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捡钱给警察获满满仪式感 奖励孩子要给足“面子”

学生捡钱给警察获满满仪式感 奖励孩子要给足“面子”
2018年11月12日 11:34 新浪教育

  (原标题:小学生捡5毛钱上交警察获满满仪式感|奖励孩子,就得给足“面子”)

  编者按:「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

  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这首童谣,已经很久没有听人唱过了。

  然而,最近却有一个关于「小朋友捡钱」的升级版暖心故事在网上流传,让无数网友怒赞。

  原来,在10月23日晚上,两位小同学在音乐广场玩耍时,在一座椅旁捡了五毛钱,两人第一时间把钱交给了正在执勤的巡警手里。

  接下来,警察叔叔的做法简直暖到爆。

  他们郑重其事地,拿出接警本,耐心询问,认真登记,用满满的仪式感,鼓励孩子拾金不昧的精神。受到表扬的两个孩子,跟着家长开心地离开了。

  忍不住再次为警察叔叔手动点赞,原来他们不但会保卫我们的安全,还懂教育的真谛。他们的做法,给家长们做了一个教科书式的示范。鼓励孩子,精神奖励的作用,远远大于物质奖励。它的意义更深远,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近两天,老公和儿子都让我很上火。因为在我出差的这几天,老公为图带娃省心,在家跟孩子玩起了物质奖励:

  换垃圾袋五毛,拖地1元,拿拖鞋1元,

  洗水果1元,洗碗2元,九点前写完作业5元,

  作业无误额外奖励5元……

  以上按次为单位计算。

  看着父子俩约定的「君子协议」,再看看坐在地板上认真数零钱的儿子......

  老母亲这颗心,真的是五味杂陈,喜忧参半。这种简单粗暴的物质奖励,虽然立竿见影,成效颇大。可是,这种行为的背后,却存在诸多隐患。

  来自国密苏里大学和伊利诺大学的一项针对700多名妈妈的研究发现:

  在成功完成某些事情后,用礼物奖励孩子,或者将送礼物作为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会导致孩子更加功利。

  适当用物质作为奖励,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是好事,但如果方法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用苦口婆心,不用河东狮吼,简简单单,来点实惠的物质奖励,就能轻松拥有一个乖小孩,家长何乐而不为?

  只是,这些屡试不爽的招数背后,却藏着父母看不到的危害。物质奖励,正在被家长滥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考100分就带你去娱乐场。」

  「这个字帖写完,就让你看5集动画片。」

  「乖乖吃饭,等会儿奖你一盒奥利奥。」

  「每天按时起床,连续坚持5天,周末就带你去买新款遥控汽车。」

  在我看来,学习、穿衣吃饭、按时睡觉、按时起床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他理所当然应该去完成的事情。

  如果为了省事,拿物质奖励作为诱饵,用明码标价的方式,采取「一对一」交换的模式,去刺激孩子养成一些必备的习惯,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让孩子用特定颜色的笔画画,并用奖章作为奖励。起初,奖励激励的效果很好。但当实验持续一周,停止奖励后,有一半孩子不再愿意继续用特定的颜色画画,因为他们不愿意白干活。

  有奖励,就配合,没奖励,就不作为。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孩子就会认为:我是在为你做事,你需要付我酬劳。更严重的是,孩子的欲望一旦膨胀,物质奖励就是个无底洞。

  《变形记》中,16岁男孩张迪的父母,为了让他去上学,按天计费,开出了天价:在学校待三天,给五千块钱。

  张迪还讨价还价:一天五千,给钱就去。

  结果,听到爸爸说不能预付款,他咬牙切齿地咒骂父母该死的玩意。孩子的话让人惊诧,愕然!上学这种事,怎么就演变成了一种交易?

  物质奖励虽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却是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生命之初,你给他灌输什么理念,他就会拥有什么思想。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的奖励是精神上的。

  真正能激励孩子进步和成长的,是来自父母和周围人发自内心的赞许、认可和接纳,以及全然的爱和关注。

  精神奖励也是要讲策略的。如果你只是单纯地认为,给孩子精神奖励,就是奖励他一个拥抱、一个亲吻、甚至是简单的夸奖几句,那就真的错了。父母应该怎样有技巧地给予孩子精神奖励呢?

  夸赞孩子努力,而非聪明。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Deci 建议,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他的团队,做过一个令学术界震惊的实验。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达10年的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把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在完成任务后,一组孩子被夸「你很聪明」,一组孩子被夸「你很努力」。

  随后,他们开展了几轮形式不一的实验。

  结果显示:被夸努力的孩子,每次实验都表现得不错。而被夸聪明的孩子,实验中则畏手畏脚,不敢尝试难度大的任务,实验过程中高度紧张,挑战失败后感觉很沮丧。

  德韦克解释道:

  「夸奖孩子的努力,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样,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父母的肯定和赞赏,是一种精神给养,会让孩子汲取到无穷的力量,让生命迸射出活力十足的火花。

  别夸孩子的聪明,要肯定和认可他的努力。告诉他们,哪怕失败了,但你的努力,我看见了。用「正强化」代替「物质交换」

  在《超级育儿师》中,有一个叫子晴的小女孩,她是个特别任性的孩子。平时,只要子晴一哭闹,奶奶和妈妈就用玩具、书本、手机、电视,来对她各种花式哄。育儿师兰海通过观察发现,奶奶和妈妈,实际上都是在拿物质作为交换,来换取子晴的「不哭闹」。

  只是,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为了「改造」子晴,兰海为她准备了一系列的「独立女生宣言」,从精神上奖励子晴,引导她做一个独立的小女生。

  「小女孩要想让别人夸奖,就得独立自主,不吵不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以后你要怎么做呢?」

  「要自己刷牙,自己吃饭,不哭不叫。」

  「对呀,因为你要当独立女生啦。」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正强化」,兰海正是用了「正强化」的方式,用鼓励的口吻,采取一种积极刺激的方式,帮助子晴改掉了坏习惯。孩子的童心需要呵护,需要被表扬,孩子的潜能,需要被激发,需要被引导。

  然而,强调精神奖励,并不是说物质奖励一无是处,而是说不能把物质奖励当做「一对一」的「交换筹码」。家长们可以把物质奖励当做一个辅助奖。不定时地,给孩子制造一场不期而遇的「意外之喜」。

  有一种教育叫「精神奖励」,它就像肥料般,浸润着孩子身体里那颗正能量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发挥你的语言天赋,在孩子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后,用你诚挚的言语和郑重其事的态度,给他来顿精神大餐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实习编辑:张珮瑶  责任编辑:张粉霞

国际学校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