争力。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对土地文化的探寻,即便你拿到绿卡,在两三代之内也是摘不掉中国人这个标签的。退一万步讲,作为一个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你谈中国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应该不会有很多大学会认可你的,不是吗?

  这是我的失误,因为我没有意识到母语培养的关键期,女儿现在是一个没有母语的人。其实在新加坡的时候,我就跟她的班主任聊过这个话题,谈到“母语”这一方面,班主任对我说,我太能体会您这种感觉了,因为我的丈夫就没有母语。她丈夫是新加坡人,而新加坡人就像我们看到的,虽然很多人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东西方文化当中,但是大部分人是做不了深度思考的。

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商务合作请联系尹老师:010-58983664国际学校择校巡展商务合作请联系尹老师:010-58983664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国际学校栏目  新浪国际学校家长圈

择校展报名

高考志愿通(收录2595所大学、506个专业分数线信息、提供29省专家服务)

三步报志愿

1
专业定位
适合专业测评
47029人已测试
2
海选学校
录取可能性报告
100142人已测试

分数线查询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2015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北京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安徽
  • 江西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云南
  • 贵州
  • 四川
  • 陕西
  • 青海
  • 宁夏
  •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
  • 西藏
  • 新疆
  • 内蒙古
  • 海南
  • 福建
  • 甘肃
  • 港澳台

理科

  • 文科
  • 理科

找专家报志愿

一对一服务
咨询电话:
01058983379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高清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