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里的具象期待 从小就详细了解各个职业

美国教育里的具象期待 从小就详细了解各个职业
2018年12月14日 14:28 新浪博客

  (原标题: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孩子期待太高,而是过分抽象,比如“我要你快乐”)

  想让孩子做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或者一个爱运动的科学家,这并不叫完美主义,这叫具体期待;想让孩子做一个长得美,运动棒,钢琴弹得好,家庭幸福,儿女双全,社交从容,性格开朗,人见人爱的优秀科学家,这就叫完美主义。

  为人父母,应当警惕完美主义,对孩子多一点具体期待。

  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并非高期待,

  而是对孩子的期待一直都过分抽象

  如何让孩子快乐?很多人会把快乐和压力对立起来,甚至和父母的期待对立起来,更严重的会和智力对立起来。但事情却不是这么简单。

  人生幸福是极高的哲学追求,而智慧会帮助一个天分不足的人达到幸福。证据之一就是:所有幸福指数高的国家都是高度发达、高度文明、平均智商高的国家,而非相反。

  很多人把完美主义和具体某些方面的高标准搞混了。在一件事或者几件事上高标准高要求,这不叫完美主义,叫责任感高。事事不放过,一切都要完美,才叫完美主义。

图片来源于文章图片来源于文章

  具体来说,想让孩子做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或者一个爱运动的科学家,这并不叫完美主义,这叫具体期待。想让孩子做一个长得美,运动棒,钢琴弹得好,家庭幸福,儿女双全,社交从容,性格开朗,人见人爱的优秀科学家,这就叫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悖论就在于,这是一个达不到的目标,所以会注定了不快乐。现如今流行的精英主义,就有很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比如:美女帅哥学霸,比你聪明的富二代还比你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生在罗马之类。

  我们中国家长,很容易犯对孩子盲目期待的目标。比如孩子明明不爱读书,却想让孩子做学霸,搞得大人孩子都很痛苦,并且,大部分孩子也没当上学霸。

  所以很多人就矫枉过正,认为我对孩子没有期待,这就没问题了吧?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1、儿童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善,只能理解具象的事情。

  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对孩子存在高期待,而是对孩子的期待一直都过分抽象。

  比如科学家、医生就是具体期待。而“考个好大学”,“只想你快乐”都是抽象期待。某种角度讲,“我只要你快乐”,还不如“我要你每天练琴一小时”,毕竟后者还是个孩子确定可以做到的事情。

  2、高期待的心理内涵是肯定,是对孩子的欣赏。

  所有孩子表现出过人天赋的父母,必然对孩子有高期待。如果你对孩子没期待,本质上是你对孩子非常失望,认为孩子没有什么优秀的地方。

  同时,孩子很喜欢、也很需要父母对其有具象期待。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高,说明父母对孩子的能力认可,这种认可对孩子的自信有很好的鼓励作用。而自信对于一个人的终生快乐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

  必须解释的是,高期待是指你对孩子有一个“有门槛”的具体目标,而非达到诺贝尔奖那样高。比如,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厨子,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一个圆滑的公务员......这些都是高期待,因为它们都需要去学习,去努力,去竞争,才能达到。

  在美国的基础教育里,具象期待做得很好

  美国很多小学教室里,会挂着很多大学的旗帜。这些大学有顶级的,比如哈佛耶鲁。也有附近的,比如优秀的州立大学。还有更接地气的,比如附近的本地大学......老师会详细告诉孩子们这些大学的门槛。

  所以,小孩子三年级就已经知道,私立综合大学要看重“领导力”,而顶级公立大学,你只要学习好就可以进。

  同时,美国小学里对孩子的职业教育也非常具象。

  比如,在职业教育课上,老师会让孩子们说自己未来的志向,孩子说:“我不知道我将来想干嘛,我只想有钱。”老师就会带领孩子们一起搜索“美国职业收入排行榜”,排行榜第一名是医生,老师就会告诉孩子们如何进入医学院,医学里有哪些学科......最后,老师还会给孩子们搜出“医生破产”的新闻,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努力,就是当了医生,也会破产。

  所有的学校也会有职业体验日,穿上你想成为的职业的衣服。这种看起来是个游戏,本质上也是让孩子对未来的高期待具象化。因为,孩子对未来的期待都是从很小的具体细节上开始的,比如每种职业穿什么衣服,神气不神气。

  在这种教育下,小孩对各种职业的理解非常的具象。孩子们知道每一种工作的具体要求,就会去思考“我想不想做这件事?我能不能做好?”也不用担心孩子对职业期待会从一而终,孩子总是会变的。

  我家孩子小秧六岁的时候想做医生,因为看起来很高级很有钱;七岁又不想了,不想面对血淋淋的画面;八岁又不排斥了,因为好像没有以前那么怕血了......

  我对小秧的最初期待就是做医生,因为我觉得她的性格非常适合做医生。而且学医是个很适合普通优秀人才的职业,就是一个孩子比较认真,比较努力,不太笨,规矩谨慎,就可以去学医。

  对于小秧目前的第一志向(科学家),她也有很具体的期待。她非常认真地了解了不少科学家的工作内容。舅舅的化学科学家工作,有爆炸的可能;姐姐的科学家工作,要往小白鼠脑袋里打针......在美国,科学家是一个工作,研发团队的一员也可以叫科学家,所以,科学家这个目标并不高。

  而我之所以警惕小秧的完美主义倾向,是因为完美主义反而会让她距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像小秧这样自律又比较聪明的孩子,很容易做到事事都第一,比如,她钢琴老师又让她跳级(之前已经连着两次跳级了);连芭蕾老师都说她潜力很大,对芭蕾有很好的理解......

  如果我们都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小秧就会把精力分散到各种领域,在每个领域都追求完美。最终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义成“一个长得美,运动棒,钢琴弹得好,家庭幸福,儿女双全,社交从容,性格开朗,人见人爱的优秀科学家”。

  说实话,家长摊上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周围的赞美冲昏了头脑,去纵容孩子十项全能,享受群众羡慕的目光。我前阵子就是这样的,这是病,得治。

  所以我倒是打算和老师商量,把芭蕾和钢琴都降级减课时,不背离当初把这些做修养的目标,以避免小秧的完美主义倾向继续发展。

  对于具象目标,父母需注意以下两点

  这个目标要适合孩子

  我希望小秧当科学家或者医生,是因为我作为妈妈,知道她性格和天赋如此,从而认为这个目标很棒。而不是因为科学家和医生最威风(当然我承认我很幸运,小秧天生喜欢和适合的职业,正是社会认可度高的职业)。

  有些孩子天生适合的职业社会认可度不够高,那么家长可能比较需要转换一下思路。其实任何行业,只要你做得好,都能养家糊口,并且得到自我满足。有人很喜欢用“端盘子”来形容没出息,其实好的服务员能做到领班,进而店长,甚至自己开业。没有没出息的行业,只有没出息的人。

  目标是孩子想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的

  有的父母会本能地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有的父母则会让孩子避免走自己的老路。太多的家长在制定具象目标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孩子。鼓励孩子成就梦想,不等于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比如我也曾经问过小秧,是否想和妈妈一样,长大了做建筑师,或者编剧、导演之类,因为她在艺术的理解上颇有天赋,而且天然有良好的品味。可是小秧觉得,妈妈做的这些工作,都比较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并不是她最擅长和最喜欢的。总之就是,虽然小秧有一定的艺术天分,但她并不是一个艺术家的性格。

  在具体做法上,建议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多做关于未来的假设和游戏,问问孩子想做什么,或者想怎样去生活;在孩子幼年时期,不要对孩子眼下的梦想进行批判或没有必要的担忧。不要迷信“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不要迷信“关键期”。比如,美国幼儿园里,孩子们理想职业第一名是消防员。但到了中学再问,想当消防员的小孩就没几个了。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目标,你也可以先胡乱找一些目标。如果不知道想要什么,能知道“不想要什么”也是好的。你可以问问孩子:将来做医生好不好?做护士好不好?做厨师好不好?如果孩子说不好,他都会有个理由。这个思考的过程,也会有助于孩子找到最能让自己快乐的那个真我。

  新浪升学帮app全新上线“国际学校库”功能,欢迎进入苹果App Store,安卓市场、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华为应用市场、豌豆荚、安智、PP助手、应用汇 Lenovo乐商店、OPPO/nearme、木蚂蚁 等下载。

欢迎下载新浪升学帮欢迎下载新浪升学帮

  本文转载自《番薯307的博客,点击阅读原文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合作单位,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朱紫瑛  实习生:折辰慧

国际学校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