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宁要城里一张床?大学毕业生为何不愿下基层

http://www.sina.com.cn 2005/07/16 16:46  解放日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据报道,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宁可在大城市打工,做一些与专业不对口或技术含量
低的工作,也不愿回家乡,到基层工作。倘若是为了追求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或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倒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有些大学毕业生,从事的是六七百元工资的接线员、送快递和促销等工作,有时甚至3天就换一个工作,听来就让人匪夷所思了。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要给劳动划等级,更不是藐视低收入工作,而是为了在社会上提倡一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风气。

  两相比较,一边是城市就业形势严峻,人才集中;一边是基层百姓望穿秋水,一才难求。甚至学农林畜牧的都想呆在实验室,工矿勘冶专业的毕业生也渴望能“立足”城市。专业不对口不要紧,工资待遇低也不在乎,只要能留在都市,一切困难都是理所当然的,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通常说来,毕业生要敢闯、敢拼,要有才,要自信。敢于在市场中博弈,在竞争中超越自我,这种精神当然值得肯定,但是一味盲目地向往高薪,偏安城市,敢拼城市不敢战农村,以为只有在城市才能实现梦想,体现价值,则是认识误区。

  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下基层,在笔者看来并不是真正有竞争自信的表现。一些人没有勇气面对城市与农村的待遇落差、环境落差等造成的心理落差,觉得“下去”后将无颜以对寄厚望于己的江东父老。这种落差心理尤以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为甚。家居城市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可能是“对口支援”、“扶贫帮困”;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毕业生回到家乡,回到基层,就是“没能耐”。世俗的偏见和习惯势力令一些有志到基层接受锻炼、提供服务的青年才俊处于尴尬境地。

  如何消除这种尴尬?笔者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出台相应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改革关于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支持、激励机制、体制。“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相关部门需要转变观念,不仅要学会“相马”,还应学会如何“驭马”,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大学毕业生有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说到底,我们就是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看到用人环境的优化,感觉到干事创业的空间,找到奋斗的归属感,坚定留在农村,服务基层的信念。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也要看到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看到国家对“三农”的关注以及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所做的努力,认识到基层广袤的发展空间。不但要想想清楚基层能给我带来什么,更要反问自己能给基层的发展带去什么?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在基层精耕细作,谱写青春华章!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