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就业供需矛盾剑锋直指高校 人才要量身定做

http://www.sina.com.cn 2006/03/02 18:00  现代快报

  一问:招生计划要不要依据市场需求制定

  省内相关教育部门规定:各高校是在拟定招生计划时应遵循“根据市场需求(就业需求)定计划、根据办学条件(现有学校设施、住房等)定规模”原则。据有关高校负责人表示,大部分学校能做到后者,即“根据办学条件”,因为如果学校的办学条件、规模等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最后省教育厅审批关过不了。而“根据市场需求”这条原则,更多高校还没有
做到位。当然,这不是某个高校某个部门能解决的事,这和高校体制、高校部门之间配合、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许多因素有关。

  据了解,目前南京高校招生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国家机关部属院校、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院校自主定计划;其他院校则先由学校向省教育厅报计划,审批通过后方才确定具体计划。不管哪种形式,大部分院校在制定计划时往往是采用这种传统制定方法:先由教务部门作出制定来年招生计划的通知,由各专业院系部门拟订初步的本部门的招生计划往“上”报;再交由分管校长签字或者经过办公会议确定最终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计划等。

  至于如何体现根据市场需求定计划问题,南京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老师表示:这些都是隐性工作,究竟各家高校做到哪一步,都无法做到在量或质上的体现。而事实上,校方了解市场需求时,大部分高校还局限于依据每年省教育厅统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表、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媒体上发布的有关市场需求的信息分析等传统方法。了解市场需求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滞后性,这或许出现有些高校专业紧缺,有些专业人才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

  二问:专业设置为何跟不上市场

  近年来,有关毕业生就业部门跟踪调查显示:文科类专业毕业生明显比工科类专业学生难就业;能跟上产业发展的专业比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容易得多。而目前人才招聘会上,毕业生们却时常“抱怨”:早知道这样,当时就不报考这个专业了。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以及企业人士提出“质疑”:人才市场上每年涌现出大量找不到对口工作的文秘、法律、计算机等专业毕业生,为何大学里还不断扩招或增设这些专业呢?为何不在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与市场之间的沟通融合?与其盲目培养,还不如顺应市场需要,多培养些应用型专业人才呢!

  针对这些疑问,不妨先从高校内普遍采用的专业设置方法来看。记者从多位高校负责人处了解到:目前高校内新增专业或专业调整的方式还比较传统,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原有校内师资情况;二是参考新增专业是否在国家现有专业范围内;最后就是从现有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考虑。至于从人才市场、企业等一线了解情况,目前高校基本上还做不到这一步。仅有少部分职业类院校或部分院系逐步有所尝试。

  另外,也有专家表示,专业设置也不能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某高校人力资源专家分析:高校内目前有些专业如思想道德、政治、历史专业,大都数毕业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口工作,就业率也不是很高。但并非意味着这些专业就可以轻易撤销。学校不像企业可以“说减产就减产”,高校里这些专业的教授往往都是从事一辈子科研教学,有的还是在相关领域内领军人物,如果将这些专业撤销,首先面临的就是这些专业师资的安置问题。所以,不能一概认为: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就不需要设置或者不重要。

  三问:

  高校授课为何老与实际脱节

  参与“人才链”讨论的读者中,不乏在校生和毕业生。现正在一家单位实习的大三学生向记者表示:出来实习后,我才发现书本上和老师们教的东西与实际脱节真的很大。学校里专业课老师教的内容到了实习时根本用不上。

  据了解,人才市场每年3、6月份举办的“高校补充师资招聘会”是高校最常用的人才引进方式。从招聘要求看,学历和职称是最基本的要求。一般来说,只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才有资格获得面试机会。另外,本校的留校硕士、博士也是最基本的师资来源。这些人长期从书本到书本,与社会实践脱节,他们本身接受的教育已经滞后,再来教学生,当然形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高校也想招聘一些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出色的人才,担任教学任务,但有困难。据一名多年从事高校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表示:高校与企业相比,在吸引人才的手段和待遇上是不具有竞争力的。往往既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又符合学历要求的人才,很少能长期安心留在高校。

  四问:

  就业指导工作为何难到位

  目前,市场上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最常见的标准就是就业率。为此,不少高校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放到了显要位置。但事实上,学校里的学生就业指导常常很难到位。

  南京某知名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往届毕业生小翟,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固定工作。提起当初在校接受的就业指导课,小翟依稀记得是在临毕业前的三四月份,学校组织了两三场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然后就让同学们时常关注学校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短短两堂课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不仅毕业生,就连目前正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现状表示“堪忧”。南京某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介绍:按教育部要求,高校内每500名毕业生就应该配备1名就业指导老师;根据省教育厅规定,毕业生规模在2000人的学校,必须配备3名就业指导老师,每增加1000名毕业生,学校应增加一名。事实上,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仅有两三名,且都是从学校的教辅或行政岗位上调配过来的。这些老师中,一名负责收集学生数据、一名跑市场、还有一名进行信息采集,工作量就差不多饱和了。对学生们的就业工作要想进一步深入下去,还需要校方和学校更多的支持。而事实上,院系领导参与就业指导的工作的寥寥无几。

  专业人才要“量身定做”

  在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个别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市场,甚至根据市场的需要“定做”人才。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钧铭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已连续八年保持一次性就业率在98%以上。截止到2004年12月,当年毕业生签约率已达98%,许多专业出现了“脱销”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供需比例超过1:4;2005年的1756名毕业生已落实预就业单位的有1686人,占总数的96.0%。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这与该校提倡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市场预见性的理念有关。为了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相结合,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师资培养、就业指导方面都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就拿印制线路板专业为例,1996年时,该校通过行业协会了解到:一家知名台资集团将在昆山投资建厂,需要大量的印制线路板专业人才,而当时全国却没有一家高校能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为此,学校及时组织教学部门老师、主管校长、院系专业老师等一行拜访了企业。幸运的是,台资企业很务实,得知学校的来意后,当即愿意提供技术资料,接着甚至还特派供应商的技术专家以及企业首批技术专业人才,和学校老师一起进行培训。在为期4个月的培训期间,学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参加了这些培训。这为接下来学校开设新专业准备了充足的师资。

  1998年,学校开设了精密电子线路专业,这在全国都属于新兴领域。同时,还将原来的电子化学班,在专业课阶段加强了精密电子线路方面的学习。到2001年首批专业人才毕业时,所有的毕业生被抢订一空。后来又相继出现毕业生被提前预订等供不应求的状态。

  从这些年来的经验来看,毕业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是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适销对路。

  在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往大众教育方向发展的同时,高校大学毕业生们逐渐褪去了过去的光环。据全国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发布的《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月薪底限已降低到1000元/月,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如果月薪低于1000元/月,宁愿在家待业。”与此同时,调查显示:七成以上企业认为2005年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将职位空着。”

  面对当今市场上出现的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供需矛盾,社会各界不少人士“大声疾呼”:“大学教育怎么了?高校究竟是怎么培养人才的?”日前,快报开通的“人才链”讨论热线陆续接到了数位教育业界人士打来的电话,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对目前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献计献策的同时,还指出了目前高校内存在的种种“顽症”和“弊端”。本报《大人才》专刊综合归纳为“四问高校”。

  人才成长还有多条路

  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只有上了名牌大学才有出路。事实上,成才的道路难道只有上大学一条?

  人才的培养道路绝非只有高校一条。据了解,中专、职校、甚至社会职培机构正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角色。传统观念认为的所谓“考不上大学才选择中职类院校”,对这类生源,国家开始将其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力扶持。据了解,有关职业类院校内的硕士、博士试点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也就是说,以后上职业学校,也可以拿硕士、博士学历。

  对于本身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们来说,要想成才,也不一定非要去挤高校这座“独木桥”。有时候,先去工作或者参加一些社会职业培训,或许是条更好的出路。据了解,社会上常见的针对市场企业需求的IT培训、空乘等人才培训机构,每年向社会和企业输送大量的非大学科班出身、专业技术过硬的实用人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