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蓝皮书指出,2010届学生毕业半年后赚钱最多的本科专业为法语,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毕业三年后逃离“北上广”的学生占22.2%。(6月10日《京华时报》)
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将眼光转向中小城市,选择“逃离北上广”。这个群体虽然目前还不算庞大,但和多年来“奔向北上广”形成鲜明对比。但在我看来,有22.2%的大学生毕业生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去往其他地区就业,这未必坏事,也许是好事。
这是因为,随着两成大学生离开“北上广”去其他地区就业,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压力。近年来,流动人口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问题非常突出,不少城市已感到不堪重负。这不,有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为1972万人,已经突破了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所确定的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更大大突破了北京“十一五”规划末常住人口1625万人的控制目标。所以在“北京市国贸地铁换乘站内人声嘈杂,人群沿着通道缓慢地向前挪动,平常看似宽阔的通道变得密不透风”是常有的现象。与此同时,小汽车也在马路上排起了长龙。难怪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努力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被列入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成为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一时间,北京调控人口规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这样拥挤、拥堵的场景,发生在北京的每一天上下班时间,也发生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
另一方面,有利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房价理性回归。“北上广”曾经有着其他二线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然而高额的房价、巨大的压力使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有些喘不过气。这不,不仅而今有媒体报道两成人毕业三年后逃离“北上广”,3月份更有媒体报道八成刚毕业的研究生选择到二线城市就业,不去“北上广”。我认为,随着年轻人选择去“北上广”人数的减少,那么在“北上广”一线城市购房的人数也将相对减少,这无疑有利于促成其房价理性回归。
同时,随着两成大学生离开“北上广”,去二线城市就业,这无疑有利于加快二线城市的发展,不断消除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也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在空间上的均衡分配,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作者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