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广东安排就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含毕业研究生)达到9.77万人,比去年增加2万多人;其中毕业研究生6000余人,本专科毕业生9.1万人。目前,广东省毕业研究生绝大多数已落实了单位,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已达到65%以上;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机制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其实现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纵观全局,今年广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外贸、法律、外语专业毕业生需求增大,信息类毕业生需求更旺
今年,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涉外经济专业以及市场营销等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继2000年之后将进一步改观。这类专业持续了若干年的就业难问题已得到进一步缓解。“入世”以后,如何与国际接轨———把握“游戏规则”是关键,这必定会增加对法律类尤其是涉外法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近年来,“大语种”(如英语)毕业生持续供不应求,“小语种”的需求波动较大,“入世”以后,对整个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会进一步增长。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信息、通讯类毕业生将会在目前已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更加“火爆”。
专业需求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存在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机械、土建、自动化、外语等科类毕业生需求持续旺盛,生物、环保等专业会有所好转,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轻工、食品、农林牧渔以及传统的加工类专业的需求较少。另外,专科生、农科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仍供大于求,“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珠江三角洲及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信息量普遍增大,而粤北、粤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需求仍然不足。
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行和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政府机关和国有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略有回升,但没有明显增长;而非公有制单位对毕业生需求有较大增加,目前,相当部分高校收集到的需求信息一半以上来源于非公有制单位。
双向选择中的一些问题
目前,毕业生就业“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社会不仅挑选学校和学历层次,而且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在校表现:不仅要求学业成绩好,而且要求毕业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和干部普遍受欢迎。有些单位招聘条件指明必须是党员或学生干部、在校期间受过表彰。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的招聘基本条件之一。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此外,愈来愈多的用人单位已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聘会,而是直接联系有关院系和老师,以期全面了解毕业生在校情况,选拔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不就业”有所增加。今年的就业形势虽然看好,但毕业生“不就业”(广义而言指在一次签约截止之前不全力以赴找工作)的比例却在增长。据粗略估计,“不就业”的毕业生占应届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毕业生“不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想考研,二是想出国,三是想自我创业,四是就业竞争压力大,想暂缓就业,等待机会。在名牌高校中这种现象的发展趋势更为明显。
此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间的违约现象比较严重。原因主要是供需双方之间缺乏了解造成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一无所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真实水平心中无数,双方草草签约,事后又反悔。还有部分学生是“骑牛找马”,找到比原签约单位更好的“婆家”便另谋高就,即使是承担违约责任也在所不惜。
值得学校注意的是,大多非国有单位都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实习、见习、试用或者要求立即上岗工作。但高校的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允许学生在7月份毕业离校前离开学校去工作,一些毕业生因此失去了就业机会。目前,各大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都普遍遇到这个问题。
同时,部分学校在建立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用人机制不相适应。如果将单纯的“经济学”调整为“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强化或加入一些适合市场经济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内容(如广告学原理、外贸英语、会计学等课程),或许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成功率。(本报记者 冒浩文 通讯员吴 粤杰)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