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实习线 六位香港姑娘暑期京城报社实习纪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7/26 13:52 精品购物指南 | |||||||||
进入暑期,对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来说,什么最热?不是天气、不是旅游,而是实习。诚如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所说的,目前在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与就业岗位衔接不上的问题,而实习恰恰是弥补上述不足的首选途径。正因如此,跨国公司的实习项目能引上万学子竞投简历,大学生就业之家举办的实习双选会能让高校学生挤破门槛。在浩浩荡荡的实习大军中,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竞相亮相。这不,一支来自香港的队伍来到了北京。在这个夏天,她们的实习故事将在古都书写。
最近,精品购物指南报社迎来了六位实习生。她们都是来自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学生——翁昕歆、张亦婷、林少姗、林冠碧、陈君岚、何颂雯,跟随着实习团前来北京的她们将通过精品购物指南报社了解京城媒体及其从业者。 话说京城媒体 记者:你们为什么会主动选择到内地媒体实习? 翁昕歆(香港大学文学院二年级学生):我是学中文的,将来进媒体做记者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我想提前了解一下这个行业,多学一些采编知识,也算是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另外,我也特别想通过实习多了解内地的媒体,这也会为我将来从事中国新闻报道提供帮助。 张亦婷(香港女青年会双语商业传意专业学生):我希望通过这次实习多了解一下内地,尤其是北京媒体的运营方式和工作方式。 画外音:看来,与内地大学生所见略同,实习早已成为就业的“敲门砖”。面对来自于不同成长环境的香港大学生,记者也急于知道,在他们眼中,北京的报纸是什么样子的。 记者:说说你们对北京的报纸的看法吧! 张亦婷:在香港,每份报纸、杂志都会有所侧重,比如娱乐、时尚、旅游,但北京的报纸把这些都涵盖在里面了。 林少珊(香港大学文学院二年级学生):北京的报纸种类很多,但坦率地说,我了解不多,所以还是谈谈我最熟悉的《精品》吧!来到报社之前,听到《精品购物指南》的名字,我还以为它是一本八卦杂志。可真正读起来却发现,原来《精品》是一份做得很好的报纸。记得刚到北京时,在地铁里,面对各种报纸,我一眼就被《精品》吸引了。因为它的封面明星很抢眼,印刷也很精美。我至今还记得自己买的第一期《精品》的封面明星是蒋勤勤,第二期的封面明星是周杰伦。我觉得《精品》做得很地道,和别的报纸的风格不同。在香港,报纸围着明星的隐私转,每本都一样。但《精品》就不同了,报道北京人的生活,有自己的味道。 画外音:可能是担心普通话不够标准,面对问题,六位MM显得格外害羞,即使回答,也走简短精悍的路线。但出乎意料的是,说起北京的报纸,她们变得活跃起来。 记者:说到《精品》,你们觉得,《精品》适合什么样的人读? 翁昕歆:这边人常说的,小资。也就是香港人口中的中产阶层。 画外音:当“小资”一词从翁昕歆口中说出时,记者不禁惊叹于她的普通话水平。原来,早在此次实习前,她就已经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年的交换学生。 话说京城媒体人 记者:与京城媒体人接触了半个月,你们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林冠碧(香港女青年会双语商业传意专业学生):我觉得,北京的媒体人都很友善。其实来之前,我一直很担心语言问题,但没想到,真正交流起来,我却发现,原来同事都是很容易沟通的。 林少珊: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和同事一起参加选题会,一起清版,还和很多人成为朋友。我的普通话不是很好,本来以为沟通起来会有困难,但后来我发现,为了让我听明白,同事在和我说话时,特意放慢语速,这让我很感动。报社的同事都很年轻,有活力,我和大家有很多共同话题,沟通起来很容易。我想,这也会成为我对北京媒体人的看法。 画外音:友善、年轻、容易沟通,这些都成了几位MM对京城媒体人的共同评价。听到种种赞美,身为京城媒体人中的一员,记者不禁喜从心来。 北京vs 香港 实习就业小过招 各种媒体上,将北京和香港放在一起比较的文章不在少数。不过,那大多集中在时尚、娱乐方面。而今天,我们这里的“双城记”从两地大学生的实习、就业着眼。细微之处,京港间的“似”与“不似”,一目了然。 关键词 实习 北京 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实习视为积累工作经验、拉近与企业距离的最佳途径,近几年,实习渐兴火爆之势。上至大四,下至大一,众多学子无不为寻找实习企业绞尽脑汁。学校找路子、家长托关系,不少学生仍旧感慨实习无门。的确,缺乏渠道一直困扰着学生。而在实习企业中,学生难舍“名企情结”,跨国公司成为热追对象。 香港与北京相同,香港大学生也对实习倍加重视,暑期实习成为主流。与北京学生相比,香港学生颇为幸福,学校的职业中心会为他们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并举办企业见面会。同时,一些非赢利团体也会为学生提供在本地,甚至国外实习的机会。以香港大学为例,每个学生在入学后会在职业中心拥有一个“户口”,一旦有企业前来发布招募信息,学校的电脑就会根据学生特点自动“配对”,免去了学生自己寻找实习企业的麻烦。而面对实习企业,香港学生大多“一视同仁”,对跨国公司并无偏爱。 关键词 就业 北京 一项名为“大学生求职动机”的调查显示,99%的毕业生认为,“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排在它后面的是公司的工作氛围是否向上、工作能否发挥自己的专长等。前几年比较被看中的薪酬、福利等求职动机分别排在第7位和第11位。 香港 据介绍,香港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会更加看重职业发展机会,比如有无晋升可能等。比较之下,薪酬倒不是重点考量要素。 花絮 吃在北京 HOT! 林少珊:我很不适应北京的饮食,东西太辣了!我们到餐厅点菜,问服务生:“这个菜辣不辣?”他们都说不辣。结果上来后发现,还是很辣,根本吃不了! 画外音:说起“北京的吃”,林少珊的表情立马儿变得痛苦起来,好像眼前就摆了一盘辣椒。而看看其他几位,也都是一副感同身受的样子。 逛在北京 LARGE! 张亦婷:到北京后,我们去了长城、故宫、十三陵、圆明园,还有荷花市场、秀水街、燕莎、赛特、中友……北京真的好大! 画外音:乍一听张亦婷的话,记者暗笑:“女孩本色,来北京也不忘逛街。”可听下去才知道,原来对在时尚编辑部实习的她来说,逛商场、了解第一手潮流信息也是工作之一。 爱在北京 LOVE! 翁昕歆:我很喜欢北京,这里让人感觉很放松,不像香港,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现在,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愿意来内地工作。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希望留在《精品》。 画外音:作为“北上”的典型,翁昕歆的哥哥上个月来到北京工作。看来,香港渐兴北上潮,此言不虚! 本报记者 祖佳/文 庞婧/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