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学习最大的误区 只“应试”不“教育”

家长对孩子学习最大的误区 只“应试”不“教育”
2018年11月08日 11:27 新浪教育

  (原标题:家长对孩子学习最大的误区——只“应试”,不“教育“)

  之前看张嘉译演的一个电视剧《我的体育老师》,他在里头演个中学的体育老师,住在一个LOFT豪宅里。于是就发圈说:现在中学体育老师那么有钱了?住那么大豪宅?

  本来只想吐槽下电视剧的不真实,结果若干人在下头回复:现在中考有体育分,现在中学体育老师都特别有钱。

  这时才想起我家楼上有家人,爸爸每天带着女儿在楼下打排球。看来,他们并不是喜欢,而是为了考学。

  回南昌时朋友说,现在中学体育老师随便教教孩子拍篮球和上篮,一个学期就得几千块。听完不禁懊恼起来——我上中学那会儿为啥体育不算分?那时候就算分,我至于中考复读一年?说不定不仅不用复读,还能把将来上大学的钱自己赚出来!

  前两天回家,和同学咖啡,他们说可能音乐也要加入中考了,算二十分还是三十分。听完整个人更不好起来——我当初咋就那么死心眼要去做媒体?当初师大音乐系毕业老老实实去个中学待着,现在也就熬出头了吧?

  二

  我高考那会儿是有体育加分的。所有体育加分生要在高考结束后都集中到一个地方测试一遍,以确定他真的符合加分条件。

  很明显,这样的办法必然会造成大量腐败,尤其是地方上的人。

  有一年,父亲的一个朋友带着孩子来到家里,说来参加体育加分测试,希望爸爸去给掐表的老师打个招呼。碍于情面,父亲带着他和儿子去见了那个掌握他孩子高考20分的老师。

  考试那天,父亲气呼呼地回来,说:作为体育尖子生来参加测试,就算差点但能不能别太差?一个男生跑一百米跑了十七秒多……就这还要加二十分?我看应该扣他二十分,这根本就是残疾嘛。

  那加到了吗?

  加到了,找的那个老师最后把他留下来单独跑了一次……

  若干年后听说,原本三天就能完成所有项目的加分测试后来竟然需要一周才能完成了。学生多了是一方面,还因为所有竞速类的测试都改成一个一个跑了,想来应该是想加分的残疾人太多了,不得已而为之吧?

  三

  很多家长将学习知识和学会考试是混为一谈的。在他们看来,只要考试分数上去了,孩子就学到了知识。

  前几天看到一个网上课程,教人如何考研。他说:考研,最终拉开分数的是什么?不是专业,不是英语,不是政治,是高数。其他科目能拉开十分就很悬殊了,而高数能一下拉开几十分。而怎么能够提高高数的分数?背题。

  这不是知识,是伎俩。而事实上,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去补习班,想要的也就是这样的伎俩。见过一个体育老师教学生如何应对引体向上的考试。他教的第一招就是——跳起握杆时顺势先做一个。

  我不反对学一些伎俩去应付考试,就像很多人说的,“这能怎么办?高考制度就是这样啊!”但人一生的学习就像出去吃大餐,要是一开始因为饿,就每上一个小菜都奋不顾身地大快朵颐的话,那唯一结果就是必然错过大餐的主菜。一个只吃小菜的人生最终也就只能活成一个“菜”了。

  都在抱怨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仿佛这是一切教育的原罪一般。可是有几个人想过,所有的抱怨其实都仅仅是有的家长眼中只有“应试”而没有“教育”,说制度,说环境,倒好像自己做得很棒,一副清白的样子呢!

  四

  看过一个段子,说一个人养的宠物鱼死了,很伤心。为了缅怀这条鱼,他决定火化它。可当这条鱼放上火之后,越烧越香,越少越香……于是这人就拿出了油盐酱醋和孜然……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经历过程之后就完全忘记了最开始的想法。很多孩子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跑步、跳远、打蓝排足便是如此。

  没有家长会说,我就是要把孩子培养起来应付考试。一般开始总是会说,要让孩子掌握知识,学习文化,成为一个有用和有一技之长的人。但现实过程却是不断的应付考试。可预见的未来,不止操场上会有数以百计的功能退化到半残疾状态的孩子突击体育,还会有很多五音不全,节奏紊乱的孩子在琴房里突击音乐,没准还会有色盲突击美术……

  这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考试范围,而比考试范围还宽广的,则应该是家长面对娃考试时胸怀。只为应付考试的学习,通常考试都通过不了——这大概便是这个世界对急功近利者的最大嘲讽吧。

  真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计划都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仿佛孩子考完高考就会死去一般。却不知人生本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高考从来就不是最后一场。

  本文转载自《新老王不装》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实习编辑:张珮瑶  责任编辑:张粉霞

国际学校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