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招聘会据说是东北地区师范类毕业生第一次跨省招聘会,所以,东三省所有相关学校的毕业生都参加了。”张玉双回忆说。“正是参加了这个招聘会,我才在偶然间找到了一个到北京发展的机会,从而改变了我的发展道路。”
“把我的简历借我用用”
那次师范类招聘会是在2001年12月的东北师范大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了一上午,中午的时候,张玉双和宿舍的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吃饭。
“你投了多少简历?”有个同学问他。
“我准备了8份,一上午全投出去了。” 张玉双回答。他准备这次招聘会并不充分,因为参加这次也是同学偶然提起,他才过来看看的。他在齐齐哈尔上师范,学的是物理专业。来此之前,他已经有两个单位已经决定可以接受他了:一是可以回自己的家乡嫩江县的县重点高中任教,一是大庆石油专科学院也同意接受他做大学老师。他不甘心,还想再找找机会。
“你去北京的单位看了吗?”那个同学又问。
“什么?!还有北京的单位?他们在哪儿啊?”张玉双也想去看看。
“是啊,他们全在二楼。”
“可我……已经没有简历了……我的简历全发没了!” 张玉双有点后悔,有点迟疑了。
怎么办呢?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他终于鼓起勇气回到上午自己投了简历的一所中学面前。“老师你好。我上午投过简历,我的简历能不能再借我用用?”他大着胆子说,说这个话的时候,他心里忐忑不安的——人家会怎么看他呀。
那位老师终于在一大打子简历中把他的简历找出来,还嘱咐道:“你的条件不错,又是党员,我们一定会认真考虑你的。你用完了赶紧送回来。”
是啊。参加这个招聘会的毕业生要具备一些条件:有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在校成绩也必须优秀。除此之外,张玉双还有个条件就是学生党员。他所在的系里同届近百名同学中,只有5名同学是党员,他就是一个。
在自己应聘时,他很少认为自己是党员而产生优越感。他认为,党员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条件,用人单位重要的还是要看工作的能力和成绩。
“你怎么来得这么晚”
下午的招聘会场依然是人头攒动。北京的一些区县组成的招聘团在二楼吸引了许多人。
他转了一会就在朝阳区一所学校的摊位前站住脚,这里挤了不少人,一位身材魁梧的戴眼睛的老师正在向大家介绍情况。他是这个学校的韩校长。
张玉双听了介绍,手里拿着借来的自己的简历,向人群中间张望。没有想到,韩校长看到了他,并大声招呼他,还让别人给他让路,请他靠近些。
韩校长和他聊了几句,看了他的简历,就约张玉双晚上八点钟到他住的地方去,说一节课,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张玉双。这个手机号在张玉双来看,得来是那么的不容易,那么具有戏剧性。他把这个号码认真地记到自己的电话本上。
第一次来长春,张玉双也是人生地不熟的。一打听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离韩校长的住所很远。为了不迟到,他打了一辆出租车,约好价钱。到达目的地后,张玉双才发现自己被坑了,自己被司机多要50元钱。那个司机蛮不讲理的,争了几句,张玉双又怕耽误自己的正事,就认了吧!
可一下车,他傻眼了——那个记着韩校长手机号的宝贝电话本不见了!
他明明是带出来了,可现在就是找不见了!找遍所有的口袋都没有找到——哦,一定是刚才和司机争执的时候,电话本丢在车上了,而当时自己没有察觉。
和韩校长联系不上了!张玉双的头嗡嗡地响——去哪里找啊?
“手机是11位号码,我记得前四位是,中间三位可能是……后面是……”他没有气馁,努力地回想着,还不断尝试着。因为在会场上,他听过几遍,而且自己誊写时又有一遍的印象。
“你打错了!”“不是……”终于,他的电话中响起了韩校长的声音——“是你啊,赶快上来。你怎么来的怎么晚啊!”
那时,在张玉双听来,责备声都是那么亲切。
让别人说“他是好样的”
见到韩校长张玉双什么都没有敢说,韩校长也没有再问。
按照要求,张玉双说了一节课,又与韩校长聊了好一会。双方都十分满意。两人也聊得很投机。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韩校长问:“我们能不能现在就签合同!”
对于张玉双来说,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但他有点迟疑了,就回答到:“今天太晚了,我们明天到招聘会场上签吧。”
回到住处,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向父母说明了今天的情况,家里都很支持他去北京。第二天会场上,张玉双就和韩校长签署了自己到北京某中学任教的意向。
直到后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张玉双才把自己那天的“奇遇”对韩校长说。
很巧的是,张玉双在从长春回齐齐哈尔时,韩校长和他又同做一趟火车。原来,北京的老师还没有招满,他们想到齐齐哈尔再去找找。
张玉双了解到,一般学校认为,能入党的大学生数量少,都是佼佼者,不仅成绩出色,人品好,综合素质也很优秀;所以,是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而且,党员在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能有更好的表现。
自己的同学中,也有几个党员来到了北京,有的在西城,有的在海淀。
大家都认为,北京条件好,发展空间大,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削尖了脑袋往北京钻。回想一下自己的求职经过有太多的巧合了。
如果自己早早的决定去县重点中学,就没有后来的许多波折了;如果自己到大庆的那个学校去,也就当上大学老师了;如果是偶然间听到了招聘会的消息,自己恐怕就不到长春了;如果上午发完了简历,不再想办法,也失去了见到北京单位的机会;如果丢失的电话号码,不努力回忆,恐怕就永远和韩校长擦肩而过了……看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希望和努力。
张玉双一直就有股不服输的劲,他想,让别人说议论我时说,“他是个好样的”。 (双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