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求职仍一心求大 心仪大城市青睐公务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11/18 15:05 北京日报 | |||||||||
从1279名毕业生的职业目标看,大城市、名牌单位、公共管理机构公务员、涉外机构及企业(简称大、名、公、外),是北京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目标。多数北京高校毕业生对自己满意的单位,宁愿作薪酬的让步,也不愿去不满意的地域、行业及岗位就职。 向往大城市
68.6%首选北京,其中83%要求在北京城内四区工作;选择小城镇的比例占1.56% 在选择就业地域时,1279人中873人(占68.6%)首选北京;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居第二,为225人(占17.5%)。一些毕业生声称:除了北京,哪都不去。北京交通大学的一位大专生表示:“我宁可在北京多学两年,续本或考研,也不会接受支援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还有学生说,只愿呆在北京城内四区(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宁要二环一张床,不要四环一间房”。据北京市人事局统计,要求在北京四城区工作的大学生占要求留京工作人数的83%,而实际能如愿的仅有15%。 除首选北京外,北京高校毕业生选择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比例分别为17.59%和1.56%。2004年选大中城市的比例比2002年增多8.35%,许多非北京籍毕业生一再要求:尽快取消对人才进京的一切限制,尤其是户籍限制。在访谈中,北方机车车辆厂等单位的人事部门负责人谈到,他们更愿意接收外地毕业生。与北京籍大学生相比,外地毕业生更踏实、勤奋、安心工作。一些单位甚至“空过”北京,直接去外地高校招聘。京籍学生“眼高手低,狂傲浮躁”的特点较突出,家庭社会关系多,容易跳槽。一位工科毕业生甚至对老师说:“我找不到工作也没什么关系,反正我们家有两套房出租,够我吃的了。” 青睐名牌单位 首选国内外名企,而北京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增长率为46% 调查中发现,多数毕业生往往首先瞄准国内外有名的企业及公司。屡试失败之后,才降格以求。2004年一项全国性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的调查显示,大学生首选企业分别为:海尔、宝洁、微软、IBM、中国移动、联想等50家国内外著名企业。 但是,一些名企研发任务重,对学历及个人素质的要求很高,在全国撒芝麻盐似的招聘,“名企重名校”确是事实。目前,不少名企已形成了自己的人才梯队,招聘只是一种补漏。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但极具发展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一些正处于人才吸纳周期的企业,反而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更能造就人才。 中小企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渠道。中小企业占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83%,据预测,今后5年,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率将保持在46%左右。然而,一些毕业生观念滞后,习惯于将中小企业等同于乡镇企业,进而等同于手工作坊,这影响了北京大学生择业。 热衷公务员 最高明的生涯设计:先当公务员挣户口、房子,再跳槽挣票子 问卷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时,首选涉外单位的比例最高,达47.14%;其次就是选择进入公共管理机关(主要是政府机关),占11.57%,其余选项为:国有企业8.37%,私人企业6.18%;事业单位(主要指教、科、文、卫部门)6.09%。 可以看出,北京高校毕业生看重政府机关,与北京作为首都云集了众多中央部委、公务员招聘人数较多有关。一位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说:“我觉得公务员待遇比较好、工作稳定压力不大”,这恐怕是毕业生愿做公务员的主要缘由。有些硕士、博士则出于另一种考虑。一位就职于国家经贸部门的硕士生坦言:“时下最高明的生涯设计是,毕业后先当公务员,在政府机关里混个一官半职,可以到国外去开开眼又能分到房子;然后再想法跳槽,去公司或其它理想单位,能去涉外机构更好。因为这些单位非常愿意接收从政府机关过来的人,他们可以利用其社会关系为本单位谋利。”一些想进京的外地毕业生更乐于如此演义———先当公务员,有了户口、房子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再去公司挣票子。近年全国考公务员之热也是如火如荼,据2005年的统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和实际招聘人数之比为37:1。2006年报考与录取比例达48.6比1。 心仪“涉外” 47%的大学生选择去涉外机构和公司;在京外企从业人员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8% 据统计,2003年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平均年薪为44653元,而内资企业职工的平均年薪23864元。“你最希望到哪种性质的单位就业?”1279位毕业生的选项依次为:(1)外商独资机构或在华办事处的有375人,占29.32%;(2)中外合资或合营机构的有228人,占17.8%;(3)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为107人,占8.37%;(4)私营、民营企业的为79人,占6.18%。可见,选择去涉外机构就职的人数占总数的47.14%。 据最新报道,在世界各国投资人眼中,中国是首选投资地,其次是波兰。世界经济500强中,已有293家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或代办处。一些著名的外国猎头公司也纷纷在华安营扎寨,他们将目光瞄准中国高校,尤其名牌高校。在清华大学近百种奖学金中,境外公司占二分之一,且数额都相当高;北京大学400多万奖学金中,境外公司占300万。 根据目前得到的统计数字,2003年北京从业人员为4912329人,而外商投资经济的从业人员为314762人,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8%。以如此小的比例,怎么可能吸纳近一半心仪涉外机构的高校毕业生?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些毕业生或以此作为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或因屡试不爽,而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有关部门统计,北京新增岗位主要在郊区和城镇社区,2003年北京市开发的社区就业岗位达12.35万个。从尊重毕业生选择权的视角看,“大、名、公、外”现象无可厚非;从其实现的可能性看,显然偏离了社会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