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日前有了终审结果,佛山中院终审维持原判,驳回三考生上诉。不管法院的判决结果如何,三考生遭遇的歧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求职中遭遇歧视并非个案,而是日益演变为某些行业的潜规则,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当下这些现象显得尤为刺眼。
为此,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英才网联特别推出调查“你遭遇过就业歧视吗?”。在为期两周的调查时间内,有4650人参与了该调查。调查显示,75%的参与者有过求职被歧视的经历,有过被歧视经历的女性求职者中,近六成是因为性别遭遇歧视。
75%的参与者曾遭遇就业歧视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业歧视由来已久,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今天,求职者受歧视的现象时有发生,并呈现“显性化”倾向。调查显示,超过75%的参与者曾经遭遇过就业歧视,只有14%的参与者表示享受了平等就业的权利,在求职过程中从未被歧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1%的参与者因为一些用人单位的歧视手段比较隐蔽,所以不清楚自己是否被歧视过。
就业指导专家分析,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就业歧视,无论表现在种族、性别或者地域上,都是不能被允许的。在我国,歧视现象仍普遍存在,这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侵犯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和谐和稳定。
近六成女性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
调查显示,近六成女性求职者都表示遭遇过性别歧视,这个比例远远高于男性求职者的比例,性别歧视似乎成为女性求职者的专有名词。此外,婚姻状况、年龄和外貌也是女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歧视,一些高学历女性也难逃这个规则。这种现象折射出一个职场怪状:比起学历、能力,一些用人单位更看重女性的外在条件。
就业指导专家表示,一些用人单位只考虑自身经济效益,招聘时,公司经常考虑女性求职者需要享受怀孕、生育、哺乳三个假期,认为女性怀孕生育会影响工作,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照顾孩子和家庭,对女性工作能力有所怀疑,因而女性被录用的几率较小;成为女性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国字头”企业最挑剔
什么样的企业规定的入职条件要求最苛刻?调查显示,求职者在应聘“国字头”企业(国企/国家机关、公益组织)时最容易碰灰,44%的参与者曾经在这些企业遭遇过就业歧视,其中国企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各占22%。私企以37%紧随其后,再次是外企,占总数的11%。
就业指导专家分析,在就业岗位越是有限的情况下,越应该强调获得就业岗位的机会的公平。在性别、学历歧视日趋严重的当下,部分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实行就业歧视,那么其他用人单位就更有恃无恐进行歧视了。“国字头”企业应该带头摒弃社会上的错误观念,为消除就业歧视做出表率。
学历/毕业院校歧视最普遍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求职者的哪些条件最关注,最容易产生歧视?调查显示,22%的参与者表示曾因为学历/毕业院校遭遇歧视;其次是工作经验歧视,约有20%的参与者选择此项;遭遇性别、年龄、户籍、外貌、健康状况和婚姻状况歧视的参与者比例分别为13%、11%、10%、8%、7%和5%。
就业指导专家指出,毕业学校歧视、学历歧视,以及工作经验歧视成为毕业生找工作难以跨越的门槛之一。学历歧视带来的后果不但使高考这个独木桥将越来越挤,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而且严重影响我国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国力的竞争。
过半参与者坚决反对就业歧视
职场人如何看待愈演愈烈的“就业歧视现象”?调查显示,57%的参与者对职场中这种不公平的就业现象持坚决反对的态度,38%的参与者态度较温和,认为某些岗位确实对员工有特殊要求,用人单位如此规定也不为过;另有5%的参与者认为用人单位有设置岗位任职要求的权利,完全可以接受。
就业指导专家表示,就业歧视其实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一种反应,无论是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或是经验歧视、专业歧视,一般来说,这些均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如果特殊行业有特殊需要,对应聘者的年龄、身高确有要求,也应履行公示的原则,把限制内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予以说明,这样才能让求职者更容易接受。
68%的参与者面对歧视选择忍耐
求职过程中被歧视,求职者选择如何应对?调查显示,69%的参与者选择忍气吞声,因为求职者永远是弱势群体;也有15%的参与者会向用人单位表示抗议,但用人单位因此改变招聘条件的少之又少;仅有6%的参与者表示会诉诸法律,积极维护平等就业权利。
就业指导专家指出,反就业歧视的道路任重道远。我国应该加快反就业歧视立法的步伐,为全体社会成员实现平等就业、平等发展的权利提供法律保障,为职场人提供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同时,相关部门应对企业进行积极引导,纠正其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和用人思路,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与进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