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让孩子成为自己最重要

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让孩子成为自己最重要
2018年11月06日 16:59 新浪博客

  (原标题:不知道让孩子“成为自己”,无论你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无意义!)

  为了孩子有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许多父母都会纠结于是给孩子选择公立学校好还是私立学校好。

  其实,用好与坏这种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评价公立与私立两种不同性质的学校,已经表明父母本身思维的不成熟。当然,这也不能怨他们,因为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教育,就是在努力把我们培养成这种思维简单的动物——想想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会很简单的来一句“他是一个好人”,或者他是一个“坏人”?

  人性复杂,岂是一个“好”字,一个“坏”字就能概括的了的?真实情况下,难道不是“好人”也会有坏的一面,“坏人”也会有好的一面吗?

  不知道让孩子“成为自己”,无论你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无意义!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说这种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文革思维”。我们不去管它属于什么思维,但要尽量避免这种思维,因为它会让我们看不清事情的真相,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比如你如果用这种思维来评价自己的孩子,那么通常只有两种可能:你的孩子很聪明,你的孩子很笨。

  把孩子分为“聪明”和“笨”两种情况,显然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在某方面很聪明的人,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很笨。而在某方面很笨的人,在另外一些方面则可能很聪明。

  传统意义上,我们说一个孩子很聪明或者很笨的时候,其实是按照学习成绩这个标准来判断的。这种标准,如果放在考八股文的封建社会,是有其意义的。因为那种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要是读书不好,考不上秀才举人,哪怕你拥有沈万三那般的商业奇才,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处处受到人们的歧视。

  现代社会显然已经不适合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甚至可以说,自从国家不再对大学毕业生包分配以来,如果你仅仅只是学习好,而不具备其他一些做人处事的基本能力,那么你在踏入社会后仍可能会成为一名毫无作为的失败者。学习成绩好,不代表你的社会适应能力高。

  谈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标准”这个词很重要。同样的学校,不同的标准,我们可能就会做出不同的择校决策。

  那么,当有些父母在问公立学校好还是私立学校好的时候,他们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

  有的父母没有想过这些东西,有的父母则有一些所谓的标准,比如如果是给孩子选择幼儿园,他们的标准可能就是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如何、软件设施如何等等。如果是给孩子选择小学,他们的标准可能是小学的师资力量、历年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氛围等等。

  看起来有标准总比没有标准好,因为显得择校决策更理性。但实际上,如果不能进一步去思考更本质的问题,那么即便是有一些所谓的择校标准,其实也毫无意义。

  这个更本质的问题,就是“你是如何制定出这个择校标准的”?

  无论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让孩子“成为自己”是我们唯一的一个目标

  择校的标准不是先去看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而是应该首先去思考:父母希望孩子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得到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将要上幼儿园,你的希望是孩子有一个阳光、快乐的童年即可,不期望孩子在幼儿园就学太多的小学知识,那么你会发现你的择校标准就会变得比较明确: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学习成绩还是快乐成长?过度注重学习成绩的幼儿园,无论公立还是私立,显然都不该成为你的选择。

  反之,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在三岁多就能背唐诗,四岁多就能识1000多个汉字,五岁多就能计算加减,那么你就要去了解那些注重学前教育的幼儿园,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一些因素去选择某个公立或私立学校。

  因为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都既有注重学习成绩的,也有注重快乐玩耍的,所以你会发现,公立还是私立并不是你择校的标准,你期望孩子在幼儿园得到什么才是你择校的第一标准。

  当然,许多父母接下来又会有新的困惑了: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如果他因此输在了起跑线上,会不会对他未来的成长非常不利?我到底是应该给孩子选择重视学习成绩的幼儿园,还是注重快乐玩耍的幼儿园?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欧美国家的教育理念。如果把我们国家的教育和欧美国家的教育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赢在起跑线上,输在终点线上”,而欧美国家的教育则是“输在起跑线上,赢在终点线上”。

  欧美教育理念的特点就是:在该玩的年龄好好玩,在该学习的年龄拼命学;在小的时候重视素质教育,在大的时候强调专业知识。

  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终点线上,而不是虎头蛇尾,小时聪明大时了了。

  要想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做父母的就一定不能让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过早被工厂化的教育模式改造。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知识什么时候学都不晚,而一个人的素质、天赋和特长,如果不能在小的时候被发现并被有针对的培养,就会错失最佳时机。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到孩子小时的教育要遵循“放”的理念,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去接受填鸭式的各种教育,更不要逼着他们去学习各种所谓的艺术特长,而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他自己”。

  所谓“成为自己”,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不是在统一的教育模式和统一的考核标准下,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和别人竞争。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把“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牢记心中,并努力去发现自己的孩子到底可以在哪一方面成才。

  能够找到自家孩子的天赋和特长,并提供一切力量去发展孩子天赋和特长的家长,才是最成功的家长,也是最伟大的父母。

  唯有差异化,才有竞争力

  作为“过来人”,我们知道许多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并无一技之长。他们上学时候的成绩是好是坏,对用人单位来说其实并不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恰恰是他们的一技之长。所以,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固然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自身缺乏竞争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如果有一技之长,哪怕你在学校是学渣,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倒数,用人单位仍然会张开双手欢迎你。反之,哪怕你上学时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对用人单位也可能毫无意义。这也是许多企业提倡能力比学历重要的原因所在(一些国有单位可能更看重学历,甚至关系比学历更重要,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为什么许多人没有一技之长?因为他们都是工厂化教育的牺牲品。无论你在哪方面有天赋,都被扼杀掉了,都统统在考试分数这条道路上狂奔。然后,大部分人都像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没有任何的差异化。

  能够规模化生产的东西,通常都卖不上高价。产品如此,人也如此。

  不知道让孩子“成为自己”,无论你选择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无意义!

  唯有差异化,才有竞争力。让有音乐天赋的人,在音乐的道路上做到极致;让有文学天赋的人,在文学的道路上做到极致;让有编程天赋的人,在编程的道路上做到极致。这种人在踏入社会之后,才会有极大的竞争力,也才是用人单位所追逐的人才。

  而这一切,都需要先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本文转载自《家长不能输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朱紫瑛   实习编辑:折辰慧

国际学校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