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名广西宜州籍的大学毕业生回乡创办科技示范园。但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分歧,使得他们最终退出――
大学生为何离开创业园
5年前,一则名为“宜州有个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的新闻让4名大学生成为了名噪一时
的新闻人物。而今,提起往事,科技园创始人之一———广西农学院2000级毕业生韦家健备感压抑与疲惫:“读了几年大学,相信掌握科学文化就行了,哪知知识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
韦家健掠了掠头发,整理了一下情绪:“我们早已各自单飞,谁都不愿再回到那里了。”
4个大学生回乡创办科技示范园
当年众人关注的科技园如今大门紧闭,院子里有几间破旧的平房,墙壁上写着“桂西北农业示范园”的字样。从侧门入内,偌大的科技园里冷冷清清,田地长满了荒草,不少钢架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已经烂了。
当地一个知情者告诉记者,直到4个大学生离开,“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一直都没有挂牌,当年宜州人所称道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其实就是这个“桂西北农业示范园”。政府为此还投资了100多万元,而今已面目全非。现在是一些老板承包下科技园里的土地进行种植。
2000年,广西农学院毕业的覃宝祖找到葛凡平、韦家健和罗星伟3个刚毕业的宜州籍大学生,联名向宜州市政府递交了一份报告,表示愿回家乡创业,希望家乡政府能给予资金、土地方面的支持,开办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当时的宜州市领导接到他们的志愿书后,很快作出决定,全力支持大学生们创办科技示范园。创业园由宜州市农业结构调整办公室和大学生合股经营,政府提供资金和基地,大学生们则以技术入股,具体实施管理。
事实上,4人的真正目的是想成立一家农业开发公司,做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和销售。韦家健说,他们还约定,由农艺专业出身的韦家健、罗星伟负责生产,覃宝祖和经济管理专业出身的葛凡平负责销售和广告策划。
是当时的政策“捆”住了他们的梦想。农资包括种子、农药、化肥等,按当时的政策,只有农业局、土肥站、农资公司和种子公司这些部门才有权经营。因此,他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
这时,他们看中了一块约10亩的抛荒的土地,于是向政府打报告,承包了这片土地搞农业生产基地。大学生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始引进和选育,实施大棚、小拱棚等多种栽培模式,相继种上了金姑娘甜瓜、黑美人西瓜、东升南瓜等名特优品种作物。
与当地政府的想法发生分歧
宜州市科技局一位姓韦的干部当年在农业结构调整办公室工作,从头到尾参与了科技园的创建。他告诉记者,由于地下水位太高,一到下雨,就闹水荒,因此大学生承包的土地收成并不理想。2001年,在政府的“桂西北农业示范园”计划启动后,4人被召集到一起参加该计划,同时被召集进园的还有农业局、科技局等5个涉农单位。
根据宜州政府当时新出台的政策,政府不再出资金、不出人、不包销售,仅提供土地。大学生得到了两万元的政府借款。
当初,大学生们一致的想法是,希望借助政府这个平台,成立公司,将产品推销出去。韦家健说,大家野心勃勃,一头栽进了田间地头,没日没夜地干,就是想做出点成绩来,让政府重视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实现梦想。
然而,令大学生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中,会遇到重重的矛盾。
刚进入示范园时,看到推土机正在将土地推平,顿时感到被泼上了一盆冷水。因为这种破坏土地耕种层的做法,意味着要经过三五年改土过程,土壤才能复原出效益。此外,因为水渠规格问题,他们也与水利部门发生了争执。
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最大的分歧,是大学生们想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名特优品种的种植规模,并将之推向市场以赢利。而有关部门考虑的是科技园的“示范引导”功能,就是多培育新品种,吸引群众参观、种植,为农民提供品种、技术服务。
这让4名大学生无法接受。他们认为,每引进一个新品种,都有一个较长的驯化过程,成本投入很高。况且,宜州的实际情形是,考虑到成本、市场、风险等因素,农民更愿意种一些成熟的品种。
结果,每天来参观科技园的人不少,但卖出的产品却很少。大学生们对这种“示范”的做法始终抱有怀疑态度。
大学生退出科技园
在经历了“复杂的多头管理,要资金没资金,要政策没政策”之后,2002年下半年,韦家健等人无奈地退出了科技示范园。
有人认为,他们的梦想太超前,缺乏理智的思考与指导,由于科技园效益不好,大学生承担了太大的压力。
宜州科技局那位姓韦的干部认为,事实上,当地政府给4个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不少优惠,一开始大学生承包土地,政府不但提供了资金、土地,连水费、电费、农业税等许多费用都免去了,后来又为科技园修路,提供交通便利。“效益欠佳是大学生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据他了解,科技园的成本回收周期很长,全国近200个科技园里能赢利的并不多,除非有实力雄厚的企业做后盾。随着大学生的离开,一年之后,其他5个单位也纷纷退出了科技园。
现在的政策宽松多了。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忙碌后,4人都小有成就。韦家健说,他开了一家农资销售商店,在宜州市内有一间铺面,在乡镇也有两个分销点,专门批发零售各种杀虫剂、名优种子和种苗。其他3个大学生,一个开了一家种子公司,一个在宜州市蚕业总站做技术员,另一个开了一家广告公司,还与人合资开了一家火锅店。
“刚毕业,一直以为有了知识,凭着一腔激情,现实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事实上,读书时,很多东西都没有学到,不懂怎样与人沟通、怎么处理复杂的关系。”韦家健一脸平静地说,“两年多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失败的原因。如果换成现在,我们一定能成功,因为我们渐渐了解了复杂的现实社会,了解了一些规则……” (记者:甘冰 编辑:马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