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场专家:赫敦职业咨询 张建勤
在上海读书、生活了那么多年,毕业后想留在上海工作,那是很多上海外地大学生的想法,毕竟上海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她对应届毕业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想在上海实现自己的理想,外地大学生还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户口和档案。外地大学生毕业以后,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找到接收自己的单位,按规定,户口和档案就要被打回原地
,那时候再想进上海,那就得算“人才引进”,手续更麻烦、要求和费用也更高。
四五月份是外地大学生入沪的关键时期,也渐渐到了入户上海的最后期限,所以在这个时候,外地大学生要抓紧时间为自己找“婆家”了,找到愿意接收自己的单位,再把自己的档案和户口挂靠在单位指定的地点。这样说并不是鼓励大家“先就业,再择业”,更不是要毕业生为了户口就随随便便找一个单位;而是说,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不要再犹犹豫豫,该断不断。另外,在和单位签约时也要当心,在合同规定的服务年限、违约金额上要看清楚,防止用人单位利用自己落户心切的心态,签下对自己发展不利的工作合同。
我们拥有过上海户口,我们曾在上海学习深造,我们努力融入大上海的生活,4年、7年,甚至更长,可我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外地大学生”。要想继续留在上海,要想成为“新上海人”,还有一大堆的问题在等着我们……
湖北学生的海上新梦
我适应了上海的生活
Gary 某学院航海系大四学生
我是湖北人,今年航海系毕业,找工作比较简单,因为我们系太特殊了,只有我们学校有,而这一行业每年都需要不少人才。所以,我们没有体会到别系同学的那种找工作的艰辛。在上海读书4年,还是比较喜欢上海的,毕竟不想回到老家工作。本科生留在上海不容易,我现在签的单位是上海附近的一个港口的引航站。先在那边做几年引航员,公司允诺会转回上海的,现在的工资不多,不过各种各样的补助倒是杂的。我想的是这几年好好干,为以后回上海发展打好基础。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
东北学生的海上新梦
不计报酬,扎根上海
Sunny 上海某大学管理学院大四学生 薪金要求:无所谓
战战兢兢,来自东北的我终于参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面试,单位是一家民营公司……我知道要想以二流大学毕业生的身份留在上海,那全得靠自己。和我一起面试的11个人中,3个是博士,5个是硕士,其他几个本科生,学校牌子也比我响当。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就对面试官说,不管薪水多少,我只想得到一个工作的机会。这不是“场面话”,我下定了决心,为了圆自己的梦,我会不计报酬,扎根上海。
内蒙学生的海上新梦
证明我和上海的缘
Dennis 某高校社会学系大四
我来自内蒙古,今年毕业。我父母很想让我留在上海,我倒是不在乎,随缘吧,给我Offer我就留下,没有的话说明我与上海无缘。就在我比较淡然地准备“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一家美资药品代理公司给我了笔试机会,经历一次笔试,六轮面试(有一天进行了三轮面试),现在我都没搞清楚自己怎么坚持并胜出的,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这个Offer确实是个意外的惊喜,也成为了我留在上海的理由。
安徽学生的海上新梦
我是准备做上海人的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研究生应届毕业生 陈小姐
薪资期望:4000元左右
我从安徽考来上海,本科毕业的时候工作过一年左右,但是和所学专业并不对口。现在快研究生毕业了,应该说竞争能力也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我在网上投递过不少简历,跑过几场招聘会,面试也经历了很多,有两家企业已经给了我Offer,但是我自己并不是十分满意,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我身边的同学中,上海同学相对外地同学更好找一点,因为有些能通过熟人或朋友介绍工作。外地学生则一般都花上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才最终找到工作稳定下来。所以我想想现在也还不是太急,乐观地,至少我已经有了挑选的余地。总之,我是打算今后定居在上海,成家立业,做一名“上海人”的。
西安学生的海上新梦
我已是半个上海人
王同学 原籍西安 上海某高校应届毕业生
在上海生活和学习已经接近四年了,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上海良好的人文环境,我知道这里是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而我,经过了这四年,感觉自己见证了上海的成长,也已经成为大半个上海人了。在学校里我们和上海本地的学生一直相处的愉快而融洽,从来没有感受到因为原籍的不同而遭受歧视和不公待遇。我的几个死党也大都是上海人。不仅如此,由于我在学校里的时候社会活动比较频繁,因而也结识了很多已经工作了的本地人,彼此也相交甚欢。现在已经面临毕业择业的问题,我不假思索地就选择上海,不仅因为这里的机遇,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有那么多愿意跟我交心的朋友。
山东学生的海上新梦
毕业留上海户口是道槛
L同学 来自山东 上海某高校应届毕业生
还在高中的时候我就觉得,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商业化、国际化,挑战多,发展机会也多,所以当时就义无返顾地从山东报考了上海的高校。可是现在毕业了,找工作的时候却让我犯了难。我中意的单位都要本地户口的学生,并不是很想去的企业,却连连向我发出了邀请。在挣扎了很久之后,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留在上海发展的梦想,我还是接受了一个不需要本地户口企业的OFFER,虽然不是最中意的,但在这样的门槛下,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下一页:进上海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