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新年将至,人们便或打电话或寄贺卡,互祝新年健康快乐。可是,我们真的如愿健康快乐吗?
当我们广大企业的员工与全国人民一道,昂首阔步地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挺进的时候,一种盛世危象——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的恶魔,也在积聚、发酵、膨胀着,并正向我们这支奋进的队伍猛扑,撕咬着员工的身心健康,破坏着组织的战斗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
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项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2000年,世界卫生大会在中国召开,预测在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指出这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问题。
显然,如果我们要想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那就不能不正视这一“最大问题”,防止其泛滥成灾,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痛苦。
事实上,我国职工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患已经比较突出。这可从以下的数字得到说明。
据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发表的数字,目前我国有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据我国卫生部提供的数字,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精神病总发病率为2.7%,20世纪8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目前已达13.47%,上涨了5倍。现在总发病人数达1600万人,其中精神分裂者600万人,相当于每60户中即有一例,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加。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死亡,另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成为我国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全部人群的第五位死因。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我国大陆已有1200多位企业家自杀身亡。其中既包括一些比较著名的大企业的企业家如原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方宏跳楼自杀、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举枪自尽,也包括一些不太著名的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如年仅29岁的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在家中割腕自杀。冯在遗书中写道:“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
北京自杀研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字表明,中国每10万人中有22人自杀,大大超过10万分之13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有世界上最大的精神健康问题,自杀现象的大量发生仅是这一最大问题的冰山之一角而已。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几乎都受到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困扰。据2002年中国经营者问卷调查,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及中青年经营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工作过于繁忙,身心疲惫不堪,时常烦躁易怒,心情沮丧,疑虑重重,挫折感强,悲观失望等等。与之相关的慢性胃炎、高血脂、神经衰弱等发病率也较高。据上海可锐管理咨询公司2003年度的客户抽样调查,68%的白领职业安全感低,自觉“朝不保夕”,职业焦虑严重。IT软件、金融证券、快速消费品、医药及广告行业是最没安全感的行业。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对IT行业的2000名员工所作的调查也表明,有20%的员工心理压力大,5%的员工心理问题严重,75%的员工认为他们需要心理帮助。
除了企业家和白领外,精神疾患或心理障碍者遍及儿童、青年和老年。据有关部门对中国22个城市的调查,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达16%。据上世纪90年代在7个省市的调查,约有27%的女性有精神障碍,30岁以上的都市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正在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患痴呆症的比率达3%,且也呈上升趋势。据重庆市残联2004年的调研报告,重庆市目前有心理问题的人占总人口的20%,约600万人有心理问题,即每五个人中即有一个心理不健康,其中抽查的乡镇街道重症精神病患者的平均检出率达6.5%。令人忧虑的是,这类人群的数量还在上升。据中华英才网最近对6000多人的网络调查统计显示,有58.6%的受调查者出现了轻微的工作厌倦,对工作失去热情;有26.5%的人出现了中度工作厌倦,需要借助休假或跳槽进行调整;还有9.1%的人表示极度厌倦工作。三者相加高达90%以上的受调查者厌倦工作。
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成为“最大问题”,不仅在于这个问题本身的严重性,而且还在于这个问题的社会危害的严重性。一是加重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在中国负担较高的20种疾病中,精神疾患占了5项,分别是抑郁、双相情感疾病、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和自杀。精神障碍造成的负担,在目前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二是摧残人力资源。中国各种精神疾病所致的劳动力丧失占全部疾病及外伤所致的残疾和劳力丧失的20%。如自杀不但造成人力资源的直接损毁,企业家的自杀更使这一稀缺资源的供给更加短缺。三是增加社会负担。据统计,一般一个人自杀会对6个人造成巨大影响,在对家人、亲友造成巨大心理创伤的同时,还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四是危害社会安全。大量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患的人群的存在,是埋在人们身边的“隐形炸弹”。云南大学的马加爵走上犯罪道路之前,重庆铜梁的袁代中因与后妻争吵,酿出一场死伤数十人的惨剧之前,都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治疗,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类似心理不正常的人,犹如“隐形炸弹”,一旦遇到刺激,哪怕在正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刺激,都随时会爆发为杀人、放火、投毒、毁坏财物等恶性事件,产生难以想象的恶果。五是损害个体与组织的健康。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既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又损害包括企业在内的组织的肌体与效率。
针对有关专家发出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正在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及健康的第一号敌人”的警告,面对我国日益上升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趋势,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辩症把脉,标本兼治,努力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保健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以及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员工“心病”缘何群体发生?
员工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群体性发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员工所受到的职场压力、社会压力与个体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正是这些压力的持续交互作用,导致了员工心理与行为的扭曲、变形与改变,积之成疾,聚之成患。
先说职场压力或职业压力。据2003年1月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的观点:“最后的禁忌不是性,不是酗酒,不是毒品,而是职业压力对员工造成的伤害。”据调查,我国有60%以上的员工感受到来自工作的压力。经营竞争、管理竞争、职务竞争、岗位竞争、就业竞争、升学竞争等等压力,几乎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2004年,38岁便英年早逝的民营企业家王均瑶,他的妻子这样评价丈夫:“均瑶工作就是太拼命了,每天总是很早出去,很晚才回来,为了自己的事业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的身体。”其实,拼命、玩命工作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又岂止王均瑶一人!
像机器一样超负荷、超强度、超时间的工作只是职业压力的表现之一(因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甚至今天工作很努力,明天也得努力找工作)。职业压力还表现在工资报酬不合理给员工造成的压力,管理模式落后、不科学造成的束缚压抑员工热情的压力,组织文化恶劣导致的与同事和上下级关系、部门关系冲突的人际关系压力,因工作过于繁忙导致无暇兼顾家庭而产生的压力,因结构和岗位调整而产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压力,因各种现场安全事故和隐患形成的安全压力等等。这些职业压力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人们在职场中的心理与行为。
再说社会压力。处在改革开放和转轨变型时代的中国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员工,新旧变化、中外文化碰撞产生的社会文化压力;新旧经济体制更替以及医改、房改、教改等产生的社会经济压力;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失衡,分配不公、贫富分化产生的强弱地位失衡,以及等级特权、官员腐败、司法腐败等等形成的社会政治压力;由于社会群体中强势与弱势、贫困与富裕、劳工与资本的对立与冲突所演化成的社会压力,等等。这些压力的广泛存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据《新京报》报道,去年10月和11月,在北方的大庆市和南方的合肥市,先后发生了被迫人跪狗的事件。大庆市一位三轮机司机不慎将狗撞伤,因拿不出钱赔偿而被迫接受狗主人向伤狗下跪的无理要求;合肥市一位出租车司机不慎把狗撞死,在无力满足狗主人提出的3000元赔偿要求情况下被狗主人痛打一顿并被逼向死狗下跪不说,当地派出所居然裁决下跪者向打人的狗主人赔偿1000元。联系到数年前韩国老板强迫数百名中国劳工集体下跪的事件,以及近年来各地时有发生的进城务工人员泣血讨要被长期拖欠的血汗工资而被拒、被打和被罚跪的事件,这些直接体现或折射社会冲突的现实压力,不仅对当事者的情感、心理人格造成严重伤害和扭曲,而且会对社会大众的心理与行为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负面诱导。
至于个体压力,可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方面是家庭压力。如夫妻冲突或离异、家庭成员关系失和、代际矛盾冲突、亲属的生老病死或意外事故、家庭贫困、本人生病或失恋、失学、失业等等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认知偏差或思维方式、价值观的片面性而产生的自我精神压力。如有的人贪欲无度,像柳宗元在《传》中讲的一样,名利财色收集于一身,一样也放不下,直至被贪欲的重负压死趴下;有的过份苛求自己完美无瑕,以致在心中形成块垒;有的忧虑过度而常怀杞人之思;有的固执地要为不可为之事;有的僵化地看待人生与社会、因看不破“红尘”而把处处时时都当作困境,等等,形成一种放不下、看不破、解不开的“心锁”或精神自缚。
上述三种压力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交互作用于企业员工或社会成员,引起如下几类不良的反应。一是生理反应,如疲劳困乏、胸憋气闷、头昏脑胀、耳鸣眼花等。二是心理反应,如焦虑、烦躁、紧张、郁闷、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等。三是行为反应,如吸烟次数增多,喝酒解愁、无端地发脾气、不关心子女和家人、自杀、杀人等。心理学和医学研究表明,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三者往往又相互作用、互相强化。
如具有A型行为的人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尽管A型行为的人更能承受压力,但在长期压力下形成的过分的抱负与雄心壮志,过重的工作要求和永不满足的成就感,情绪的大起大落易于波动,有闯劲而争强好胜,过分的竞争和变动不定的敌意,对时间的紧迫感和匆忙感,情绪易怒和恼火不耐烦,超负荷工作而不休息等等,都成为引发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冠心病的重要或主要危险因素。
又如具有C型行为的人易发生癌症。C型行为的人或由于童年生活不顺利,形成压抑、克制的性格;或由于行为上过分合作、理智、协调、姑息、谨慎和自信心差;或由于过分忍耐、回避矛盾、好屈服于外界权势;或虽然情绪易怒但却不向外发泄而生闷气、焦虑抑郁等等,长此以往,便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减少内脏器官血流量,形成代谢障碍并损伤DNA的自然修复过程,使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促使癌症发生。
再如吸烟行为、酗酒行为等也是直接间接与压力反应相关,并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吸烟、酗酒、肥胖有损健康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有人认为“烟是和气草”、“烟是介绍信”、“酒是润滑剂”、“酒是公关的液体炸弹”等等,是将吸烟饮酒作为应对社会人际压力、公关压力、工作压力的手段或武器运用的。较长时期以来,人们几乎是无酒不成宴、无宴不劝酒,私人宴饮不算,仅公款吃喝每年花费达1000亿-2000亿元,公宴陪酒喝死人的报道屡见不鲜。我时常在席间听到“哪怕是农药我也干了!”的酒场表白。许多朋友告诉我,他们的“豪饮”几乎没有一次是心里愿意的,“喝坏了身体,喝坏了胃”,情非所愿,又迫不得已!古人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境界早已不复存在,有的往往是“关系不够(硬)烟酒来凑”的无奈。更何况“千杯少”也未必就是好事。据历史资料记载,李白、陶渊明、辛弃疾等的儿子痴呆,陶渊明临终前已认识子女残疾与自己过度饮酒有关,但悔之为时已晚。其实,古人也有“借酒浇愁愁更愁”和“酒乱性也”的告诫,不过在现代人的极具功利性的“公关酒”中被淡忘了。在吞云吐雾和交杯换盏的大鱼大肉中,肥胖行为也随之大量发生,并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新的不良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们的行为习惯是由条件反射建立的动力定型而形成的。因此,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进而保持身心健康,就要从改善这一动力定型所由依赖的条件着手,这样,才能防止“心病”的群体发生。
调整压力系统 促进健康幸福
面对由各种过重的压力交互作用而造成的员工心理疾病普遍发生这一“最大问题”,解决之道当然是降压、调压或减负。我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当然不错,但并不是压力越大越好。心理学研究证明,压力水平与个体的动力或绩效曲线是一条抛物线,当持续过重的压力使个体无力处理并导致身心受损时,最终的动力或绩效反而大大降低。只有中等水平的压力才能使员工的动力最大、绩效最高。所以,当压力尚未达到中等水平时,增加压力会增加动力与绩效;当压力超过中等水平过重时,降压减负反而会增加动力和绩效。在调整压力以保持心理健康时,具体调增压力还是调减压力,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对那些无所事事、闲得无聊而致倦怠而生的心理疾病,就需要适当加压。
但针对目前我国公民中日渐突出且呈上升趋势的心理疾病,主要的是调减压力,降压减负。
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调减社会压力。前面讲到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等造成的社会压力,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等改革的继续深化去克服。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但首要的生产力是劳动者本身。如果深化改革使劳动者从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人治、专制、特权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司法腐败、吏治腐败和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等社会状况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平等、民主、全面的发展,那么,人们受到的不当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科技等等体制、机制的客观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局面”。在这种心情舒畅的局面下,心理疾病就失去了大量滋生蔓延的大背景和大气候。
几年以前,《南风窗》杂志发表了一位留美博士致总理的公开信,信中说,与克林顿比较,他在时任总理的朱基身上看到了一种“体制的疲惫”。这大概可以作为体制性压力影响广泛深远的一个佐证。2002年,中国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表明,经营者对自己身心满意的程度数国企最低,而私企最高;心理健康指数,也是国企最低;经营情绪状况得分,还是国企最低,外企和港台企业得分最高。调查还表明,能在工作中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经营者,压力较其他人为低;工作中缺乏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经营者,压力更大。国企经营者由于政企没分开、产权不明晰等体制性的束缚,“一纸调令”的处境使之处于极不确定的状态中而无法把握自己和企业的命运,因而成了压力最大的经营者群体。另有调查表明,在应试教育体制压力下,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也很突出,在有暴力行为的儿童中不少人是三好学生。这些都说明,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体制弊端对公民形成的巨大的社会压力,不但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治疗由于社会压力所致的心理疲惫,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幸福美好生活。
通过改善企业管理调减职业压力。有的专家指出:“压力与情绪管理已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最为迫切的课题之一。”改善企业管理的方向,就是改革在旧的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观念、制度、行为与模式,建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度、行为和模式。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让工作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愉快”的口号和国际劳工主席提出的“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体面的工作”的口号,对我们改善企业管理是有益的。
大量研究表明,在职业生涯中,一个人受尊重的程度越高,他受到的压力就越小,或他承受压力的能力就越强。事实也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或工作与学习的自主性越大,在竞争中感受到的公正性、公平性和透明度越大,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得到的关爱和帮助越大,他感受到的职业压力就越小,或者他承受职业压力的能力就越强,等等。这说明,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提高人的平等式管理;相信人、放手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人人都是经营者的自主式管理;厂务公开、赛场选马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坦诚合作、推心置腹的深度沟通、广泛探询与深度会谈的开放式管理等;一句话,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职业压力就会保持在一个合理而适度的水平上,使员工保持在高效、健康、愉悦和昂扬向上的职业状态。
在改善企业管理中,尤其是要抓紧解决当前引起职业压力的增大的突出矛盾。其一是劳资关系紧张。要摒弃劳资对抗、资本贪得无厌地侵害劳动权益的旧主张,代之以劳资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观念。这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资本方面,是代表资本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顺应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这一时代潮流,不能死抱着资本原始的血腥不放,无止境地追逐绝对剩余价值,激化劳资矛盾,最终必定是劳资双输。与劳动者为善,资本的赢利才会更长久。
其二是改善紧张的干群关系,领导者要学会当好服务者、设计师和教练的角色,等级特权、上尊下卑的命令式管理观念方式已经过时,强迫命令、独断专行、英雄崇拜式的方式已经过时。
其三是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关心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与生活疾苦,放弃以“血汗工资、血汗工厂”的方式作为成本优势的不人道的观念与做法,使劳动从超长时间超重负荷的劳累折磨中解脱出来。
其四是在变革企业旧的管理体制、机制、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形成部门间尊重与合作、同事间尊重与合作、上下级间尊重与合作,共谋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
其五是要积极引进并运用国际已实行多年的员工帮助计划(EAP)、产业心理咨询等工具和方法以及SA8000标准,及时指导和帮助员工排遣已经产生的心理疾病,防范新的心理疾病侵袭员工队伍。
当今时代,不关心员工心理健康的老板不是好老板,不关心员工心理健康的企业是不负责任的企业。企业家不仅是经营者,还应是半个心理学工作者。这方面,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著名的“出气室”很早就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值得借鉴与学习。
通过自我学习修炼调减个体压力。面对同样的压力,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感到压力很大,有的会感到不过是小菜一碟。因此,自我学习、提高素质以应对压力、降低压力引起的不良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是员工自我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要学习自我排忧解愁。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忍字心上插把刀,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有了忧愁要沟通、有了困惑要交流,不要凡事都忍耐着,直至忍忧成疾。自我渲泄,一吐为快,可以减轻内心的压力。面对压力,既要学会有坚持,因为有时的再坚持一下,就到达了胜利的彼岸;也要学会有妥协,因为有时是“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自我排遣不是消极地“一醉解千愁”,而是主动地“退一步海阔天高”。毛主席说得好:“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在前进的征途中,既要坚信前途光明,又要准备走曲路的道路。要珍爱自己及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如果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困难、压力、丢面子么?所以自杀是万不可取的选择,常言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走向贪得无厌。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和焦虑之中,更难感到幸福和快乐。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里的无欲是指无贪欲而非毫无欲望。适度的欲望是持续前进的动力,但膨胀的物欲、名欲和色欲等则可能导致毁灭。知不足,我们才会改革、创造、学习、提高;知足,我们才会在不断的改革中、创造中、学习和提高中,享受应有的幸福与快乐,使身心的健康可以持续。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人疯狂,知足者常乐,常乐者是不会疯狂的,因为享受天年者是不会自取灭亡的。
要学会自我担当也要学会自我放下。佛教教人要“舍得”,认为舍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智慧。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弄得自己一天到晚紧紧张张,神经兮兮的,食不甘味、焦心劳神,你不得精神病谁得?!所以有星云大师训示说:“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是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压力、活出人生精彩的人。所谓“看得破”,不是说对什么都抱无所谓的态度,而是说懂得顺其自然,顺应潮流,顺应规律,不存非分之想,不悖自然之理,不为不可为之事,不求不应得之财。
要学习修炼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如具有A型行为的人,要培养竞争合作观念,减少竞争敌意,适当减轻工作量,删繁就简,劳逸结合,活动笑神经,放松紧绷的脸。具有C型行为的人要学习放松而不压制自己的各种情绪,不要生闷气,要以开放、乐观、达观的心态与人交流沟通。这里有心理学工作者开出的两剂熬制心灵鸡汤的药方可供读者朋友参考。
一剂药方是:常存感谢之心;切忌杞人忧天;过简朴的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存知足之心。其疗效是释放忧虑。
另一剂药方是:善于调整计划,有选择而非被动选择做某件事情,使“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有了困惑要及早倾述;要尽量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工作、学习的任务日事日毕,从不耽搁延迟,不使任务堆积形成压力;善于分配任务,不必凡事亲历亲为;每天都要作几次深呼吸;经常幻想美好的事物;知道适时说“不”,不一味逞能,对力不能及的事坚定地说“不!”;拥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不要做全优生。其疗效是释放压力。
常熬常饮心灵的鸡汤,我们就会真正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享受劳动、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人生。正如一位美国农民祈祷的那样:“我热爱春天小雨的温暖和五月绿草的温柔;我爱听秋天收获季节庄稼发出的声响;当结束一天的劳动,看着日落是一种幸福美好的感觉;我喜欢这样努力的工作,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快乐。” (编辑:马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