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解读: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究竟该充当什么角色?

教改解读: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究竟该充当什么角色?
2019年08月12日 15:40 新浪教育

  参与者:

  刘煜炎 (特邀嘉宾)

  剑桥大学博士、康福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王东华(特邀嘉宾)

  家庭教育专家,《发现母亲》作者

  刘雷(嘉宾主持)

  家有国际娃主编

 文章配图  文章配图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本期新浪教育出品的《国际教育大咖说》栏目,我是本期的话题主持、《家有国际娃》的主编刘雷。

  前不久很多家长的朋友圈为一篇叫做《初中,女儿引领我成长的三年》这篇帖子所刷屏,在这篇稿件里,这个家长说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话题,让很多家长感到共鸣。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多、很重要的一个作用,今天我们就以“家庭教育”这个话题,怎样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这个话题,我们请到了两位在教育行业重量级的嘉宾,他们分别是剑桥博士、康福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刘煜炎刘博士,还有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王老师。王老师您好。

  王东华:您好。

  主持人: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这个意见里,专门提到了家庭教育。二位嘉宾对这个有什么理解和想法呢?

  王东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这样一个决策,这样的一个意见,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关于家庭教育,这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对教育的一次更深入的认识。原来我们认为学校孩子的教育都是归学校,很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出了这个问题、出了那个问题,都说是学校的问题,都说是老师的问题,都说是校长的问题,都说是班主任的问题。从高考,然后重视高考,然后发现高中重要,发现初中重要,中考以后发现小学重要,小升初,然后到了幼儿园幼升小,这个时候大家越来越多地反映,学校重要不重要?重要,但是比学校还要重要的是家庭,是家长,是母亲和父亲。所以,这次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这样的教育改革的意见非常强调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它的现实意义,它的背景出处就在这个地方。

  主持人: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王东华:对于家庭教育的重点,家庭教育它事实上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可以这样说的话,是一个最重要的。因为学校的教育,它是一个知识的教育,他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学语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他是知识类的教育,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间,先是有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在中国只是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史认为,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到现在才2400多年,那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历史了,那学校教育诞生也不过就2000多年的历史。所以,家庭在没有学校之前,是谁在决定着一个孩子的成长呢?孔子、孟子是谁培养的呢?是他的妈妈。所以,有孟母三迁,所以《三字经》里面有“习孟母,择邻处”。所以,孔子在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也是妈妈(培养)的。

  那么现在我们就讲,不仅仅是母亲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它是关于整个人的性格,关于整个人的人格的一个总的建造,家庭才是一个孩子成长的一个最高的学府。

  刘煜炎:家教其实对一个人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一出生,他接触教育的第一个老师就是父母。父母当中,在0到6、7岁的时候,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关注比较多。除了遗传基因的影响,第一次影响他的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父母当中的母亲。所以说母亲重要是肯定的。但是母亲的关注点,教育教什么,其实我认为母亲的关注点,主要还是要关注这个孩子习惯的养成、人品的高尚性。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人品的高尚之中,我们再来去规划孩子、发展孩子,再帮他选择教育、选择学校,将来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所以,家庭教育不是全能的,家庭教育在做人方面下的工夫要多一点。在另外一方面,在整合和规范方面要多一点。像古代,这个孩子要学习木匠,找木匠师傅。要学铜匠,就找铜匠师傅。要学艺术、学京剧,就找京剧的师傅,找戏班子去,一般都是送到实际的场所去得到教育和锻炼,是后来才有了专门形成的学校再去教育他。

  所以,过去的教育是各行各业都是学校,各行各业的师傅,就是说有些做得比较好的人,他就是学生的师傅。但是现代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因为师徒制给去掉了,各行各业优秀的老师不成为学校的师傅,不是学校的老师。我们实际从学校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后,就成为学校的老师,这样的一种“假把式”,意思就是说他不会实践,不会应用,对吧,然后从书本到书本,然后从书本到考卷,从书本又到学生,由学生再到考卷,这样的一个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其实有它的弊端,需要改进。

  所以说家庭教育,它在早期的作用,跟学校教育关联起来很重要,因为家庭的教育观点正确,他就会鼓励孩子在学校教育之外更多地要参加社会实践,补充这个社会实践的部分,不至于让自己的孩子们认为在学校的教育就是全部,在学校的教育就是一切,学不好了将来就怪学校,不会说就光靠学校的教育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到位,家长就退出教育的主体了,我觉得他就不会这样做了。

  所以说家庭教育或者是说家庭对孩子教育的作用,应该是一个主导的作用,应该是一个把关者的作用,应该是一个启蒙者的作用,应该是一个规划者的作用才比较好。去把正确的方向把握好,把社会资源的配置优化把握好。因为孩子十几岁的时候,七八岁的时候,两三岁,他并不知道他想干吗。所以,这个时候母亲的启发到位,父亲的关爱到位,家庭的教育观念正确,孩子都可以走出很好的道路,成就自己。

  主持人:二位嘉宾觉得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是在哪里呢?

  王东华:我认为一个家庭教育的一个比较好的落脚点,对于孩子小的时候,我认为母亲特别重要,孩子慢慢地成长,慢慢地长大,父亲就会变得更加得重要。因为这个人的成长,在家庭的成长,家庭是社会的子宫,母亲是孩子的子宫,你在母亲的子宫里面的时候,你父亲再大的本事,你也没有办法。所以,孩子都是在妈妈的身体里面长大的分娩而出的,那么孩子在小的时候他会跟妈妈很亲。所以,我有一个看法,在孩子人生的头三年,那是一个孩子人生中的黄金中的黄金的时期,他不仅仅要建立非常好的习惯,要建立很好的一系列的这些行为,不仅仅他的营养的摄取,他的语音语言的学习,所以妈妈在人生的头三年,对他的影响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在这个三年里面,不仅仅要给孩子好的习惯,不仅仅要给孩子好的行为,不仅给孩子好的榜样、好的示范,还有一些。那么在这人生的头三年是什么呢?不可能把一个孩子两岁就送到学校去,你送到小学去,你送到初中去,送到大学去,人家不要你,是不是?这么小的小孩子,你说话的时候,别人听不懂,是不是?所以,在这个阶段,其实一个很重要的落脚点,要把孩子的语言解决问题。语言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语言,口语、母语。还有一种是书面语言。其实如果一个妈妈在家庭里面,在人生的头三年,如果花一点时间,我们的社会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宣传,我们的家长是可以让孩子的书面语言都能够过关的。过关了以后,然后上幼儿园、上小学,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更多的是配合学校。比如说我的孩子数学不好,那是什么呢?可能我们要请一个老师给孩子补一补。请班上的老师关照一下,或者是请外面的(老师)也都可以。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要成为学校的一个助手,成为学校的一个帮手。那么以后孩子毕业以后,你要做好孩子的参谋。

  所以,在孩子不同的成长过程,我们做父亲的、做母亲的,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决策,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教育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主持人:刘博觉得呢?好的家庭教育落脚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呢?

  刘煜炎:好的家庭教育,我觉得应该是父母亲首先培养孩子的观念,他的理念要正确,他不能够在培养孩子的方向上犯错误,在培养孩子的本质上犯错误,是吧。如果一旦在这方面犯了错误,就是根本性的错误。因为小孩子在0到7岁之间,父母是他的老师,他在这个地方犯了错误,他以后基本上在根上面有错误,将来到了学校纠正的时候几乎不太可能。

  所以人家说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很对的。三岁看大,七岁就已经看老了,如果这么看的话,那学校教育帮不上吗?你的家庭教育搞不好的话,七岁已经看老了,学校起什么作用?起不了作用了,是这样。所以说家庭教育极其重要。

  家庭教育重要,怎么做呢?我首先觉得家庭他对孩子的教育,当他跟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候,他原来没做爸爸、妈妈,做了爸爸、妈妈,重要的事情是跟孩子一起成长。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当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第一个点叫“言传身教”,就是说通过我自己做什么,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榜样,我在这个行业怎么做事,我自己怎么做人,我怎么对待老人、对待同事、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对待小孩,是吧。我自己的身教重于言教,对吧?身教重于言教。

  第二,他也不能够不说话,他也应该非常重视言教。意思就是说他要跟孩子对话,要沟通,通过对话和沟通,就让孩子理解他的思想,理解他的一些想法,理解他想要孩子规范的一些东西。这样通过言教,他容易把孩子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建立起来,他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他就能够跟别人沟通,是吧,跟别人去交流,是吧,这样能够达成社会教育的目的。

  所以说言传身教很重要,在对话当中去让孩子理解思想。那他同时还要建立价值系统、习惯系统,就是这个孩子在0到6岁、7岁的时候,就应该已经建立了这个孩子做好人、做坏人、做什么事情、他怎么负责任,他怎么样子执着,他做了错事怎么样进行规范和处罚,这都要建构进来,因为7岁就看老了,那怎么办?所以,在0到7岁之间,要让孩子都要蒙正了,都要养性了,建立习惯了。至于说知识系统倒是可以到上了小学、初中之后再去建构,但是基本的口头上的,虽然不一定要建立书面语言的能力,但是口头上的交流能力,简单的逻辑能力、数字能力,还有待人接物,做事情的一些执着,孩子的性格,这都要给他养成起来。这个养成性就是孩子将来所谓的命运。一个错误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一定好不了。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个叫狼孩的故事。一个小孩一出生就被狼叼走了,还是遗忘在路边上,这个狼把他培养到六岁。六岁过后,好像人类把他发现了,不是狼,是一个孩子,就把他拉回来,印度发生的事好像是,就教他语言,教他认知,发现这个孩子是一个弱智,怎么也教不出来,是一个弱智。刚开始只能够狼嚎,他不会说人话。所以,这个时候尽管我们在卖力地教育他,他已经长到六岁之后,跟狼生活了六年之后,狼当了他的妈妈、爸爸,这个时候我们再教育他,即便是这个孩子过去的基因是教授的基因,天才的基因,诺贝尔奖的基因,他也基本上成不了优秀人才了。所以,这就说明已经到六岁多么重要,对吧,搞错了,父母的教育肯定错误了。后来说这个孩子基本上学会了自理,能够说话,能够干活,不是天才了,没法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没法做知识型的工作或者更多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出息,基本上能够养活自己。语言比较迟钝,性格比较封闭。

  那如果我们倒过来想,如果把狼孩送到人类,叫人类来养。理论上听人话,但是不能说人话,就叫它“坐下”,叫它“站起来”,叫它干点简单的事,它可能听(得懂)人话,它也不会说人话。所以说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家长的教育,他同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看到孩子的天性,看到孩子的命运,不能够超越孩子的命运、天性去过度培养。就是说你不可能让玫瑰开出紫罗兰,你也不可能让芝麻结西瓜,种了一个芝麻结西瓜,是吧。所以当然这个道理很明显正确。但是家长可能不认为我家的孩子就没出息,不可能没出息是吧,你反问一下自己,你就那么大点出息,你孩子能有多大的出息?基因也是很重要的,只是现在我们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发现基因的作用占据孩子未来发展的一多半的作用。如果你基因不正确,你将来后天加作用,加教育,有没有影响呢?有,但是这个影响超不过基因的作用。所以说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如果要再往前倒推的话,就应该重视生育环境,重视夫妻俩在选对象的时候,应该怎么选择。

  所以说再往后推下去,应该是负二岁。就是说你将来找对象的时候你应该嫁给谁,你娶谁,都要注意,你娶错了人,嫁错了人,你想孩子很聪明很难。你嫁了一个迟钝的、非常落后的头脑的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有很聪明的基因也是很困难的。我说的意思就是说,不是要大家去种族歧视、智力歧视,是让大家知道就是你的基因上的限制和天性上的限制,那么孩子想要成为某种人也很难。一个特别喜欢艺术,为艺术献身的人,你想让他成为一个科学家,可能有难度,是吧。一个喜欢科学的人,为科学献身的人,你让他成为一个艺术家也有难度。比如像我,你让我去学艺术,我扫盲舞,就是我跳交际舞扫盲,别人把我拉进舞会培训场所,扫盲三次、六次,我还是不会跳舞,因为我没这个动力,我对科学就是(有动力),不用你扫盲,我自己拿着这个科技书,我自己拿着这个说明书,我就能把东西鼓捣出来,我就能把仪器造出来,就证明我的天性在这一块,有天分,是吧。

  所以我说这个意思是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天性爱好,然后让这个孩子的天性去成为他们将来发展的基础。

  另外,根据生命科学讲,基因它也有一些变异,意思就是说基础条件不太好的,父母亲是艺术类的人才,将来培养的孩子也不见得不能当科学家,也可以当科学家,这是一个特征,生辰八字的变化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基因是一个素养,至于将来从事什么行业,是个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在于培养,在于父母亲的引导,在于父母亲的陪伴。小时候父母亲陪伴他玩什么,他玩开心了,他就变成自己的爱好。所以说,在这个家教当中,父母亲对孩子的,除了价值引领实践之外,还有一个陪伴,亲情陪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陪伴,去引导孩子成长。

  王东华:关于刚才刘博讲到陪伴,有很多不少的现象,我也陪伴了,我也跟孩子在一起。留守儿童那是没有陪伴,但是我们很多城市里边做母亲的、做家长的、做父亲的,他有一种隐形的留守儿童,或者和孩子在一起,但是孩子在这里,自己拿着一个手机在玩。我就碰到了不只一个,碰到一个最严重的,是一个空姐,非常热爱孩子,家里面有两个保姆,一直带着孩子已经到了很大了,但是她每一天抱着孩子,她跟我说的一个非常自豪的事情,孩子从生下来到小学二年级,没有磕碰过一次,手上没有一厘米的伤疤。但是你知道吧,孩子到三岁半都还不会说话。原因是什么?她每一天抱着孩子,孩子不需要说话,他要什么东西几个人就拿给他了。那么这个妈妈,孩子到了超市里,孩子把里面要的东西直接拿走,妈妈在后面付钱。孩子到了8岁的时候,没有付钱的习惯。你说这妈妈在家里面对孩子重视不重视?重视得无以复加。陪伴得好不好?你要说,哦,是都在一起,但是这个陪伴,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有害的。

  所以,我们现在对于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种陪伴都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有一些的陪伴,城市里面的,尤其在手机时代,把我们很多跟孩子在一起的非常好的亲子的时间给它消耗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主持人:那我们怎样做能给孩子更高质量的陪伴呢?怎样才能把手机扔掉呢?有什么方法吗?

  王东华:这件事情就是我们做母亲教育了,这也是刚才我们刘博说的,你首先你做母亲的,你对一个孩子的到来,你是抱有期待的,这是一个生命,这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你养一个宠物,你都那么高兴,你更何况这个孩子是在你生命里面。经常我们去看了以后,在车船码头,你看到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我们都要给她让座,车船上面、飞机上面、地铁里面都有专门的专座。你想人类到了今天以后,一个孩子6、7斤、7、8斤,有的是十多斤,在一个母胎里面待了十个月下来,你还不认真地去对这个生命去重视?也就太不可思议了。

  所以,你首先你就要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宠物,这是你的生命,这是你生命的延续,他是你基因的传递,他是你更高的将来代替你的生命,你会死掉,你死掉的时候你的孩子会成长。你的孩子会死掉的时候,你的孙子,他的孩子的孩子(会成长),人类就是这样繁衍的,民族就是这样繁衍的,你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然后就知道孩子那么需要我、需要妈妈花更多的时间,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在他说话的时候,你要陪他说话;在他走路的时候,你要陪他走路;在他要养成卫生习惯的时候,要养成锻炼的习惯的时候,要养成礼貌的习惯的时候,要养成刷牙,养成这样一些细琐的关心他人的时候,你都要帮他养成。这首先就是一个优势。你首先思想意识要到位,思路才决定出路。你自己的孩子都是稀里糊涂地生下来了,你说我怎么样高质量地培养。

  最近千岛湖的章子欣,那个妈妈19岁好像还不到就把孩子生下来了,生下来以后就走了。这样的妈妈,如果假如说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太多这样的妈妈,那你想想我们下面我们这一代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这种思想意识,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更是民族的、更是社会的。我的孩子没有培养好,将来杀别人、杀自己,把自己的父母亲杀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杀别人,杀社会其他的人,这是大概率的(事件)。所以,不把孩子培养好,整个社会就跟着遭殃。

  谢谢。

  主持人:那王老师,您很强调母亲的角色,那我们爸爸去哪儿了?爸爸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王东华:父亲和母亲,男女是平等的,人格上是平等的。夫妻是有别的。乾坤,中国文化里面乾坤是分治的,一个乾,一个坤,乾是天,坤是地,阴阳才是和谐的。夫妻结成了,成为了家庭,他就是一个团队,有一个踢前场的,有一个踢后场的。现在在中国整个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它都是这样分工的,在当今世界上,无论最发达的欧日美,还是最不发达的亚非拉,所有的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都在陪伴孩子,没有哪个父亲,现在目前孩子一生下来他就在家里面,你妈妈去上班去吧,我在家给孩子喂奶吧,男人尽管你长着两个乳房,那是没有用的,是吧。母亲培养孩子,母亲在家里面的这种职责,不是你人为地分的,这是大自然的进化。母亲是天职,是天道,是天德,这是大自然的。然后父亲怎么样呢?家庭是个团队,父亲是董事长,母亲是总经理。父亲在外面,妈妈在家庭里面,她是家庭里面的主人。有些事情告诉一下父亲就可以了,具体的事情妈妈在家里(做),他有一个踢前场的,我把球踢到前场,前场下面,你就是做父亲的在踢了,你踢到后场,是后卫的事情。现在中国大的事情是母亲、父亲都在踢前场,都在为挣钱,孩子在后面,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管,中国一大怪,生了孩子爷爷、奶奶带,这所有的动物里面都没有。你有说鸡妈妈的、狗妈妈的,没有说鸡奶奶的、狗奶奶的,没有的。

  所以呢,这是一个自然的分工。家庭是一个团队,那有的男性,他愿意在家务上,在育儿上愿意多做一点,这无可非议,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来说,你必须在家庭里面,你要把这一点分配好,你要协调好,那至于到底谁多做一点,谁少做一点,那是具体的家庭具体地对待。

  总之,要把孩子培养好。

  主持人:明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区别在哪里?二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刘煜炎:家庭教育当中更重要的是在习惯、性格、人生规划这方面下的工夫多一点。学校主要是在知识、思维、能力、动手、接轨社会,这个要做得多一点。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做的多一点,做人的教育,家庭做的多一点。

  主持人:做人的教育,家庭做的多一点。

  刘煜炎:对。

  主持人:但是现在很多家长都觉得把孩子交给学校了,学校应该是德、智、体、美、劳、人格教育、未来的规划,都是你学校的事。这是一个误区吗?

  刘煜炎:这当然是个误区。

  王东华:学校和家庭里面,这两种教育的关系,那么对于家庭来说,孩子在小的时候,他的发展事实上是一个总的,一个家庭他的母亲、家长是孩子总的设计师、总的思路。学校是什么呢?学校是学科,是技艺,是技能的。你比如说一个孩子,我究竟要让他学钢琴,还是学跆拳道,还是学书法,学校没有给你规定,是你妈妈决定的,是你爸爸决定的。我的孩子,国家教育部没有说一定要学二胡,没有说一定要踢足球,那为什么我们国内的这些家长里面要让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在幼儿园就要学英语,就要学钢琴,就要学小提琴?学葫芦丝?学校里面、教育部没有(规定)的,这是家长(决定的)。到了学校,国家有一个义务的教育,你必须要有九年的义务教育,你必须要学数学、物理、化学,你必须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什么样的水平,因为现代的我们每一个社会的公民,你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你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你就成为社会的包袱,你就成为社会的负担。所以,学校在这里,它和家庭是相辅相成的。家庭不能包打一切,但是更重要的,学校也没有办法,没有家庭的配合,更不能包打一切。但是德智体美劳,学校这个方面它要注意,家庭更要注意。家庭就不注意品德了?家庭就不注意美德了?家庭就不注意劳动了?你在学校里面,也就八个小时,更多的劳动是在家庭里面的,要做家务。学校里边不过就是早上打扫一下卫生,下午抹一点桌子,是不是?所以,这两点是有很大的不一样。

  主持人:孩子会长大,会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未来上大学,在不同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侧重点在哪些方面?比如说在小学阶段,可能家庭教育比重更多一点?或者说在高中阶段,可能学校教育比重更多一点?是这个关系吗?

  王东华:好,关于这个问题,教育应该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而不断地变化的。孩子越小的时候,家庭的责任越重,所以你必须说,你这个孩子刚刚生下来,没有哪一个医院说你放在我的医院里面,现在尽管有月子中心,充其量也就给你一个月,没有说一年两年都放在我这里面。所以,你都要给家庭里面。慢慢地到了三岁的时候,差不多才能到幼儿园。到了六岁是进小学,到了十八岁进大学。对不起,到了大学,你不能够去陪读了,你不能够说还在我的家里面。在很多的国家是什么呢?孩子到了18岁以后要强制性地服兵役,在以色列,孩子高中毕业以后,男孩子服三年的兵役,女孩子服两年的兵役,你必须的。所以,在西方的18岁以后,孩子就已经是独立成人,家长可以不要去管他了,所以他像一个风筝一样,孩子会越飞越高,不同的阶段要放飞不同的人生。我们国家是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亲到别的地方去打工去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孩子到了初中的时候,因为要到了中考,要到高考了,妈妈、爸爸放弃外面的打工,回来要盯着孩子。小的时候,妈妈稍微一出门,孩子就抱着妈妈的腿说“妈妈,你不要出去,你不要出去”。到了初中的时候,孩子已经有同伴的关系了,同伴才是他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妈妈这个时候、爸爸这个时候反而进来。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是一个拧巴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身心舒展,让我们变成一个不拧巴的,让一个孩子越活越阳光,越活越灿烂,而不是到了考大学的时候跳楼了,中考的时候跳楼了,这些事情是令人揪心的,这些事情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主持人:我们怎么能够让家长摆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呢?很多家长摆不正这个关系的?

  刘煜炎:这就需要家长们,一个是他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同时的话,他在跟学校的配合当中,更多地去要相信学校、依靠学校。如果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就要退居到第二线,就以支持学校教育为主,辅助学校完成教育的作用,逐渐地走向退出关注孩子的过程。尤其是到反叛的年龄开始,家长退得越快、越好,孩子反叛的可能性越小,家长跟孩子的冲突越小。

  到高中过后,大学的时候,就更不应该管了,更应该只是参与,有点像我们国家的报备,就是孩子要干什么事情,跟家长通个气,说“爸,我要干吗去”、“爸,我要干吗去”,就是报备,让他自己到社会上去闯去。但你可以对严重的恶劣的事情把个关,对吧,他不要干出格的事,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事,要把个关。剩下的事情都不需要,那些事情就不要去关注它了,不要过多去干预他了。

  所以,家长的角色要很清楚。家长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孩子,在他的总体规划当中的参谋,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要成为什么专业,家长要参与进去。因为一辈子的发展,对于孩子来讲,他可能没有经历,没有见识,所以他需要成年人在参与过程中去给他建议、意见。但这个参与,又要把握好一定的度,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是父母的意志,不是老师的意志,是他自己内心发出来的欲望,去成就自己。这样的话,他才能够最终走上一个自主发展的道路、自我成长的道路。如果我们的爸爸、妈妈永远不退位,那这个孩子永远是没出息的。我就见过一些40多岁在清华、北大、复旦读过博士的这些年轻人,到40多岁,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居然还要请教爸爸、妈妈,这个学校录用我了,我能不能在这里工作,然后这个学校要求我一周干18个小时,你说干12个小时的工作能接受,那他要让(我)干18个小时,妈,我这个工作接不接受?出去给打电话,我面试40多岁博士、博士后的时候,他们居然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还要回去请示爸爸、妈妈。我说你现在答复我,他就跑到走廊里去给爸爸、妈妈打一个电话,说“妈,这个学校要求我一周干18个小时,你不是跟我说这个学校12个小时就够了吗?我接不接受啊?”自己的能力非常差,自己对象也找不着,工作也找不着,还要爸爸、妈妈介绍工作来去推动。所以,很多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在中国的教育当中出现了。所以我们的父母亲如果不能够向动物学习,孩子长大了之后,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去把握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完成自己的成长、发展,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这样这个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之后,其实他很难有所建树和成就。

  所以这是家长来呼应孩子教育的时候,0到7岁他很重视,可以。7岁过后,他应该是配合更好。到了18岁以后,他其实只需要什么样?就是关注,连参与都不应该,是关注,是吧。在出现错误的时候,才参与进去,对吧,一定要把角色分清楚,要不然就会出现很多的家长跟孩子的摩擦,导致孩子活得也不开心,妈妈、爸爸也觉得孩子有很多的毛病,导致这个家庭的关系也不好,孩子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我看到很多这样的家长,希望家长们在这方面不要犯类似的错误,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要充分发现孩子的优点,要充分支持孩子,按照孩子的优点、兴趣、去发展的欲望,不是按照我们父母亲的意愿去干我们曾经想干又遗憾没有干成的事情。时代是进步和发展的,社会的变化很大,所以我们孩子注定是要自己去面对未来的,不是我们这个未来,是他们的未来。

  主持人:刘博,您作为一个办学者,您觉得该怎样建立一个好的家校关系呢?

  刘煜炎:首先就是在选择之前,应该是精挑细拣地去找学校,找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学校。通过找学校,去寻找跟自己孩子的发展比较匹配的教育观念、教育特长、教育优势,通过把这个优势利用好,来发展自己的孩子。找到这样的学校之后,就不要挑剔,不要指责,也不要抱怨,而是要就是支持为主、参与为辅,适度参与,但是重要还是支持,不管做什么,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因为我们是外行,我们也不亲自教育孩子,是吧?如果我们诋毁学校,我们就是诋毁老师,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就不亲,那么老师的教育作用就发生不了了,或者打折扣了。所以说应该是参与为辅,信任、放手、依靠学校为主。

  主持人:信任、放手。

  刘煜炎:对,信任学生、信任学校,放手学生去发展,放手让老师去教育,我们参与是为辅的,偶尔参与参与,了解一下,关注一下,通过参与了解一下这个发展方向对了没有,有没有重大失误,有点像是一个质量检测的一个角色。但是发现问题不要抱怨,而是去倾听一下、去交流一下、去了解一下,看看是不是我们的认知错误了,还是学校真的有毛病。对吧?这样子比较好。

  我觉得一个家庭的作用,对孩子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属于孩子生在一个正确的家庭里头,有正确的爸爸、妈妈的话,这个孩子想成功、想发展是很容易的。生在一个错误的家庭,这个孩子想要发展、想要成功也是很艰难的,不太可能。所以说母亲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很重要,需要我们把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的教育实践搞对了,??41:04那么孩子们才能走出一个比较正确的人生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这种专家型的家长,比如说这个孩子学IB,那么家长就把IB、AP的六大领域研究得特别透彻,如果学校教育跟他家长发生偏差的时候,家长就拿这六大领域进学校去说。刘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刘煜炎:我觉得他再专业,他其实也专业不过人家学校的专家们,是吧?如果他的专业就是这么个二把刀,就是他自己为了教育孩子、选择学校,了解一下IB课程,就已经成为专家了,就能够指导学校、指责学校的话,这应该说明他选择学校选错了,就是这个学校水平太低了,应该换学校。

  主持人:应该换学校。

  刘煜炎:为什么呢?你看他就这么点选择,这么点实践,就能够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专家,那学校还不比他专业的话,那他应该选错了。平均来讲我觉得应该不是,学校既然在办这个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发展的话,它长期这样修炼的话,学校应该还是很专长的,应该是爸爸、妈妈自我意识、自主膨胀、自以为是的心在作怪,或者是焦虑在作怪。他们既把孩子送到学校,又怀疑学校,又不相信学校。像这样的家长常常把孩子教育坏了,他在哪儿都是这样一种不信任态度的话,就容易把孩子正确的教育的一种机会给丧失了。对吧,让孩子固化在了家长们的这种抱怨和不合作当中,使得这个孩子走的道路非常得曲折,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很难去得到很好的发展。

  主持人:这类家长还是放下自己的功利、焦虑,跟随学校去发展。

  刘煜炎:对,如果特别相信自己特别优秀、很厉害,那就找那个比自己还厉害的人去教育他的孩子。如果这个学校征服不了他,就不比他很优秀,那就不要选择这个学校。如果选了,曾经做决定之前选了这样的学校,那就相信这个学校。

  主持人:如果在您的学校里有什么家校共育方面好的措施和经验,能介绍给网友和家长们呢?

  刘煜炎:对,我们学校一直都有一个“家校共建委员会”,通过家校共建委员会来实现学校发展的一些共同决策,来共同关注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那么家校共建委员会,他们下面还有很多专门的委员会,来帮助孩子和帮助学校、帮助老师进步,但是他的这个帮助是叫辅助性的,主权还是在学校,只是他提一些建议,或者提一些疑问,提了疑问、提了建议不是直接反馈给老师,是反馈给学校的家委会全体,通过家委会形成共识之后,再来跟学校沟通。这样的一个机制就过滤掉一些家长们简单的焦虑,使得意见的反馈比较代表了家长的集体智慧,再跟学校进行互动,再共同进步,来构建家校共建的一个共同体,这样得到的效果非常好。

  主持人:家庭教育这么重要的话,怎样能不让父母的高度成为孩子发展的天花板呢?

  刘煜炎:很简单,父母亲,任何一个人他自己做事情都是有局限的,但是眼光确不一定有局限。所以说,我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帮孩子挑、选择一个正确的学校,然后选择完了之后,就不要用眼光的高度来想象自己能力的高度。因为人都是眼高手低嘛,所以说就是我们正确地选完了之后,就不要再过度地干预了,有点像婚姻,如果我们选对象的时候,我们要睁两只眼睛,我们反复调查,调查清楚之后我们就决策完了。充分调查,充分地遴选之后,决策完了之后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去往前走,以信任和包容来推动大家共同前进、共同进步,而不至于导致关系的破裂。作为一个共同体,再逐渐进步。

  缺点谁都有,完美的人不存在,完美的学校也不存在,在某些方面完美,在另一方面肯定是有缺陷。家长也一样。所以说看主流,对吧,坚持,最后共同进步,是吧,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主持人:未来自信对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重要,好的家庭教育怎样能给孩子以自律和自信呢?

  王东华:刚才关于家庭和学校,我有这样几点补充。就是我们的家长要学习做一个懂学校、懂应试教育的家长。为什么呢?因为当你的孩子到了学校以后,我们都会把那些优秀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优秀的孩子做比较,那些优秀的孩子往往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原因?因为刚才刘博讲的一样,他是处在不同的家庭,你不知道人家的爸爸、妈妈在后面花了多少工夫,你在孩子身上你又花了什么工夫。你在孩子小的时候,在孩子3岁、5岁的时候你没有花工夫,你认为让孩子自然成长,你没有给孩子施肥,你没有给孩子灌溉,你没有给孩子剪枝,但是别人家的孩子,人家是精耕细作。你现在用你的孩子,最后到孩子“开花”的时候,要“结果”的时候,你的孩子只有这么小的“桃子”,人家的孩子有这么大的“桃子”,突然你要把自己的孩子变成这么大一个“桃子”,我可以告诉你,不仅孩子是一个悲剧,对你家庭来说都是悲剧。我们不知道它里面的因果。所以,学校和家庭,我曾经有六句话告诉我们的这些家长,告诉我们的父亲、母亲,好父母是学出来的,你要学,没有哪个人天生地会做父母亲,那些好父母亲都是善于向高人学习,善于向高年级的其它的那些邻居啊,那些优秀的父母去学习,向他们讨教。好孩子是教出来的。为什么大家愿意把孩子要送到重点校呢?要送到重点班呢?要送到重点老师那里去呢?事实上因为大家都知道,孩子送到重点校、重点班也好,为什么老师好、学校好、校长好,其实更重要的,你是要把你的家庭变成重点校,把你自己变成特级教师,不是学区房重要,是要把你自己家的卧房,把你自己家的客房,把你自己家的厨房,把你家的卫生房变成学区房,这才是重要。

  所以,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有意无意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怎么叫“帮”出来的呢?在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跟刘博那个时代,80年代初,刘博是77级的,我是80级的,那个时候全国的高考状元几乎都是农村里面的,都是男孩子,现在有几个是农村里面的家长的那个孩子还能够上清华、北大?都是城里面的,都是被武装到了牙齿的。农村里有几个孩子还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啊?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听孩子说,不是用嘴巴。好人格都是化出来的。

  所以,当我们的父母亲,当我们做家长的,能够这样地静下心来虚心地接受,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可能存在着盲点,存在着失误,存在着自己某一方面不可克服的这样的缺点的时候,你才能够蹲下身子来,你才能够弯下腰来去学习。

  所以,关于我们做母亲的,关于我们做父母亲的,关于和学校的关系,我补充这一些。

  主持人:王老师的意思是说我们家长还要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

  王东华:不仅仅是做家长,你做任何一个员工,他都是要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就更是这样。这个小孩子,一年多,我们有时隔壁邻居,在这么小的时候,刚刚回来的时候,你看看就这么一点点,50厘米。到了一年以后,哎哟,他就能走路了。再过一年,哗啦哗啦什么话都会说了。再过一年就上学了,再一眨眼,背着书包已经都是大队长了。

  所以,我告诉你,你不学习,你害的不是别人,害的是你的骨肉,祸害的是你的家庭,你怎么能够不成长,不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家庭呢?不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呢?

  主持人:作为一个学习型的家长,我们该学什么呢?

  王东华:就是刚才我讲的那六句话: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好习惯是养出来的,好成绩是帮出来的,好沟通是听出来的,好人格是化出来的。你知道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人要想开车,你要到驾校里去,科目一首先要法律培训。科目二你要去桩考。科目三,你要路考,考完了以后给你发一个驾驶证,然后你还要陪驾。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性的,是比驾驶更重要的,难道我们的父母亲可以去不学习,把孩子就生下来了以后,然后就认为我自己就天然地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母亲吗?你最后不仅害了你的孩子,最后也害了自己。

  主持人:现在家长焦虑,很多家长都很焦虑,二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东华:刘博。

  刘煜炎:对,家长的焦虑来自于,我觉得主要是来自于两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家长焦虑,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种非常顶尖级的人才。这个人才跟他自己孩子的现状,跟他的家庭现状不匹配,还希望达成,这就焦虑了,不可实现还要实现,就很焦虑,很着急,希望跟人家一样好,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够得着,也应该能实现,但是升学的道路不好把握。幼升小不好把握优质的教育,小升初又不能把握优质的教育。到了初中毕业之后,明明是一个考得不错的成绩,升重点高中,也不知道升学之后能不能将来能够升重点大学。就算是升了重点高中,还有可能考不上重点大学。所以,对结果不能够预期,不能够操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就算是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也没有这个确定性。所以,这个也很抓狂。前面是不存在这个可能性,还需要用各种手段去到处打听,什么手段、什么办法、什么补课、花多少钱搞出来,其实搞不出来的,孩子不是这个料,他还要搞,这不也是焦虑嘛。

  另外一个就是是那块料,但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没有一个稳定的道路,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因为经常是一考定终生,中考考不好,完了,高考考不好,完了,所以说这样他不能规划、不能把握、不能计划、不能够执行,执行完了结果也不可预期、不可保障,这个也很焦虑,对不对?这是相当得焦虑。

  第三点就是就算这些都搞定了,学校也上完了,毕业之后他这个专业的选择,他将来的工作、收入他也搞不定。所以,就算是拿了清华的文凭,就算拿了北大的文凭,又怎么样呢?毕业之后他的收入、他的生活方式也搞不定,也不知道学哪个专业好。所以,他也焦虑。所以,这是它的三个焦虑的集中点。

  所以,我觉得家长们在这个方面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实有正确的解决道路,他们又固执,明明是有非常正确的解决道路,但是他特别地固执,他的脑子里就接受这个,私立的不行,非重点的不行,这个专业不行,未来没出息。计算机这个专业好,他就不知道。我给他举几个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明明是这个孩子的素养,按照传统的教育道路,根本就走不到一本、二本,985、211就更不用想了,但是他还以为中国所谓补课,所谓加时间,所谓找更好的老师、花更多钱,他就能够补救。其实他忘掉了,凡是在这个传统学校里,在公办体制学习的孩子,他们基本上都补课。如果都补课,你的效率还有吗?

  王东华:没有。

  刘煜炎:剧场效应,开始有一个人站起来了,挡住你了,大家后面就都跟着站起来了,都跟着站起来,都站起来,你的剧场效应就没有了,你的作用就没有了。原来你站起来看得清楚,前面的人也站起来,你还看的清楚吗?你说你的孩子补课,别人也补课,好多人要学,像这些机构,它早就把大家的心态调动起来了,让大家都去给他补课。甚至于我听到一个家长说,中午一小时多一点的吃饭时间,家长拼命地把这个时间再挤出来,赶快拿着饭送给孩子吃,吃完了之后他就再挤出一小时来,中间在旁边培训机构补一些课,然后再送到学校去上课,把这个时间也占据了,你看他想把这些时间全用上,别的孩子的家长也这么做,天天去比这个,比你家孩子上哪儿去补课,你的孩子上哪个培训班,补来补去,你是一个学习速度慢的孩子,别人是一个学习速度快的孩子,你想通过笨鸟先飞也没用,人家虽然比你聪明,还一样跟你勤奋,你怎么搞得定?对吧?所以,家长在这个上面他就缺乏一个创新手段,创新手段应该是叫剑走偏锋,应该是走一个新的道路。

  比如说我儿子在公办体系里头,他上不了重点高中,那咱们不走公办体系,咱们走GCS1,走A—level,咱们考剑桥。清华、北大、985、211考不上,咱考剑桥大学不行吗?剑桥大学难道比985、211、清北差吗?不差啊,毕业之后成绩很好,是不是?所以我呢因为是出国过了,我在剑桥大学读过书,我对全世界的教育都比较了解。所以,我就能够跳出那个跟他们一样那个圈,我孩子上全国重点中学,读完初中之后接着就上我们湖北那个华师一附中,上了一附中我们才考清华、北大,结果最后我们说你这个孩子上了全国重点初中之后,考我们这个中学都考不上,那考华师一附中更考不上,华师一附中考不上,那清北没有戏,一本、二本都没有戏,只是考个三本,那你既然考不上我这个学校,请你退学,请你转学,不要留在我们全国重点中学上学。这就是他们掐尖的道路,这个道路好在刚刚我们说的,中共中央的意见把那个道路给掐死了,以后没有这样的事情,希望他们赶快落实,没有这个事情。但是当年我儿子上学的时候就有这个事情存在,搞得我自己很焦虑。但是后来我比现在的家长好的地方就是,我稍微一理性思考,就发现了一个道路,我是硕士毕业之后到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士,我心想那我改一下,我把我儿子搞成到英国去读高中,到剑桥大学去读本科,这样的话这个路是不是就可以宽了?果然是可以。结果一送过去,我儿子五六年后,初中五年多过后就考上剑桥大学了,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后来就业很好,他是搞期货、股票交易的,搞投资的,他一年一两千万人民币的收入,已经把自己搞成了一个很成功的16个企业的天使投资人。

  所以说我们走了另外一个道路,把孩子决定性地培养成功了,不存在那个中途的失误,为什么?我们可以按照我们计划的那个逻辑培养,我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理科人才。理科人才具备以后,培养他具有金融的头脑,将来工作的时候,到银行去工作,到投行去工作,我们就按照这个既定的道路走下来。当我们看得更远的时候,就是我们更坚定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或者说自己会调动私立教育的优质资源和国际教育的优质资源,不走传统道路的时候,你就发现你原来的那个焦虑都可以把握了,孩子本来基因不够好,有缺陷,那你用一个特殊的教育方式把他培养上去,把控性不存在,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那你通过一个长期的教育的培养,不是三年,不是六年,是十二年的教育的培养,那确定性不就出现了吗?对不对。那你早规划,专业你早定,孩子的特长你早发现,你早培养,早配置,那不就是确定了吗,是不是?那你在专业选择的时候,你带有一点国际视野,他的就业不光是在中国就业,在全球化就业,那你这个就业不也搞定了吗?

  所以说其实有挖掘的道路,但是家长们他比较死心眼,就是公办的好,就是传统的好,就是应试的好,就是挣分的好,就是补习班好,就是个性化一对一好,不是自己的孩子学出来的好,那就完蛋了。所以我认为是在这个道路上面,家长、老师都作为一个辅助,都作为一个支撑,孩子自己愿意学习,孩子自己投入进去学习,孩子自己就提升自己,孩子自己愿意思考,这是最好。对吧,这样的发展才能够让孩子们将来有最大的出息。但是家长不知道,老以为帮,大家都在帮他,帮到最后孩子啥也不是,一钱不值,对吧。

  王东华:关于焦虑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的家长应该说这方面大家都有。刚才我们刘博说的是我们家长、我们学校、我们具体的小的方面。我想补充几个大的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时代大的变化。为什么欧美没有?为什么中国过去几千年都没有?为什么现在大家这么浮躁?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焦虑?全民焦虑?因为我们整个的社会,它的大的变化。你比如说在我们过去,比如说像欧美,你比如说有一些国家,大概瑞士,肯定好几百年,四五百年、五六百年都没有战争,所以它这个地方它就没有,他都是一代一代过来。我们短短的建国到现在为止,这几十年里面,70年、80年里面,你想象一下,我们有多少大的东西?所以,对未来的整个的不确定,导致了大家的一个自然而然的一种焦虑。

  第二个,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你输不起啊,你就一个孩子啊,最后这个孩子你说输了该怎么办呐?过去我们在50年代的时候,谁生的越多越光荣。那个时候不叫人口,人多力量大,那是人手啊。现在变成了一个孩子,那独生子女,你想想这个问题怎么办呢?

  第三个,不仅是独生子女,变成应试,你只有考上981、211,你才能找到工作,你才能够找一个国企、央企,你才能够有资格进公务员,否则你现在民企怎么办。

  第四个,现在又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我们自己都搞不懂这些事情。你说慌不慌啊?现在孩子如何面对啊?

  所以,这是大的环境,让我们的家长不得不面对。所以,要解决这个事情,要化解这个焦虑,你必须要学习,你必须要去钻研,不然孩子的这个仗还没打,你就失去了主张。过去我们经常看,我们小的时候看我们的上映的共产党跟国民党那个战争片,《南征北战》,那个仗还没打起来,国民党的那个指挥官就拿那个手枪,就在自己的地道里面,拿着枪,顶住,顶住,自己都慌了神了。你自己指挥官都慌了神了,这个仗怎么打呢?所以,最重要的你是你的孩子应试的指挥官,你是你孩子将来就业的指挥官,你代替不了他。但是你仅仅是做个参谋,你要化解,不是你用焦虑的方法,化解不叫焦虑,你要了解他,哦,最后才能化解你的焦虑。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二位对做一个不焦虑的家长,二位有什么建议吗?能给到家长。

  刘煜炎:我觉得应该是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找到这个兴趣爱好跟社会发展的匹配点,然后把它发展成为一个专长,成为一个专业,成为自己的一个事业,然后就去配置这个、服务于这个事业,那么通过教育,通过整个的资源去帮助孩子、成就这个事业。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教育了,只是一个在建构的路上,在奋斗的路上,目标实现是必然的。所以,焦虑就没有了。

  王东华:刚才刘博讲得非常好。我认为对于一个焦虑的家长,他之所以焦虑,他是因为他不知道一个孩子这个成长的过程、成长的环节是什么样的。当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成长的环节、成长的线路图的时候,他就心中有数,他就不会这样地焦虑和慌张。比如说我解决过不少这样的一些孩子辍学的(问题)。当然这个辍学不是我的一个特别的专项,有一些孩子家长就说,我的孩子已经在初二的时候,初二非常关键,已经辍学一个学期了、两个学期了,但是这些家长们说,哎呀,我怎么能够让孩子下个月去接,就能够去上学。你是这样的一种焦虑。其实你想想,如果你没有第一个,那在我们那个时候,70、80年代的时候,假如说你的孩子,你不是一个学习的料,你就不让他上学了,难道孩子就没有活路了吗?如果让孩子去学一个木匠,中国如果我们现在不做应试,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从小学开始就做木匠,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开始起来学做,晚上到11、12点钟还在做,12年下来,我们就做个木工,我们都成为世界一流的木匠,一小时多少钱呐?上千万块钱,都变成艺术家。我们现在的学生,读了十几年,读到大学,读到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如果是这样,我们的这个教育要它干什么?当我们的家长,你把这些东西想明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未必你担虑的、你担心的、你焦虑的问题都是你该担心的焦点,就是值得的。真正的担心和焦虑的东西,我想跟这些家长们说,你不要认为那些好学生,有很多考进好学校的家长,我已经碰到了不少的,我得出的一个结论,我们经常告诫这些好学校的家长,我说凡是学校没有考到的,高考没有考到的,社会都将考不到。你必业以后,你都会考到。很多的好的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他们最怀念的是在学校。为什么?只要成绩。而成绩是最简单的,但是你毕业以后,你在单位里面,你怎么完成你的创造性工作,你怎么跟老板相处,你怎么跟同事相处。这些东西我们原来都没有学到。所以,我们的家长要学做懂应试教育,要学做懂素质教育的;要学做懂社会孩子成长的家长,你就能够化解焦虑,你就能够做到胸有成竹。

  谢谢。

  主持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今天感谢二位嘉宾到场进行精彩的分享,谢谢各位网友的观看,咱们下期再见!

  刘煜炎: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结束)

想让娃出国留学,国际学校怎么选?新浪国际学校家长群了解一下!

择校展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