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济济,一直是北京的优势。然而从去年开始,上海、深圳、辽宁等地都组团到北京挖人才,上海一次挖走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等200多名。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禁要追问--
北京人才济济,但是也面临着高级人才少、年轻的高级人才更少以及高新技术人才少、金融和管理人才稀缺这一全国共有问题,含金量不足是人才金矿所面临的最大症结,而这也将是北京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人才结构失衡让人警醒
分析北京市的人才结构,得出的数据让人深思:在64万科技人员中,高层次尖端人才比较缺乏,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只有百人左右;现有的人才资源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只占1.4%;高级技术人员中,45岁以下的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人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陈旧、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1988年以来选拔出来的国家和北京市438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近一半已退休;全国目前有45家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上海占8家,江苏有7家,北京市只有两家。据北京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近期向全市六大行业的594家企业发出的问卷调查结果,其中73.82%的企业把对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北京人才交流协会会长韩光耀说:“从当前人才流动的情况来看,金融、保险及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的高层专业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仍然稀缺。”
教育基础雄厚令人鼓舞
让人宽慰的是,人才含金量不足的问题已引起北京市的高度重视,北京正不遗余力地加快、加大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北京高校数量占全国总量的近十分之一,高考升学率达70%,北京18岁至22岁人口组中,毛入学率几年前就已达到15%,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据北京高校毕业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高校每年培养3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不过几千人,今年北京毕业生数为6.6万,其中本专科生5.2万,研究生1.4万。按照计划,明年毕业生总数要达到7.8万,2003年达10万,2004年则达12.4万。随着北京准许外地生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就业政策的出台,毕业生中外地生源留京人数将越来越多。据统计,1996年至1999年,外地生源在京就业5000人,2000年达到8000人。
创新学科建设着眼未来
提供专业人才的发展环境也是能培养和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冯培说,高校必须着眼于创新学科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注意改进专业结构和新学科门类的建设,让学科的适度超前设置与北京未来发展相匹配是非常重要的,像该校新开设的服务于社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于国际交流的“国际会议展览专业”等,其目的都在于此。吸纳国外人才出大手笔中科院日前宣布,为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未来5年内将投资10亿元引进500人。从前年以来,市政府出台了引进外来人才的“直通车”和引进在外留学人才的“绿色通道”等一系列人才政策。
“绿色通道”开通一年来,已有近500名海外留学人员回北京创业。这其中的一大部分是北京市短缺的金融、信息、生物、材料等专业人才,这对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各项重要工作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后备力量会不会又被别人继续挖空呢?(王小星 崔红 廖厚才 薛晖)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