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大咖说:人工智能时代 如何规划人生方向?

国际教育大咖说:人工智能时代 如何规划人生方向?
2019年10月14日 17:33 新浪教育

  刘煜炎博士:剑桥大学博士、康福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刘晚嘉父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

  刘晚嘉:2011年康福毕毕业生,2011年—2017年刘晚嘉同学获得莱斯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科及硕士专业,现在在美国Google任工程师一职。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国际教育大咖说》,我是主持人铖昊。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嘉宾,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位是剑桥大学博士、康福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昌平凯博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刘煜炎博士,您好。

  刘煜炎:主持人好,观众们好。

  主持人:第二位是康福的毕业生刘晚嘉同学的父亲,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您好。

  刘晚嘉父亲:您好,主持人好,观众朋友好。

  主持人:刘晚嘉同学是2011级的康福毕业生,2011年—2017年刘晚嘉同学获得莱斯大学计算机科学本科及硕士专业,现在在美国Google任工程师一职。

  今天我们主要想讨论一下在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学生应该如何去规划他们未来的工作呢?像刘晚嘉同学,他是在康福毕业之后就到了国外去读本科和硕士,那么他到国外之后能否适应国外学校生活呢?他过得怎么样呢?

  刘晚嘉父亲:我觉得相对于很多同学来讲,他在美国的学习生活是比较顺利的,而且非常愉快。因为他初中的时候,就到了欧洲去,到了欧洲,到了牛津、剑桥大学,他都去过,初三的时候,而且他是一个人去的。到了高中的时候,他又去了美国,到了威斯康辛州的一个高中,他又去读了一个高中,他读了一年的高中。但是那个高中对他来讲,真正的学习来讲,知识层次的学习来讲,对他不是说收获非常大,而主要是他是在其它方面的一些收获,比如说思想啊、见识啊、人际交往啊、对社会关系的一些处理等等,他在这些方面收获很大。

  由于他在家里面,我就经常跟他讲很多人的素质方面,人应该怎样注重个人的素质。然后个人的素质,他都是表现在每一个人的小事方面,怎么把每一个场合、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环节的小事情做好,就体现出人的素质。而这个素质就决定你的命运。那么这个问题是很早我就给他就在贯彻这些问题,在处理各种各样的场合。再加上后来又到了康福中学,到了康福学校,刘校长又是从剑桥学习的博士,他对西方的文明、对中国的文明,他都有非常深刻的比较。因此,他的教育学校,我的感觉,在教育学生方面,比较学的高度来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同时吸收中国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里面的精髓,在这方面对孩子教育很大。而我在这方面也有相当的研究或者很长时间的研究吧,从孩子一生下来,我就对孩子有一定的零岁教育方案,在我头脑中是非常清晰的。因为我以前也在海外工作,在联合国工作,在国外工作,对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它们各自的精华、各自的糟粕,都有理性的认识和感性的认识,都有。所以说落实到对孩子的学习上就比较有理性,比较系统。

  所以说,在他长期比较注意方面,再加上尤其是他出国之前就密集型地给他讲各种各样的(事情),怎么来做好各个场合各种情况之下,怎么来做好个人素质方面的东西,我就比较注重。他做好之后,直接就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他在国外,我们看到一些报道,而且我也有经历,我的一些朋友的孩子,他们在海外很孤独,甚至产生了就要回国的(想法),他一孤独之后就很难受,很难受就要回国。我个人觉得这个方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也有我们这个教育体系体制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是各个方面造成这种状况的。我们国家整体而言,在个人素质、人文素质、社会交往的礼仪这些方面是很差的,这方面我个人认为是欠缺的。我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企业,到社会上去工作,专门这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是没有的,没有正规的教育体系。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发达国家、西方的文明国家,他们从小就有这方面的教育,不是说空话,不是说我们都是说些孩子不太好操作执行的话,而都是很具体的,都体现在礼貌啊、礼节啊、礼仪啊,在各个场合、各个时候,这样孩子好操作,他自然出来以后就有这些素质了。而我们国家这方面,我认为是比较欠缺的。所以说就导致这些孩子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做得不够,你在外面,相对其它国家做得很好、很系统,比如其它国家,它从学前教育(开始),生下来就教育各种各样的礼仪、礼节、礼貌等等,家长言传身教的,老师也教,学校也教,然后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企业一直在教下去。所以说学生、孩子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在社会里面、在家庭里面,尤其是在社会里面,他个人高度文明和个人高度自觉,人文礼仪方面表现得非常自然和充分,然后使得人际交往就非常和谐,每一个人大家都习惯这种非常文明的交往,因此大家都互相很和谐,都能容纳对方。而如果我们这方面比较差一些的话,你到了西方国家,你突然就感到不适应,在我们国家可能大家都是这样,也就无所谓了。你比方说大家都嚷嚷,到一个地方说话很大,到一个地方就不注意个人的各个方面的一些礼节。因此,西方国家他不适应,他不适应呢他就不喜欢你,不喜欢你,你就入不了群,你就跟大家不合群。好,你不合群,你就感到很孤独。你一感到孤独,很痛苦的,很多孩子很痛苦,抑郁症也很厉害。我就是觉得他们这些孩子融于社会没有融进去,没有跟同学们,没有跟朋友、同学、房东、老师等等(融合进去),他们融合度不够。融合度不够,就是因为个人有些这方面做得也不太好。而我的孩子,我可以说比较幸运的是,因为我也比较了解这些东西方文化,而且是很系统地去研究过,甚至我教学、我教书我就在教,东西方文明的那些东西,把它具体到他的人文的素质、交往的礼仪。所以,孩子重视得比较好,他在外面就做得比较好。做得比较好,同学、老师、邻居、房东,他不管是原来到高中读那一年高中,到美国去,人人都喜欢他,他有亲和力。其实他也没有专门特殊的本事,就是这些基本的各个方面,他都做得很得体。因此,他就很合群,因此他就很幸福。

  所以,整体而言他在美国的生活,他是很愉快、很充实,感到各个方面都很适应,他就没有什么很痛苦、很难受的这些感觉。我觉得这是他生活的一种状况。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像您提到您的孩子他比较适应这种国外的生活,比较能和当地的人去融合,主要是因为他的个人素养在那里,他知道怎样与人去打交道。对吗?

  刘晚嘉父亲:与人打交道,还有怎么把自己做得很好。

  主持人:像刘博,他对康福的学生毕业之后也是持续关注着,像晚嘉同学毕业了之后去了美国,刘博也是一直在关注,留学生在国外工作、生活、学习这一方面,您觉得怎样去适应呢?

  刘煜炎: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一辈子接受教育,天天待在学校里读书、刷题,是想让他通过学校的教育,学会生活、生存、去谋生的基本本领,还要学会去对于自己的事业或者是梦想去追求,这些比较高大上的本领,去引导同事、同伴去共同完成一个事业。所以说我们在学生培养当中,包括各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学术能力,他要能够比较方便地去了解西方国家的学习方法、知识的结构体系,能够方便地去融入到西方的主流大学当中,到最好的大学里头去,能够在那里胜任学业,能够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来毕业。如果到了西方的顶尖大学,如果他不能够胜任学业,不能完成学业毕业,那么他将来很有可能是一个肄业生,他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所以,学生在主流大学进得去、出得来,能够顺利毕业是很重要的。

  我希望他们不光是能够顺利毕业,还要成为那个地方的一个准学霸、学霸级的人才,意思就是说他们必须是中上水平的人才,不能是中下水平甚至是被淘汰的人才。这是我们在学术上给他们的准备。

  另外,我们对学生的另外一个准备,希望他们能够跟同学要能够非常好地相处。跟同学相处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会沟通、学会谦让、学会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对别人帮助。关心、体贴、帮助别人,完成别人的一些任务,像这样的一种人品,大家都感到舒服。说话得体、办事对别人有好处,从别人的角度着想、换位思考,这是我们在德育方面,在人品培养方面也重视的内容。当然家教也非常重要,刘晚嘉的爸爸、妈妈对这个孩子的家教也很重要,我记得他妈妈是一个外交官,是吧?所以说对跨文化理解应该做得很好。爸爸也是在美国,在联合国都工作过,对文化理解都很好。所以说这个孩子他就很容易适应西方的生活,同时很容易适应西方的学业,最后毕业之后能够有能力进入西方好的公司去工作。当然我对他,我还是希望他将来恰当的时候回到中国,在中国高科技企业里担任职务,形成我们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一个人才很不容易,像我自己,我觉得把我培养成一个博士,我就想回到中国来做事,我也希望我们的学生,他在国外完成学业之后,工作几年之后,他愿意回到中国来去创业或者是工作。

  这是我对晚嘉的一个希望。他适应国外的生活没有问题,我们学生的一个总体特征就是,不管在我们学校成绩好还是成绩差,他在国外都活得比较滋润,都是如鱼得水,几乎听不到有一个孩子在国外说学不好、郁闷了、跳楼了、被淘汰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康福的教育体系不存在。晚嘉同学问问他的同学,好像也没有这样的情况,没有。但是在传统的公办死记硬背的体制当中,就是逼着孩子去刷题的体制当中,我觉得是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我自己在剑桥的时候就碰到过这样的,从体制内学校出去之后,不适应国外的大学生活,自己搞不定学业。因为过去可能是通过补课,一对一补课,把自己搞到国外去的。一到国外去之后,就没有这个一对一补课,没有这样的一种机会,花销也太贵,就靠自己学习。但是国外大学的学业比较重,他过去如果是靠别人一对一辅导搞出成绩的话,那么到了国外大学去以后,再找这样的辅导就找不着了,这种情况成绩就会挂科,挂科之后脸面上又过不去,因为他们很少碰到失败,他们过去曾经是学霸,因为不是学霸到不了世界名校。但是他这个学霸又是打上问号的,他不是独立学习的学霸,是一个经过培训,经过一对一,经过父母亲强逼,强地逼迫他弄成的学霸,这是自主管理、自我学习能力差,这样的学霸到国外会很失败。

  所以,我是比较了解西方的这个体系,也自己把儿子培养到剑桥,对这一块比较熟。所以,我就特别得设计了一些课程系统和德育系统,来帮助他们实现在国外幸福、美满地生活,身心健康地成长,同时又是有绝活,在国外又能够找得到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另外又愿意跟同事、跟朋友分享,将来组织一个团队创业也很容易。我们就赋予他这样一些能力,这是我们教育当中的一些个元素特征。

  刘晚嘉父亲:其实我觉得刘校长、刘博士刚才谈的一些问题,从教学理论来讲的话,比如说我们教书育人这种老话,教书主要是体现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育人主要是道德,他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这个方面。现在我觉得康福学校这两者都做得非常好。从我自己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我自己基于我自己的经验、我自己的研究、我自己的观察,我觉得康福学校这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非常严谨的知识传授,这个就不用说了,我们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好的更加卓越,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拔高,一个真正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优秀的校长,你的能力主要应该是体现在不管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说优秀的孩子让他更加卓越,学习差一点的孩子,把他提高到优秀,这种教育是很难得的。你如果说很优秀的学校,本身它的生源成绩就非常好,实际上学校的压力不是这种压力,真正是要把其它更需要教育成才的这种家长和学生,把他们的问题解决,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最困难的地方。

  所以说这一点康福中学是做得更好的。

  我孩子他原来是北京四中,北京四中应该也是很好的学校了,但是我们就觉得到这个学校来了以后,他有另外一种非常好的风格,因为刘校长他是从剑桥毕业的,我刚才说了,他既有对中国传统教育规律的认识,也有对西方国家传统现代教育大国优势的研究和吸取,然后把这种养分贯彻到孩子身上,孩子受益非常好。

  你比如说我们国家长期的应试教育,当然它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促成的,我们现在不谈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孩子,始终他是处于一种实证学习的方式,就是硬灌,填鸭式的硬灌,实证学习,老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背什么。当然这在本科以内,它也是容许甚至它有极大的合理性在里面。但是如果是我们更高层次、更高条件去要求他,更高水平去要求他,我们应该早早地进入规范学习的范畴了。规范学习就是不仅在老师填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之下,我就填鸭嘛,学校讲什么我就死记硬背记什么,然后同时也早早地,尤其在理工科方面,我是深有感触的。而且理工科,他可以在很小、很年轻的时候,他就可以在他这个学科单刀直入、奋勇前进在里面,他可以学得很深。你要想学得很深、很优秀的话,你就一定要有规范学习的方式,那么就是要有一定的分析、推理、研究,要有这些学习的素质在里面。而这个学习素质,一般来讲我们国内的大学,它仅仅主要是在研究生以后了,上了研究生才从实证学习进入规范学习这个阶段。可是我觉得如果是人文学科方面,那么我们这样走,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因为人文这个学科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它是要经过长时间地去体验,生活的体验、生活的经验告诉他很多东西,从生活经验(中)学习到很多东西,领悟到很多东西。可是自然科学它有它特殊的规律,它可以很早地进入一定的分析、思辨的能力,用思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他很早就可以进入了,他不需要社会方面的东西,他不需要。

  所以说自然科学要想出成绩的话,那么就一定要具备思辨能力,也就是说老师教的,你怎么通过逻辑的推理、分析,然后整理出自己的东西,而且要学会论证,定理的论证等等,这一整套科学的方式,对于学习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掌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既然重要,孩子还小,他不会这些东西,他不会,那么就要老师,就要一个优秀的校长、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优秀的老师,他具备这些素质,具备这些很优秀的这些能力,很强大的能力,然后在教书方面,(在)知识传授方面他可以做得很好。这一点我觉得康福,我是经过考察,才让孩子进去的。经过考察(才让)孩子进去,实践证明我的这种判断、我的感觉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在育人方面,刚才刘校长也讲了,刘博士也讲了,怎么来融入社会。你只有融入社会,人才能快乐。那么快乐,这就讲到一个哲学的问题了,我们人生最高追求是什么?快乐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怎么来实现快乐呢?我们要实现快乐,不仅仅是自己快乐,人家也要快乐。也就是说只能叫人家快乐,我们自己才能快乐。我们中国的哲学思想、西方的哲学思想都是这样的,先要利他再利己,对吧,利己的过程中要利他,在利己的过程中绝不能破坏利他,要想做到这一点,你个人就要做得很好,你不能在你个人想做什么做什么,结果你根本就没有做好利他,没有做好利他,你实现不了利己的,或者说你非常短暂的、非常不充分的,你实现不了这个东西,利己做不好,利他也做不好。你利他做不好,反过来自己利己的冲动、利己的追求也会有损失的。这样的话,你是不可能快乐,不可能幸福。而这一整套对道德的教育、人文思维水平的培养、人文思维素质的培养,这一套它有很严谨的理论。但是你说给孩子讲很多理论,他也接受不了。当然这种培育,人文素质的培育,它是分不同层次的。层次越高,理性越高,理论的更多。层次低的孩子,你对他怎么讲可操作的东西就行了,你不要讲很多大道理,讲大道理他也记不住,也抽象,它也实现不了,都是不能操作的东西,有什么用呢?可是康福学校不是这样的,它就是把很多它在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在要求学生完成各种各样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把这种素质培养就灌输给学生了,学生不知不觉就接受了这种人文素质教育的这种教育了,人文素质的这些精华的东西他就接收了。比如说要平等,要关爱别人,要体谅别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各个方面要约束自己等等,要团结,要约束,要善于给予等等,要感恩。我觉得孩子上了这个学校以后,我觉得回到家以后,我感觉孩子在这些方面,你不用去教,就是说大话,我也不给他说大话,他在学校里面这方面做得也就越来越好了,也不是说跟他说大话说出来的,就是叫孩子在完成这些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不知不觉就贯彻下来,我觉得就是细雨润无声,不是大风大雨地来给你灌,给你砸下来,不是这样的。就是一点一点地吸收,一点一点地感受,一点一点地潜移默化地就成为自己个人的一个素质。这一点康福是非常成功的,在这一点的话,其它很多学校相比而言,(康福)是非常突出的,这一点我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的分享,其实从您的谈话也能看得出来,您对康福学校也是感触特别深,也是满意度特别高。像刚刚刘博也有讲到,他对毕业生的关注度,从毕业生工作、生活,也一直在关注着,以及说对毕业生他之后的人生规划,也一直有关注。

  我现在就很好奇,当初晚嘉同学他是怎样进入康福的呢?这中间有没有什么故事呢?

  刘晚嘉父亲:当然还是有一点,总是每个人有自己的原因进入康福。按照以前来讲,他们在北京四中,按照国内教育这种情况,他们的规划那就是要在国内考最好的大学嘛,无非就是……

  主持人:北大、清华。

  刘晚嘉父亲:言必称北大、清华嘛。这些孩子们都是按照这样来的。孩子以前我觉得他们有盲目骄傲,孩子还小,他们在上初一、初二等等,他们自己觉得他们都是考出来的,千里挑一、万里挑一,考出来的,考到北京四中,他们都很自豪,或者说得难听一点,他们有一些是盲目自豪,甚至是骄傲了。他们骄傲的表现在于我跟他们这些同学讲,包括跟我的孩子讲,就是上天外有天,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具有开放头脑的(人才),开放型的人才,一个国际型的人才。因为我就是全世界闯了回来的,到处走嘛,所以说我就希望孩子的眼光更开阔、胸怀更开阔一些。可是孩子我觉得他,包括他的一些同学,他们有盲目骄傲的情绪。“我无所谓,我们都是将来有最好的前途”等等。我看跟他们说理论不行了,我就希望拿实际的东西去教育他。他初三的时候,暑假我就教育他到英国走一走。他到英国,他本来还提出他还跟一个同学去,我说不行,就你一个人去吧,你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前当年十几岁就下乡了,什么也没有,你现在条件多好?经济条件不存在问题,你就自己去锻炼。后来他就去了,去了以后,他到了剑桥,到了牛津,到了英国,然后两个月左右回来以后,就完全变了,完全判若两人了。他就感到我们国家的这种教育的差距跟西方国家,尤其是像英国这种老牌的现代教育的国家,它都三四百年,甚至四五百年这种现代化的教育,它是非常发达的。它不光是现代科技,人文教育、人文方面也是非常发达、非常优秀。他回来对他的震惊很大,从那个时候他就说他还是应该去国外看,去国外去学习。可是我就说那去国外学习,总得一步一步走啊。当时我们还是觉得按照传统的方式,让他上了大学,然后再去读本科。后来我自己也修正了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晚了,我觉得晚了。因为根据我以前在国外的经历,我也经常去美国的大学,我在联合国工作的时候,好多大学我都去过,甚至陪我们的驻美大使,当时是韩大使嘛,韩叙,我们走了好多大学,专门去看我们国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那个时候研究生比较多,我们走了好多大学,去看望这些研究生。然后我就感觉到我们如果是本科出去的话,我觉得就更好。因为他在国内的文化、习惯、世界观基本上就形成了,已经形成了。一般来讲我觉得到高中以后就可以形成了,但是高中以内需要家长的扶持、学校的引导这种成分更大,到高中以后,只要给他扶上正路,到高中以后就比较放心了。

  因此,在国内如果接受了良好的高中教育,到西方国家去学习本科教育,那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的话,到国外(接受)研究生教育,我觉得就晚了一点。从个人社会的效益来看,或者是个人的效益来看,我也感觉到有这么一个问题,你比如说你本科在国外去读书,西方国家那些人民群众或者是企业,他就把你认为是他的学生、他的人、他们的孩子。你一说本科是哪个大学,你说我本科是哪个大学,不管是他的邻居、他的朋友、他的同事、他的公司雇主,他都觉得你就是我这个国家的人了,他比较容易融入这种上流社会,融入知识界,融入比较文明的这些社会领域里面。而你如果是研究生出去,他始终把你看成是外国的移民,始终把你看成是外国人。如果他有这种障碍的话,有这种看法的话,对于你一个学生进入这个国家的主流社会,你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或者是各个方面,你进入主流社会就困难,因为他始终把你定为是国外。因此,我就跟孩子讲,当然他没有这些亲身的体会,我也不可能这些很多(东西)都给他讲,他听了他也就忘了,他没感觉的,我只能去引导他在国外去读本科。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老一辈优秀的科技前辈,他们出国学习,然后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还有他们的下一代直接在国外学习的,他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直接在国外受的教育方面,在自然科学方面受的(教育)更早一点的话,那么他客观上所获得的成果更大一些,将来可能对公众、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就更大一些。

  而且你早一点去,早一点熟悉,还年轻嘛,早一点从语言,从风俗,从人文,从社会各个方面,你就能更自然地、更早地融入这个社会,对于他长期的成长和生活,那肯定是比研究生去了更好一些。就从语言上也看得出来,你本科去的话,他还是从高中去,他是一个高中生,他还不完全成人。所以说他的语言进步也很快。高中生出去,他上了四年大学出来以后,他的英语口语,他的外来口音就少多了,就显得正规得多。研究生去了以后就困难了,你已经成人了,你那个外语你还要去补习,然后还要去修外语学分,他始终是在模仿的程度,模仿和学习,不是一种自然生成的语言习惯,这样的话对他语言的成长也是有影响,而语言的成长直接影响社会对你的看法、企业对你的看法或者是各个机构对你的看法,因为他一听有口音嘛,显然就是一种移民、外来的嘛,所以对他长期的发展肯定是有影响的。

  所以说我就给他灌输这种(想法),引导他早一点进入美国本科的学习,最后就决定了选择这种以进入国际一流大学为学习目标的学校,我也找了,我也找了很多,像北京有很多面向国外的学校、高中,什么中加,反正还有好多。从信息搜索理论来讲我是搜索了很长时间的,我每一个搜索还要经过考察,最后我搜索到康福,然后再来考察。所以,经过综合比较,经过跟刘校长的交谈等等,所以说我才能使孩子走入这个(学校)。对于孩子来讲他肯定是比较盲目的,对于孩子当时来讲,他没有任何非常理性的、正确的分析来进入哪个学校,他是没有的。

  主持人:确实,在这一方面孩子现在应该也蛮感谢家长为他作出的选择,而且现在确实是国际教育是越来越低龄化了,从高中、初中都有孩子陆续出国。晚嘉同学,他作为学生的时候,不得不说的一个问题,就是他在中学时候的学习情况是怎样的呢?以及他大学的专业是他自己选择的?还是刘博为他做的选择呢?这可以分享一下吗?

  刘煜炎:刘晚嘉在高中的成绩还是相当好的,应该是前五名以内的成绩,一直都没有出过前五名,很爱学习,很会学习,很独立,思维也很科学、严谨。他对自己的发展很有主见,他的专业其实不是我们帮他选的,他自己喜欢,选的,他偏向于理科,而且偏向于计算机专业。我是比较喜欢他学物理的,我还推荐他到剑桥大学去参加物理的面试,去申请剑桥大学物理的面试,但最终剑桥大学没有录取他,但莱斯大学录取他了。因为美国的学校头两年是不定具体专业,到第三年才定的。所以说如果他去剑桥读书的话,他实际上是去的时候就定了去哪个系。去美国读书的话,是定了一个大方向,没定具体的系,就是理科、数学,大的方向。然后到两年过后,自己再选择进入什么专业。所以,计算机科学应该是他自己选的,他去了美国之后,莱斯是一个本科强调综合性学习、综合素养的一个小型大学,不太大。所以,他专业的选择是他自己决定的。

  另外,刘晚嘉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他非常独立,做事情非常特立独行,不需要大家去提醒、督,是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教育做得非常好的一个孩子。相对的缺点是领导力,要整个团队一起来工作,他好像就有点不像有的女孩子就特别(擅长),他是一个男孩子,特别擅长去说,我就当个领导,当个牵头人,一个资源整合人,他这一点可能稍微欠缺一点。所以,他在技术方面是很优秀的,没有问题的。

  对于刚才晚嘉爸爸说的哪个年龄段出去留学,我跟他有完全的同感。我通过我自己的留学,通过我儿子的这个留学,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我是留学去晚了,我儿子是去早了。为什么我去晚了呢?因为我虽然是能够把英语说得很棒,也没什么口音,但是外国人还是听得出我是外国人。我儿子说英语就听不出外国人。我自己不把自己当英国人,因为英国人其实是给我已经发了绿卡,Permanent Residence,希望我留下来工作,罗姆也希望我留下来工作,而且当时他们录用我,罗姆研究发展委员会录用我的时候,residence fellow的时候,还希望我留在那里永久工作才录用我的,但最后我还是把它放弃了,就是因为我觉得在他们那个国家,我总觉得自己是外人,我觉得我自己是外人,所以我很愿意回来。能回来是一个好事,但也是一个缺点,就是我对他们的文化的解,我对他们那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了解要少,毕竟你还只是在大学工作。但我儿子不同,他是小学、初中、高中都在英国念,在中国念过幼儿园,再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和初中。所以,他对中国教育的理解比较浅,所以他没有那么多固执的中国的教育元素,所以他就彻底地变成一个英国人。所以,意识形态还是蛮重要的。如果你在16岁以前接受的是西方的意识形态的教育,那你就很难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如果把一个外国人放到中国来接受教育,在16岁以前在中国接受教育,他即使后来到美国或者英国去,他肯定也很认同中国文化,谁要说中国不好,他肯定也跟他急,(我儿子)不会(认为)中国很好。

  所以说从这两个角度讲,我儿子要说中国,他就很难说“我们中国”,他就说“你们中国”,他的文化价值观当中不认为“他是中国人,他说“我是英国人”、“你们中国”。如果我们把孩子16岁以前送出去留学,我们就等于把孩子拱手送给了外国人。如果他很优秀,我们就等于拱手为外国培养一个人才。所以,我后来办学校的时候,我就反对低龄留学,倡导本科在国外上学,但也不是更晚,就是说到硕士阶段。到硕士阶段,我们就没学到人家的真东西,学了一个皮毛,叫术。比如研究生是学人家的术,不是道。大学学的是道,然后大学之前学的是德,就是说美国的那个德、英国的那个德,价值观吧,价值观是德的一部分。我们如果把德都交给美国人、英国人来培养的话,那我们孩子的身份认同就是美国人、英国人,就不是中国人,我们还希望他认同是中国人,认同祖宗是中国祖宗,认同文化和民族是中华民族,不是说我儿子开口闭口就是“你们中国人”,我说你小子是什么人?你爸爸是什么人?

  所以说在我们的办学过程中,我就办了这么一个体制,从幼儿园一直干到高中,高中毕业之后送他们到国外去读大学,再往下读硕士、博士都没关系。这种情况,他既能够把美国的、英国的其它国家的文化了解得很透,也能够吸收人家文化的养分。但是再吸收,根是中国的,心是中国的,根、心中国,就把根和心留在中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自己认同为是一个外域民族的后代,是吧?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服务。但要是在小的时候,比如说16岁以前,不管是在中国接受外籍老师教育、外国课程教育,还是在国外去接受外国课程教育,我觉得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只要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材系统,它是国外的系统,它就容易培养成为一个外国孩子。这个大家都理解,哪怕是我们在中国上全部由外国人开的学校,我们等于把这个孩子送给了外国,这跟地点没关系,这跟谁来当老师、谁编写教材有很大的关系。

  又回到刚刚教育部发的文章,就是说我们的教材系统,我们的义务教育系统要中国化,我们不要西化,主流教材应该是中国的教材。我们可以掺杂一些西方的元素,但是主体应该是中国的教材、中国的文化。所以,我觉得这是很正确的。父母亲他们送孩子留学也要考虑到这个因素,就是尽量地杜绝低龄留学。但如果父母是在国外工作,孩子待在身边应该是可以的。但如果父母不去工作,完全是为了留学,去陪读,把孩子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送到国外去留学,最后可能是他们非常遗憾的一个地方,除非他们打定主意就是要移民,但是我觉得移民也是一个错误,因为再过20、30年,最发达的国家,最乐和的幸福的工作应该是中国。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就是说孩子如果是过早地去留学,可能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

  刚刚晚嘉的父亲也有提到说孩子是在本科去留学,然后这个观点跟刘博的观点特别地相近,觉得本科留学是最好的时机。是否可以说是孩子从成功去留学,达到了一个留学成功的这样的目的。从这一观点来讲的话,你们怎么去分析呢?简单地总结一下。

  刘煜炎:如果是按照这样一个框架安排学生的学业发展的话,可能我们既能够收回西方国家先进的高等教育和科技,比我们中国优秀的科技培养出的人才。但同时我们又能够把这个人才送出去留学之后,学成之后把他弄回来,这就等于师之以夷而制夷,为中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服务。如果我们不是坚持这个道路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是把孩子送出国外去留学,他也能学出来,最后他就留在那里,比如说初中、高中就送出去,他就留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他就不回来了,所以成为了外国人。这个留学是叫失败的留学。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中国人才,它是失败的留学。

  还有一种留学失败是我们没有把他培养好、教好,孩子没有适应西方的课程体系,没有适应西方语言的难度,我们就把他盲目地送出国,就学了一个托福,就学了一个雅思,然后就到国外去上学了。就像中国人,如果说只学中文,我们根本读不懂《黄帝内经》,我们也读不懂《物理学》。哪怕这个《物理学》和《黄帝内经》都是用中文写的,我们还是读不懂。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专业水平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尽管每个汉字都认识,但我还是不知其所云。

  所以说我们的很多家长和孩子他们也有一个盲目的误区,他们就总把托福、SAT、雅思等英语学习当成是一个天,一留学好像就是啥都不想学了,就弄个假成绩,开个假成绩单,然后弄个替考,然后把托福、雅思天天学,从早学到晚,学个两三年,脱产,然后离开学校。学出一个托福90多分,我们就混个国外的名牌大学录取,一个普通大学录取。之后就到那儿去读书,后来发现孩子在那儿读不下去,成绩很糟糕,三次五次考不及格,开除了,然后再换一个学校还是读不好,孩子结果在社会上飘,心理比较强大的孩子飘。有的心理落后的就完蛋了,有的孩子就到了国外学校去,最后跳楼了、自杀了。

  前不久我知道伦敦大学学院就有一个中国孩子,他几次成绩挂科,他就跳楼了。所以说留学失败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准备了英语而不是准备了学术,准备了这个能力,准备了文化的跨文化理解,准备在西方国家能够生存生活的话,我们的留学也还会失败的。所以,我就告诉家长去西方留学是重要的、有意义的,但是能够成功地留学出来,学会本领,学会西方的文化,成功地回到中国来去创业、就业,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崛起,为家族的传承作贡献,我觉得这才是成功。

  主持人:感谢您的分享。晚嘉父亲,您也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从成功去留学到留学成功,您觉得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刘晚嘉父亲:我觉得成功去留学的话,首先对于“成功”的标准,我认为还是高中出去比较好。因为初中有很多知识还不够,高中的基础比较好了,这样的话他出去留学,我觉得高中出去留学以后,再加上家长也比较注重教育的话,他的心永远是一颗中国心,在他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中国道德,在他的心中已经扎根了。所以说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的顾虑就少多了,这个时候他就心无旁鹜地到国外去学先进的东西。学到先进的东西,从大概率来讲,大数据、大概率来讲的话,只要你是高中以后出去的,这样的话这种孩子学成以后,迟早他的爱国心,他会体现出来的。这种思想的光辉迟早会爆发出来的,当然它会有早有晚。他可能学成以后,他可能过了多少年之后才回来,或者也不一定回来,他以各种形式来报效祖国。

  总之来讲,从大概率来讲,大部分的人,如果是高中生以后,他有了这种国内文化、国内教育的这种基础了,那么他以后他不会忘本的,他始终会认为他是一个中国人的,这样的话,人的本性除了要孝敬父母,他作为一种教育应该具备的本性。那么他回报祖国,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他要报效祖国、报效集体、报效国家,那么这种传统的东西,他会焕发出来的,这种内心的东西、时间长短不一定,但是从大概率来讲它是肯定会发生的。

  因此,我是这样来看这个问题的。孩子他好好学习,包括我给他讲的,希望他这样。每一个孩子利用这么宝贵的时间段,到国外去好好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新的理论。然后他再在社会上去实践它,然后取得一个相当的经验,在这个时候你光学校学出来,我觉得他还太嫩了,他还不够非常高效地来报效祖国。我觉得他再到社会上再去通过实践经验锻炼自己的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等,这样的话他将来到了一定时候,他报效祖国的效率就更高,力度就更大,而这一点我觉得要相信每一个孩子,他是迟早会发自内心地会迸发出这种东西。而且他将来学习出来之后,他在西方国家工作,他为当地会做出贡献,为当地的人民做出贡献。因为人类的文明都是人类共同的嘛,不管是为哪个文明,它都是应该的,作为一种文明来讲,都应该反哺文明的,文明让你学到了知识,你反哺文明,应该也是不分文明的优越,不分的,都应该去反哺育这种文明对你的教育。但你是中国人,当然你更多地思考你怎么来回报祖国、回报人民,而你要做得更好一点,还是刚才那句话,不仅仅是在学校学的东西,还要在社会上去学到更多的实践的东西、动手的东西、实践能力的问题,这个将来再回报祖国,它就能量更大,这是迟早的问题。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除非刚才讲了,你很早很早,要么第二代,要么是低龄学习,他把自己都不看成是中国人了,那这个时候你再去要求他将来怎么回报祖国,那就很难讲了,我觉得就很难讲了。但是高中生以后出去,我觉得具备这个条件了,具备他自动地将来回报祖国,长短不说,反正我觉得终归他的思想会这么想的。

  主持人:感谢您的分享。确实听完了两位的分享之后,对如何去国外读书,以及何时去国外读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比如说咱们刚刚刘博士有提到说咱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要根植于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的。

  刘煜炎:对。

  主持人:那么咱们这期节目就到此结束了,非常感谢两位嘉宾今天的到来,也希望两位嘉宾能够为咱们提供更多的留学知识。

  刘晚嘉父亲:感谢。

  刘煜炎:谢谢观众,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谢谢大家。

规划人生方向

想了解2020国际学校招生动态?新浪2019国际学校冬季择校展不容错过!12月1日,北京饭店国际会展中心,百所名校等你来挑!招生官现场咨询面试,还等什么,快扫码报名!

择校展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