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师:年薪百万美元不容易
由于香港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因此集中了相当一批对中国内地乃至亚洲资本市场非常熟悉的专业人士。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观点在市场中有相当
大的影响力,如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谢国忠、瑞银证券的行业分析师等,他们的观点经常在媒体中发表,为业界所关注,有的时候更成为确定投资建议的出发点。
活跃于香港资本市场的证券分析师之间的差异很大,就数量而言,市场占有率超过1.3%的大型券商和投资银行大致有20家左右,中型的公司大致有40家,小型机构数量极多,而且很多是以家族形式经营的。基本上,所有这些券商和投资银行大约可以被区分为“四大板块”:第1个板块是欧美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第2个板块是日本券商和投资银行;第3个板块是来自东南亚的券商和投资银行;第4个板块是香港本地券商和投资银行机构。
在欧美公司中,其专业研究人员如高级分析师的收入每年可以达到200万到300万美元的水平,除此之外,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年底还有20个月到40个月的花红可以拿。第二个板块,也就是来自日本的公司,专业人士的收入要比欧美公司低30%到40%,也就是每年约有150万美元的收入。东南亚以及香港本地公司的收入情况不好说,也不确定,这是由家族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银行并不十分在意培养新人,他们获取人才的途径主要是2个,一是让新手自己去争取机会,边干边学,像游泳一样,新手游得出来也就出来了,游不出来就淹死了;另一个做法就简单多了,就是挖人。由于现在竞争激烈,经济并不理想,新手的工资每月只有3万港币,而且标准很高,至少要出身于美国名牌院校。而香港本地券商机构给新手能够提供的收入更低,每月约有15000港币左右,不过标准也相应低一些,有的仅要求大学毕业即可。
基本而言,在证券机构中从事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士可以被划分为策略分析师、分析师和助手三大类别。策略分析师的主要工作是提供观点和项目框架,比如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策略分析师陶冬就表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提供观点,所写的任何内容很少会超过一页纸。对比内地的情况,很多人对观点(View Point)看法有很大的偏差,这是策略分析师最重要的工作,因为观点往往就是出发点,就是确立的原则,观点一旦错了,最后的投资建议恐怕就错得更离谱了。
分析师的主要工作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项目,为某一市场提供投资建议。由于他们并不能脱离宏观的束缚和策略分析师提供的观点,因此,他们的工作比较具体。在这个层次上,有的公司还有经济师的职位,这个职位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国情分析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以便更好地把握宏观状况。
而助手的情况不是固定的,要视各家公司以及助手所跟随的分析师情况而定。通常助手至少对各种软件、图表工具以及数据非常熟悉,助手的日常工作并不轻松,因为他要时刻准备为分析师提供帮助,完成其所交代的任务。
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几乎人人都是工作狂。陶冬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6点钟开始的,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钟,此后,他往往还要安排一些自己的事务去做。也就是说,像陶冬这样的分析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4个小时到18个小时。摩根大通金融机构分析师邓体顺则透露,他的工作是从早上6点开始,因为那时,国际上有些市场就已经开盘了,他必须跟踪情况,而到晚上10点左右他就会结束工作。
在感恩节的前夜,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谢国忠睁着疲倦的双眼,还在接待媒体的访问。他也是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工作的,直到深夜。谢国忠平静地说,这没什么可奇怪的,在资本市场上打滚的人,都是这样的工作强度,适应不了,就不要做。事实上,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香港的资本市场的圈子中,专业人士日以继夜地勤奋工作,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努力正是全球财富流动的原始动力。对于这样的工作强度,可能是我们很多人所不能想象的,我们希望获得财富,很多人也很羡慕分析师的荣誉和光环,但有多少人准备长年累月地这样工作?从事研究工作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如果你30岁还没有进入真正的分析师门槛,还在助手圈中晃悠,那么最好的建议就是换个工作,重新开始吧。因为即使从30岁开始,你还需要7-10年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就,才能在业界拥有真正的市场地位。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分析师中脱颖而出?拥有深厚理工专业背景的荷银证券全球半导体首席分析师王秀钧的心得体会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他拥有斯坦福大学工程经济系统博士学位,对生产流程很清楚,提问非常专业。王秀钧指出,掌握数亿美元资金的外国基金经理人都很有经验,提问题很尖锐,而且态度咄咄逼人,让人没有喘息的空间。对于有心想从事分析师工作的人,王秀钧建议,给人的第一印象和presentation(做专业演示)的能力一定要加强,因为这决定了基金经理听完你讲的第一分钟后,会不会有耐心继续听下去。王秀钧通常直接问他们想知道哪些,根据他们的需要马上回答,换句话说,除了准备够充分,sensitivity(敏感度)也很重要。“分析师这行是people business(了解人、喜欢与人相处的行业),人诚不诚恳很重要。”而美林证券台湾研究部副总裁曾省吾则是凭借下苦功了解产业趋势赢得了业内的声誉。曾省吾拥有电机与MBA双硕士的学历,曾在华宝证券任职,为了分析个人电脑、主板与手机等下游产业,他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不仅拜访上市公司、撰写研究报告,半夜还要起来回答国外客户问题。在调查上市公司时,曾省吾的观点持平、中肯,对未来看法不会受一时景气高低的影响。此外,他喜欢发问,分析问题比较深入。从小跟随父母移民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与加州大学柏克利(学士)等名校,后花旗美邦研究部副总裁的林群杰却不自满,认真用功,使受访公司愿意主动提供他更多的消息,让其分析报告更能洞悉产业走势,看准股价未来方向。之前,林群杰曾在百富勤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任职,经常每周工作70小时。他认为,证券分析师好比侦探,工作中需要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观察事物,进而说服别人。
投资银行业:女性职业前景看好
在具备欧美名校留学背景的华人中,女性在跨国金融与投资银行界拥有突出的职业发展机会。以金融市场较为开放的台湾地区为例,继2004年7月高盛任命余佩佩接替张果军出任台湾公司总裁后,已经有4名女士担任全球性投资银行的高层——除了余佩佩,其它3名女性主管包括摩根士丹利台湾CEO林水仙、瑞银集团台湾业务联席主管陈嫦芬及美林企业融资部台湾主管黄慧珠。拥有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的余佩佩,在台湾外资投行界有超过10年的工作经验,在加入服务了5年的高盛之前,她曾在瑞银和花旗集团任职。3年前才与从事律师职业的丈夫结婚的余佩佩表示,工作的忙碌让她把婚礼交给先生及秘书打点,她只负责在约定时间现身,在拍完婚纱照后便立刻搭飞机公干,在婚礼前2天才回台湾。在发展时间不长的大陆市场,也已有孙玮、刘小俞、王学明、袁淑琴、李晶与赵竞等本地女性跻身于中高层职位,分别担任花旗环球金融亚洲公司中国业务主席、摩根大通中国区副主席、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德意志银行中国股票业务董事总经理、瑞银证券中国证券部董事总经理和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
然而在投资银行界,也有女性面对债券交易和芭蕾间的选择时,决定在功成名就之时激流勇退,寻求自在的生活方式。巴克莱证券公司债券发行部全球负责人艾比桂.霍夫曼(Abigail Hofman)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积累了极其丰厚的资产后,霍夫曼厌倦了“执行制作人”(managing producers)的角色,她选择离开伦敦金融城,从而有时间一周4次上芭蕾课改变形体,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编辑:马晓辉)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