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渡重洋低龄留学 中国家长究竟是为了什么

远渡重洋低龄留学 中国家长究竟是为了什么
2018年05月31日 10:10 新浪教育

  当所有人都趋之若鹜地追求国际教育的时候,大家到底在追求什么?远渡重洋去到异国他乡,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生活方式,成长体系,三观重构……这些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孩子们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热教育下家长们还是要保持冷思考……

图片源自网络图片源自网络

  最近被两件小事给雷到了,这两件事情甚至让我不得不放下手边的其他事情,赶紧写出来,可以说是不吐不快吧。都是有关留学的事情。

  一个在某群里的家长,说是朋友问的,某某学校怎么样?加拿大和美国这么大,随便一个人问我一个什么什么学校,我怎么可能知道哇?但是,我仍然回答了他。而且给了负面的意见。当然是依据我的方法论。

  现在已知的情况是,这学校在大力做中国市场营销;这学校不是非盈利机构,是商业机构、有限公司;有没有华人资本在里面投未知,但是这学校已经开始有了简单的中文网页。

  我的回答是:我不了解孩子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怎样,但是我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大多伦多地区边缘中等城市郊区的,四周都是农场且只有一条主街的小镇(村)上的小型私立学校,且不是寄宿制的。除非这个学校有什么突出特点。

  又一个在某群里的家长,说是朋友问的(又是朋友问的,别人家的孩子)某某学校怎么样?家长和孩子没有在国外的永居身份,且孩子目前只有小学1年级,在上海某著名民办学校。这学校的孩子还有大批和我家孩子一起上夏令营的。

  我对她说:这个学校的地点,实际上是在没落的工业区的边缘。

  实际情况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变成了世界工厂之后,很多本地的小型工业和仓储企业都产能转移了,腾出了大量的高大空间,于是就有人拿过了做别的用途了。在这个学校附近,在社区主要道路上至少有三所写字楼型的中学。离这里最近的居民区是传统华人区,社区形态稍显陈旧(这话是比较客气的)。新兴的华人中产社区,包含大量新房以及质量比较好的独立屋,居民以97后移民于此的香港人和近二十年来迁居于此的有稳定收入的白领居民为主的,需要跨过整个工业区和高速路,甚至,从行政区划上已经是另一个城市了。

  对于无良中介,我已经不打算说什么了。适度的夸大其辞,甚至也是难免的。而国内外的信息不对称性,给了这些中介们巨大的生存空间。问题是,填平这样的信息鸿沟的,至少应该是真实的、是中国家长们想要的信息呀。

  以下才是我要说的重点。就是,中国家长们拼死拼活地要把孩子送出来,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家长们到底想清楚了没有?

  不同的人,有各种不同的对于留学的理由。

  有认为中国高等教育非常不好的,有认为基础教育对学生压力太大的,有认为中式教育就是刷题十分没用不是素质教育的,有认为从小就要进行西式教育培养西式思维的,有进行人生规划想在欧美发展的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动因,让一个中国金领阶层的妈妈,去国离乡,舍弃现有的生活,背负家庭分离的代价,到大洋彼岸来,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有点虚无缥缈的情怀?(对不起言重了)而一个乡村私立中学究竟能够给孩子些什么?能够让孩子在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一个人在外但是觉得非常值得?!

  中国是个真正承载于高速前进的车轮上的社会,家长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并不奇怪。家长们每天接触到的东西不同,绝对会给他们的决策带来重大影响。而家长给孩子制定(或者说是期望)的规划不同,行动当然也不同。而这样的决策和规划,一方面是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基础上的,另一方面要建立在一个正确的方法论上的。

  我十分愿意相信,我上面举的两个例子,是家长由于各种焦虑自动无视了各种其他负面的因素了。

  一个刚刚上1年级的孩子,基于中国语言的思维逻辑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是否要这样着急地给送出来?在一个什么样的生长环境里可以建立起一套以英文为基础的思维逻辑方法和体系?(包括了学校环境居住环境亲子关系等等)对于一个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立国的国家,是否真正准备好进行融入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数理基础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十分强悍的,我们是否有有意识地利用一下这种优势?对于西方教育在人的成长方面的软实力的优势,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家长在孩子的这个模式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给与什么样的支持?

  对于家长自己来说,生活方式的改变,居住环境的变化,包括做事情的逻辑的变化,给大人和孩子的冲击是巨大的,这样的改变是否真正了解并准备好了?这不是钱的问题,或者是花多少钱也摆不平的。

  对于teenager的孩子,我是有另外的一番逻辑在这里的。

  有一种学校是镀金学校,就是出国上高中尤其是最后一年,只是个过渡。是为了更好地过渡到大学生活,并且在本地申请大学以取得更多的优势。这样的话,似乎还有些道理。但如果不是呢?我还是高度怀疑,这样的孩子以及家庭,是否对于大学规划想清楚了,从一个乡村私立中学到底想得到什么?对于孩子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以及有巨大文化鸿沟的地方的无助感是否有充分预判?对于培养软实力的的各种课外资源是否有充分的评估?如果把学校只当作上大学前的一个磨刀的地方,那么这里的所谓校内托福雅思SAT的辅导是否能够达到家长的期望?一个乡村私立中学提供的教育产品是否能够达到家长的期望?

  其实,中国的孩子,尤其是中国二线城市以上富裕家庭的孩子还真的是很强悍的。他们没有父母乃至祖父母一代所背负的沉重,从小时候起基本已经摆脱了物质匮乏的阴影,而且家中的经济条件有条件能够让他们出来看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这样的孩子的常态。上一代的留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物质文明吸引的,因为刚刚改开的中国确实和人家差距很大。而现在的孩子,对于西方的物质世界可以说是基本无感,大城市的繁华对他们基本无感,甚至观感还不如中国,因为中国总是在求新求变,到处都有“亮闪闪”的感觉,更何况中国还有新四大发明。而这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孩子,在某些层面实际上比当地的孩子甚至是老师的见识还丰富一些。

  有些家长实际上面对的是一种降维比较。即中国的精英阶层和西方的普通中产阶层的比较。自己认为自己是精英而能出国接受教育即是精英教育了,但是实际上面对的是国外的公民教育,甚至是非常商业化的不知道归属于哪一类的教育。更不要提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偏差了。这样做一定是会有失落感的。

  中式教育缺乏的是什么,有多种答案。我觉得,是骨子里的人文精神,是放飞自我的精神,是严密的逻辑和实证体系,也是个性和创新的培养。那么如何选择目标选择模式,是每一个家长应当深入思考的,也不是一篇文章能够给出答案的。不过总体来说,我认为,这个世界的运行,还是掌握在各种精英手里的。

  本文转自公众号:燕西物语 ,未经允许禁止二次转载。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公众号,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张粉霞-YH

国际学校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