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劲
近日,叫卖“留京指标”的帖子频繁出现在校园和网页上。一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为了留京,情愿花几万元购买这种“进外地生指标”。根据有关规定,“进外地生指标”的接收单位大致有两种,一是国有企业,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据透露,有些企业每年的指标都多于需求,多出来的指标就用来“卖些小钱”。(5月10日《新京报》)高校留
京指标出现“购销两旺”的盛况并非一年两年了。面对“留京指标”的有买有卖,有人事专家认为,用户口政策来扶持企业的计划经济手段,在人才市场逐步成熟的情况下,已开始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部分人牟利的工具。为此建议,可以借鉴国外的移民政策,对每个申请人的财力、技术状况等进行审批,只要个人达到城市需要的标准,对城市发展有利,就可以“进京”。
买卖“留京指标”显然不合理,必须严查取缔。专家的建议有一定道理,但是,也有严重的失误。
出现买卖“留京指标”这样的怪事,不能怪企业惟利是图,也不能怨学生们投机钻营,只能怪我们目前的户籍制度有问题。户籍管理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对人口基本信息的管理,这种管理古今中外各国都有;二是对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三是对人口迁徙的行政控制。目前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主要就是改革人口迁徙的行政控制。对于前两种,中国非但不能减弱,还应该加强。
应该看到,户口的作用已经大大弱化,附着在户口上的特殊功能越来越淡化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一些大城市(或是中心城市),户口仍被附加了很多功能,要把传统的户口审批制改成登记制,显然还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在削低了行政门槛的同时,增加经济和技术的门槛,把过去的行政门槛量化为金钱和才智的标尺,以财富的多少和学历的高低来衡量是否具有进入某个城市的资格,这种做法显然并不合适。我们真的需要牺牲许多人的利益来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营造精英的天堂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专家的建议不能采纳。
其实,用“市民绿卡”取代留京指标要比在现有基础上变革“留京”标准好得多。
绿卡一词源于美国,是外籍人士在该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代名词。“持有绿卡者”可以在美永久居留工作,并同时保有他们原来的国籍。随着世界各国相互交往的加深,该词也被广泛运用,借指外籍人士在某国获得永久居留资格。随着国内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员流动已经非常频繁。让一些人员在保留原有户籍的同时,在自己长期投资、工作的城市拥有一张享有永久居留权利的“市民绿卡”,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