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最近,上海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崔丽娟对1395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3%的人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51.9%的人是比较喜欢,21.6%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没感觉,3.5%的人对所学专业“十分不喜欢、非常苦恼”。针对此调查,崔教授指出,今年全国将有250万考生参加高考,按此比例,也就意味着可能有近9万考生填错志愿、导致将来抵触所学专业。因此,她提醒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选择专业。
而华师大刚刚完成一项对高三学生的“高考专业测评”显示,目前家长和考生填志愿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以为热门专业就是“好”专业。这样,考生将来上大学后,会为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而痛苦,或者学习上力不从心;而从教育的角度讲就是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崔教授指出,考生和家长在填志愿时可参照四个指标:一是兴趣,可以参考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经历和爱好,衡量对所报专业的关注度、热情度;二是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等各方面,如语言能力强的比较适合文字方面的专业,而空间感觉能力强的比较适合建筑、摄影等专业;三是创造力,包括对所报专业的认知、好奇、挑战,有无独创性和变通力等;四是个性,这往往对专业影响相当大,如有的同学很内向、不喜人际交往,就往往不适合公关、新闻、社会学等专业;而有的同学很豪放、活泼、坐不住,就不适合会计等专业。
考生填志愿还要特别注意自己这四个指标在同类人群中的位置,扬长避短。举例来讲,计算机专业很热门,但考生如果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能力比自己强、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兴趣比自己高,这时候自己是否该填报计算机专业就要深思熟虑了。崔教授同时强调,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起正确引导的作用,但拿主意的主要还是考生,一旦拿定主意,就不要轻易更改。(记者陈莹)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