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首都博物馆获悉,该馆千余件文物的大修工程进度已超过三分之一。据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刘树林介绍,首博所有文物大修工作全靠20人左右的修复专家队伍完成,修复任务十分繁重,待修复文物数量的庞大同修复人员匮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首博面临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国内其他博物馆。
困境:文物修复专家只有400人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目前从事专业文物修复的人才不到500人,技术成熟的文物修复专家也就400人左右,以每人每月修复一件文物计算,仅修复现有的2000万件破损文物,就需至少2000年时间。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秘书长、著名文物修复专家贾文忠告诉记者:“破损文物一般都堆积在库房中,如果得不到及时修复,就会无声地损毁消失,就算是当初保存完好的文物,如果得不到内行人员的合理护理,也会出现损毁。一般博物馆只需要维护好展出的文物后,其他文物损毁消失的问题很难暴露出来。长此以往,保存得最好的文物就只剩下博物馆展览台上的那部分了。”
原因:馆内人才工资、地位低
贾文忠告诉记者:“文物修复人才的匮乏,只是针对全国的博物馆而言,民间从事文物修复的人和想学习文物修复的人是很多的。博物馆修复人才稀缺的现状,主要是由两大原因造成的,一是现在文博系统文物修复人员的待遇、工资很低。解放初期,故宫从上海请的一位文物修复专家,工资是当时院长的两倍。而目前我国文物修复人员薪酬参照的是工人的标准;二是文物修复人员的行业地位低,得不到行业系统的重视,始终处于工匠的地位。由于近年来瓷器、书画收藏市场火热,从事这方面的修复专家兼职现象比较普遍。”
贾文忠告诉记者:“目前在社会上并没有形成文物修复的行业收费标准,但总体上都高于博物馆修复人员的收入。”
尴尬:专科毕业仅得皮毛功夫
另外,据贾文忠介绍,博物馆的入行门槛太高是另一个造成人才稀缺的重要原因。“目前要进入博物馆工作,一般要求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而目前已经开设了文物修复课程或专业的学校,都是专科学历,学到的也仅仅是些文物修复的皮毛功夫,即使顺利毕业也不可能进入博物馆工作。”
北京城市学院的刘永梅老师告诉记者,该校的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的学生,2003年前毕业后留在文博系统工作的大体占了90%,而近两年仅仅维持在20%左右。因此,该校的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已经是最后一届了,迫于强大的就业压力,以后不准备继续招收该专业的学生了。
建议:变手艺传承为学历教育
据介绍意大利的罗马文物修复学院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综合性文物修复中心之一,其学生在校按专业分别由专家带领上课和实习。学习内容包括艺术史、修复技术、化学、物理、自然科学、绘画和雕刻技术。学制为3年。
据贾文忠介绍,文物修复在中国也有特殊的“国情”。由于不少的民间文物修复工作者对待自己独特的手艺比较保守,规矩较多。“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应当借鉴京剧、中医、书法人才培养的方法。将有一技之长的专家聘请为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由大专院校招收研究生学成后授予相应学位。只有将文物修复从师傅带徒弟的手艺传授方式变为高等学历教育才有希望从根源上解决我国文物修复人才十分匮乏的问题。”
国家博物馆科技部主任潘路告诉记者:“除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和解决博物馆文物修复人才匮乏的现状外,可以考虑将文物修复工作同市场接轨,用市场定价付酬,这样修复人才的待遇和行业地位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事文物修复的人才就会多起来。”/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