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正文

《中国大学生就业》访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04/13 15:28  《中国大学生就业》

  在别人眼里,周科进无疑是成功的。从新华社一名记者,做到北京分社信息社长、分社总经理,后来又出任千龙网总裁。很多人认为,人生的旅程其成功,无非是从小兵成长为将军。这一点,周科进做到了。从默默无闻的年轻记者,升任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名骁勇良将。这一个过程,周科进用了十八年。

  然而,哪怕在事业最为辉煌的年头,周科进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如何成功了。在他的人
生哲学里,成功似乎更像是一根标尺,悬挂在他视野的前方。他只知道,这些年来,自己是踏踏实实地走了每一步,该做的都做了,总体上他的人生没有浪费什么。

  2005年8月,北青控股千龙网,按照资本运作的规律,总裁人选改弦易帜。就在别人都认为周科进会跳槽另谋高就或新辟门路去创业的时候,周科进却留在了千龙研究院,担任院长一职。从叱咤风云的实权位置上退下来,很多人想当然地猜测周肯定会受不了,可周科进却笑着说:“新的工作更适合我,我做得很愉快。”

  在五十岁以后,周科进邂逅了职业测评。他说:“我的职业锚是‘安全稳定型’的。像我这种人,不太适合于创业,而更适合于当一名督导,去整理一些事情,指导一些事情。”

  从气质上来看,周科进似乎更接近于一位老师,而非一名总裁。

  做任何工作,只要把兴趣放在里头,就能做得很快乐。他说:“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不把它当成负担,这是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

  他非常坦诚地告诉记者,在千龙网最困难的时候,他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都害怕上班,那种情绪是一种恐惧,不知道今天又有谁会来找他,不知道今天又会有什么事。

  而现在,他终于有时间和精力,可以静下心来做些研究工作了。这是他比较满意的一种心境和状态。

  一帆风顺的少年时代

  周科进的少年,是“又红又专”的。如今回想,那是他颇为得意的一段时光。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在红旗飘飘的年代,他和伙伴们快乐地升入了初中。未满十五岁,他就破格入团了。他就读于北京市第65中学,这所学校文革前只招收高中生,他那一届,是学校招收的第一批初中生。

  三年半的时光,给了周科进太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班主任韩绍淦老师。在老师身上,周科进看到了中国文人的正直、严谨、博学,感觉到了什么是“先生”。中国传统的道德、如何做人,老师也都言传身教影响了他。

  老师说,在以前,“误人子弟”与“男盗女娼”并提的,是很大的罪过。这句话,三十年多年后,周科进还牢牢地记着,并以此来自律。他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兼职硕士生导师,他给学生开课,讲新闻院系大学生将来怎么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知道全球职业规划师正在招生,便要求把课往后推,等自己念完了再来讲课。系里说没关系,反正他讲什么学生都会觉得新鲜。可他坚持说不成,并搬出了韩老师的原话。其实,这也是周科进为人虚怀若谷的一面。

  韩绍淦老师对周科进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让他偏好了文科。老师是教语文的。那时候学校

图书馆刚开放,周科进是学生干部,便可以直接跑到图书馆去看书。当时巴金、茅盾的书都还是禁书,但老师对他网开一面。于是,那三年里他读了很多文学作品。

  他十八岁入党的时候,有同学提意见,认为他的性格里有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东西。后来再回想,除了本性之外,他觉得可能受老师和巴金他们的影响还蛮大。

  1971年,周科进到景山学校上高中。他们是文革期间第一批高中生,踏踏实实念了两年书。当初中宣部办景山学校是做教学试点。有一批热血青年来教书,有不少是北师大的老师,他们思想很新,革命性很强。这所学校的特点,让周科进关心了政治。他和同学们自发去饭馆里刷盘子,步行去农村搞社会调查,上政治课上得最认真。那个时候,由于接触的东西比较多,周科进的视野一下打开了。

  大家都以为,这批高中生是为恢复高考做准备的。但实际上没有。周科进和同学提出了应该到农村去,在高中生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做巡回报告,激情慷慨,也风光无限。毕业之前,周科进入了党,是当时北京市第一批入党的高中生。

  高中一毕业,他就去了北京郊区插队,一呆便是两年。但他并没有干多少农活,经常被县知青办派去到处做宣讲,在农村两年多,却对四季农时没有印象。回城后,周科进去了公安学校,本来要念一年的,结果提前毕业留校了。那年,他二十一岁。

  1978年,他参加了高考。考上了

南开大学中文系。

  应该说,少年周科进是一帆风顺的。在学校里,他一直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基本什么荣誉都能拿到。在南开大学,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又做了三年兼职班主任。由于为人比较正直,各方面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间,他有挺高的威信。

  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有很多的选择。但最终,他选择了新华社。回北京做了一名时政记者。

  有所错失的青年时代

  周科进的遗憾,是从踏上工作岗位后开始的。

  虽然,别人都觉得他挺顺的,中间没什么波折,一步一步上来,什么都没耽误,该评的都评了,该升的都升了,后来还是单位里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但他总觉得,自己还是有所错失,没有抓好机会。尤其毕业后的四五年时间里,和同辈的人来比,没有保持足够的加速度。

  “我非常愿意和大学生们分享三个经验,”周科进说,“第一、要明确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上学时,老师关心学生,对学生是没有功利要求的。但参加工作后,性质就不一样了,甭看岁数多大,身边的那些人都是你的同事,人际关系有功利的因素在里面。譬如说,你做记者,其中分工的问题、稿件发多发少的问题、绩效考核的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别人对你的态度。第二,带你入门的好师傅是可遇不可求的。”

  周科进一直非常幸庆,入行时碰到了一个好师傅。师傅是位女同志,尽管她自己也非常忙,但对周科进的指导是非常细心的。譬如说,师傅教他:所有采访一定要提前到五分钟到,提前进对方的办公室,太早去不行,因为人家可能安排了别的事,去晚了去更不成,表示你对人家不尊重。譬如说,师傅又教他:新华社记者不能穿奇装异服,但是服装质地要好,这样才有分量,不显得那么穷酸相。譬如说,师傅又教他:当记者是没大没小的职业,采访国家领导人时,没必要战战兢兢,该问的还得问;采访居委会老大妈时,也不能居高临下的态度。跟国家主席是平视,跟老大妈也是平视。譬如说,师傅又教他: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没法学到的。

  师傅的认真和细心,让周科进一直非常感念。

  “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有某个阶段或某几个阶段,你没有跟上,不知道什么原因。但这落下的几步,就决定你的一生。”周科进回想年轻岁月,不免有些感慨,“我一直觉得,毕业之后的几年没有发展好,如果再努力一点,或许现在会做得更好。我那时候有点自恃清高了。”

  周科进现在常常跟学生讲,刚参加工作时,一定不能有待价而沽的思想,一定不能等着好价钱再卖。从生涯规划来讲,毕业后的第一个三年,学习大于收入——哪个单位更有利于你学习,就去哪个单位;第二个三年,整合资源大于单位的规模——让你去中央某个部委做个小螺丝钉,还不如去小点、但四面八方能沟通到的单位;第三个三年,发挥作用大于职位。

  “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能有这样的思想:这事我能做,但你没用我,所以我就不做。这样,机会就错过了。一定要抱‘你不让我做,我都得做’的心态。”周科进说,“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一定要想办法去发挥自己的作用。你不去做,就不会有经验。领导找你一次,你不去;领导就会认为你不喜欢去,以后也不会再找你了。”

  周科进觉得自己参加工作的头五年,是有点荒废的。其实,做一位名记者,一直是周科进的愿望。但那时候,他并没有抓住机会,也不够主动,所以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擦肩而过。

  周科进说,到了一个单位,一定得扑下身子做事,头几年是一点不能松懈的。不要想着,反正毕业了,有单位了,就不着急了。自己不着急的几年,正是别人抓了机会往上发展的时候。

  人生的扭转

  一个偶然的事件,扭转了他职业发展的后半生。

  某一年,作为跑时政口的记者,周科进在采访的时候碰到了一个案子。他觉得那案子判得不公,而且案子在新闻界里引起了很大的不同反应。可作为一个记者,根本无能为力。周科进在一气之下,便不想当时政记者了,想改行做其它做其它方面的记者。

  这时新华社成立了经济信息社,周科进便过去了,原以为是去做经济记者,没有想到是去做经营,搞管理。这个变化打断了周科进的记者生涯,从此,开始了他媒体经营管理的生涯。

  “每一份工作,我都是把它当学问来对待的。”周科进说。

  周科进是个特别认真的人,也是一个特别肯学习的人。当初做记者时,因为跑时政口,他便特意去考了律师函授;后来做信息社社长,他又专门去念了会计,拿到了会计证;再后来去千龙网,他又恶补了很多计算机知识,以期能与技术人员有更好的沟通。

  “我觉得,我终身学习这一点做得比较好。每到一个新的领域,碰到新的问题,我总是能让自己先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提升,然后希望能够达到与专家对话的水平。”周科进说。

  又过了几年,周科进一脚跨出了新华社,参与创办了一家周刊,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直到2000年8月,他来到千龙网。

  “在千龙网,我就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周科进对自己在网站的五年做了总结,“千龙网是政府网站里头唯一使用经济手段发展自己的网站。在整个网络媒体圈子里,大家可能认为我是一个比较动脑子的人。包括每年举行网络论坛,会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想法。”

  在全国新闻网站里,千龙网继新华网、

人民网和央视国际网之后名列第四。在周科进执掌帅印的时候,有过一系列大的手笔,包括购并两个商业网站,使千龙网在专业方面做到最好。

  “千龙网诞生在整个网络界开始低潮的时候,在第一年里,我们坚强地挺了过来,并成为全国地方新闻网站中的佼佼者。而在第二年里,我感觉到网络的回潮,所以,那时候我觉得网络媒体的春天到了。”周科进说。

  在掌管网站的五年里,周科进带领着千龙打了一场又一场近乎惊险而漂亮的战役。而比那些精彩案例更难得的,是千龙连续几年的成长。仿佛是在马拉松长跑,需要坚强的意志、长远的筹划、平和的心态和理性的节奏。周科进在2002北京互联网发展论坛上,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强调了新闻网站要加强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运作。

  “有很多人到千龙来,都是来谈生意的。我当时想,千龙前面有“三座大山”(新华、人民、央视国际),要超越,就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不为利而来,而是能够交流。那时候,我们决定成立研究院。对外,它是不赢利的。”周科进谈起了建千龙研究院的初衷,“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已经让我们具备了可以有一种前瞻研究的条件,我们可以不仅仅是依靠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方式来发展,互联网的运作规律和发展态势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当然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研究。”

  2002年5月,中国网络媒体第一家研究院——千龙研究院成立。它的定位,用了两句语录:一句是孙中山的话,“知难行易”;一句是毛泽东的话,“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了能深刻地感觉它”。

  千龙研究院在成立之时便与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北广等著名大学的新闻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百度等IT公司建立了业务合作,并且每个月都有一次专家级的分类研讨。周科进说:“在业内,大家觉得有这么一种专家级的交流平台,这对大家都是很好的事,对于互联网的发展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对技术开发的要求”。

  关于成功的定义

  如今,不做总裁了,当了院长,好象是削了实权,赋了清闲。可周科进看得很开:“一是资本在说话,跟我没关系,不是我做得不好。再一个,按照职业生涯规划,我这年龄、经验和性格,其实做这个更合适,能做得很愉快。我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有意思,以后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人家也会更多地倾听。”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对自己有透彻的了解,是最好的。”周科进笑着说。

  很早以前,就有人说周科进看上去不像个总裁,而特别像个老师。那次职业测评,也测出他的性格特别适合做督导,属循循善诱型。

  他终于有时间可以静下来做些研究。他觉得,二十多年在新闻单位经验、教训的积淀,应该要比单纯做学术研究的好一些。他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发挥点作用的。培训,是他今后要放精力下去做的领域,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2006年,他获得了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和全球职业规划师的资格。

  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学习,也在学习中不断地开拓自己。

  关于成功,周科进说:“其实成功不成功,是个非常个性化的概念。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的感受,自己是不是觉得很舒服。人的生涯并不是只有工作,而是由学习、工作和休闲三部分组成。健康的人生,应该是这三方面和谐发展。如果只知道工作,最后家庭也没有了,健康也受到损害,那样并不好。”

  周科进说:“人的心态应该宽容一点。我们原来老觉得有些人不求上进,只顾家。但事实上,顾家也没什么不好。譬如山口百惠,在事业高峰的时候去做家庭主妇了,很多人说可惜。但她并不觉得可惜。因为她从小没有家庭,她特别渴望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对她来讲,家庭对她的意义更为重要。换个角度看,她也未必没有创造,她把孩子带得很好,也是一种成功。

  周科进说:“人生就是一次偶然。人生不能仅仅为了一件事而活着。这一生过得如何?第一,自己要觉得愉快;第二,要觉得很有意义。” (中国大学生就业 周美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