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厚黑学成毕业生另类教材 拷问招聘机制市场伦理

http://www.sina.com.cn 2006/02/06 11:01  东方早报
    文 左崇年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记者在成都高校周边书店发现,《厚黑学》等书籍已成为毕业生的“另类教材”。“学好这门功课,我们就会应付社会上的各色人和事。”一位大学生表示。

 

  拷问招聘机制“厚黑”

  “另类教材”的吃香,从表面上看似一些用人单位不正确的用人观作怪。但从深层次原因来看,这是多年来招聘机制上的“厚黑”体制,导致招聘人才时出现的种种“奇谈怪论”的“不选优等选差生,不看简历看名字,不问成绩问酒量”的反常现象。尽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胡光伟教授坚持真理:“大学生不应该将这种现象作为自己不好好学习的理由,还是应该加强学习和锻炼,有真本事,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为社会所接受。”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真正的人才往往也很难被相中,“招聘怪风”不过是一个明证罢了。要让有真本事的优秀人才被社会所接受,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招聘机制,彻底摒弃招聘机制和用人体制上的“厚黑”弊端,统一规范招聘程序,并建立一个“有章可循”的招聘“章法”,让招聘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有一个让有真本事的人才吃香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环境,惟此,“怪风怪事”才会从根本上杜绝,“厚黑”学才不至于成为毕业生和求职者追求的“另类教材”。 (安徽省庐江县左崇年)

  学“厚黑”无异拔苗助长

  李宗吾的《厚黑学》意在“讽刺社会”,对于有着一腔热血的学生而言,读过《厚黑学》之后,不但不能学到“厚黑”,反倒更容易反对“厚黑”。果真有学生反其道而读之,学到了“厚黑”的真本领,对这样的学生,企业是不是真的十分欢迎又是一个问题。

  一个企业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喜欢那些血气方刚、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还是喜欢那些老成持重、脸厚心黑的大学生呢?也许,各有所好,我不敢妄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前者可以给企业带来一股清新之气,敢为天下先之风,后者却有可能带来一种勾心斗角、拍马成风、琢磨人不琢磨事的氛围,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过分地注重“世事人情”会戕害人的天性,把人变得了无生气,会把一个个热情似火的小孩、年轻人训练成少年老成的“小老人”。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是一种身份和角色的转变,需要学习掌握一些社会技能、技巧以尽快适应这种转变,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拔苗助长地“厚黑”起来,当成人生“宝典”来用。 (长江日报社廖保平)

  “职场厚黑”考验市场伦理

  很明显,无论大学生热衷于“厚黑”之学,还是一些企业将“喝酒”“跳舞”视为重要的职业能力,都和种种更广阔范围的市场伦理失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这些厚黑能力,在时下的市场博弈中不能赋予当事者如鱼得水般的方便,为其带来真金白银的现实利益,它们何以会在职场上如此受宠爱、被追捧?

  任何一个健康有序,能不断催生创新创造、增进社会福利的市场环境,基于诚实守信、公平公开的市场伦理、市场价值观是其必不可少的道德基础和精神资源。很难想象,在一个诚信受欺、公平不彰,而酒肉公关乃至欺诈、诓骗之类的厚黑诡道总是得势的市场环境下,建立在财富创造、经济繁荣基础上的社会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如何可能?

  因此,为避免职场厚黑倾向的出现,更为了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清明健康,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培植坚实的道德伦理基础,赋予市场制度一种张扬和捍卫公平、诚信精神,抵御厚黑之道的价值驱动机制和利益支撑系统,应该成为时下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一个不容回避的严肃课题。 (湖北省沙洋县张贵峰)

  不妨开设“职场厚黑课”

  对这种现象,舆论见仁见智。有读者斗胆建议开设大学“职场厚黑学”课程。我颇为赞同。

  “职场厚黑学”并非要求学生们要像厚黑学中人物一样,而是有所针对地教授一些职场知识、社会人际交往艺术,特别是应聘心理的策略、讨价还价的技巧,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以为,“职场厚黑学”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降低大学生们的心理预期,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从香饽饽变成了普通劳动者,甚至成了就业困难的群体。对此,必须有起码的心理准备。同时要使之认识到,就业机制中的公平、公正缺位,权力、金钱等非智力性因素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职场厚黑学”的主要课目当是教育学子学会妥协退让,学会由消极应对、被动选择到自我选择的过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与招聘方谈判、协商。“职场厚黑学”还要强化谈判技术的具体辅导。可惜的是,现在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恰恰缺乏这样一门以教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如何适应市场,如何推销自己的课程,能不惜乎! (安徽省砀山县刘效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