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为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藏书楼。辛亥革命后改称南洋大学堂藏书室,收藏书刊3000余册。校庆20周年前夕,由校长唐文治、校友蔡元培、黄炎培等组织募捐,于1919年10月建成罗马式新馆大楼,命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图书馆,藏书3.5万册。1921年更名为交通大学图书馆。1936年藏书增至12.8万册。抗日战争期间,图书馆随校多次搬迁,1946年秋迁回上海原址时,馆藏损失严重,仅存不足8万册。1949年5月,增至10.5万册。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图书馆大部分工作人员及百分之九十二的藏书计有20.3万册随校西迁。1957年9月,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地。同年,原西安动力学院撤消,藏书并入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增至45.4万册。1959年9月,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独立建校,图书馆相应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藏书50.7万册,工作人员46名。1961年7月,馆舍大楼(即北楼)落成,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阅览座位1500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为之题写馆名。1965年馆藏70万册,工作人员64名。
随着学校规模及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原有馆舍已不敷使用,本校作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十所院校之一,投资兴建了面积为18000平方米的新馆大楼(即南楼),1991年投入使用,新旧两馆连为一体,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环境。1995年5月党中央将西安交大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目前图书馆累计藏书186万册(件),报刊8989种,现期期刊3200余种,专业技术人员146名。外文书刊占馆藏的三分之一。形成了理、工、管、文相结合,以机械、能源、动力、电气、电子、信息与控制为重点的多学科藏书体系。图书馆重视收藏反映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原版书刊,有15种百年以上历史的世界著名期刊,从创刊号迄今连续收藏。同时还收藏有大量的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专利文献和视听、缩微资料等。 全馆设有两个开架借书处,18个阅览室,阅览座位2040席,每年外借图书50万册次,接待阅览读者逾50万人次,同时遵循资源共享的原则,广泛为校内外读者服务,除书刊的借阅、参考咨询外,还提供国际联机检索,INTERNET网上检索、光盘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为本科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
1992年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投入运行,1998年9月,图书馆又引进了美国INNOPAC系统,包括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5个模块,上网终端100余台。图书馆集成系统已进入校园网和CERNET,并与Internet连接。目前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远程终端或互联网访问我馆。
光盘网络可为读者提供Ei、SCI、NTIS、DAO、INSPEC、AST、中国专利公报、中国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人民日报等20余种国内外数据库。
图书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目前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53所大学及学术团体建立书刊资料交换关系。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委馆、陕西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馆之一。本馆还负责管理国家教委设在我校、面向全国高校服务的外国教材中心和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工作站。
目前,全馆干部职工正在加速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为把西安交大图书馆建成西北地区科学、教育和技术开发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而努力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