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宣布,今年要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去年我国就业与再就业取得可喜进展,城镇失业率近5年来首次下降,劳动力市场景气度小幅回升,为今年打下了一个好基础。但岁末年初,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就业的紧张以及青年失业群体比重的增加,又让人们担心,900万的目标究竟能否实现?为此,记者走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同志。
经济增长强力带动解决就业最终要靠经济的增长。当前我国经济大环境良好,国民经
济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将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和社会财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负责同志表示,这是促进就业再就业最大的利好因素。
去年我国GDP增长达到9.5%,在此带动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980万人,较2003年增长了130万,与此同时,51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帮助“4050”人员140万人。据分析,如果今年GDP增速继续保持在7%以上,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国民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提供8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那么今年仅国民经济增长就至少能带来500万至600万个岗位。
结构调整中也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从所有制结构看,去年劳动力市场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到六成左右。我国的非公经济方兴未艾,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产业结构看,国家已明确提出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带动性。从企业结构分析,“小企业大就业”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伴随着《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落实,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创办中小企业并在中小企业实现就业。
不少人发现,身边的自由职业者、非全日制工作人员越来越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已达到5000万。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上涌现了不少“三百六十行”之外的新工作,也帮助人们拓展视野、发挥所长,在新的岗位上实现就业。
积极就业政策效应充分释放
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今年政策效应将进一步释放,有力地促进就业再就业。
积极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以鼓励、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为主的优惠政策,包括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仅以小额担保贷款为例,到去年底,全国已贷出10万多笔,共21亿元,帮助了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对于优惠政策落实中的难点,如手续复杂、操作性差等,国家财政部门、劳动部门等正在抓紧协调,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环境。
一边是有人没活儿干,一边是有活儿没人干,结构性失业一直困扰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破解这一难题,“培训”必不可少。去年,全国共组织530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70%。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可见一斑。今年,各地将把培训的重点放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创业培训上,通过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小老板”而带动就业。
不论是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还是加大培训,都离不开资金支持。2004年,再就业资金预算达到83亿元,并在年中及时拨付到位。预计今年中央财政将继续予以支持,地方财政也会不断加大投入。
今年我国还将加快《促进就业法》的立法进程,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和社会各界促进就业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开拓就业空间。
困难仍不少,还需加把劲
虽然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但要实现新增就业900万个岗位的目标并不容易。
伴随着从下岗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部分地区、行业和群体就业难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份完成了并轨,按照国务院要求,要用2至3年的时间基本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今年全国各省区市都将加快步伐,关闭再就业服务中心。与“下岗”说再见,并不意味着眼下的150多万下岗职工不再面临就业难题,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将进入失业队伍。与此同时,结构调整不会停步,企业关闭破产的工作力度会继续加大,这将产生许多新的失业群体。
我国全面实行下岗生活保障制度已有6年多,其中再就业能力较强的大都实现了再就业,目前仍滞留在再就业中心的,多是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竞争力较弱的就业困难人员。对于他们,除了帮助其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外,需要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援助方式来实现再就业。
从宏观层面分析,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劳动力供给仍处在高峰期,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开始大批集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每年新增劳动力约为1000万人。此外农村还有1.5亿以上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004年尽管稍有回落,但今年还会面临着较大的上升压力。实现新增就业900万个岗位,各方还需加把劲。(记者 白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