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新浪寻宝大行动,奖品多多,快来加入!! |
|
|
soho族:在家搭起大平台 在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他那豪华的书房,我心动不已:淡蓝色的装饰,温馨的咖啡清香,幽雅的音乐回响,阔大的电脑操作平台,快捷的现代通讯设备,丰富的图书和VCD资料。我不无羡慕地说:“你完全可以在家办公了。”他说:“我已经在家办公了。并且,现在我不在家就无法办公了……” 不在单位思考 在本市某家报纸做采编工作的胡先生,现在的工作方式是:尽量不在单位思考。 一是嫌办公室里太嘈杂。想点什么事,写点什么东西,精力总也集中不起来。况且,还有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二是他家离单位比较远,一去要一个多小时。每天上班,一路下来,再好的精神气也被耗损得个七零八落。刚到单位不久,就感觉着不是饿了就是困了;三是他还有一个臭毛病,喜欢抽烟,尤其写起稿子来,必须叼上一支烟,哪怕不抽,也是一种感觉。但是,办公室里的人都不抽烟,他一抽,反响就比较强烈。所以他必须跑到楼道里抽,一边抽一边想着问题。有时突然想到一个好句子或者一个好题目时,赶紧回来,但是,等一坐下来,灵感忽地又没了。一来二去,他就干脆在家里办公。 他为自己配置了一台性能非常好的电脑,还连了线。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随时都可以上网查询获取。而且,每天的卫星电视节目把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和将要发生的一切都一览无余地传给了他。更重要的是,需要采访的时候,一个电话过去就将事情搞定。所以,他宁愿在家里做事。 更幸福的是,每天需要写稿的时候,他把搜集来的各种资料往电脑记事本里一存,随时调用。还有,工作起来的那份悠然自得像神仙一般:一边点着烟,一边敲着字,饿了的时候随手还能抓点零食,或者自己摆弄点吃的,不用担心有谁会责怪和打扰;困了的时候,顺势一躺,就是床。一篇文章写下来,也就是几个小时的时间。等写累了,文章也写得差不多了。需要到单位里处理时,他就给自己发到信箱里,或者通过网络发到单位的传真机上打印出来。然后,优哉游哉地去上班,什么东西也不用带。到了办公室,办公室也有电脑,从信箱里调出来,简单地一处理,任务就能轻松完成。 “不到单位上班,却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这才是真正的SOHO族的最高境界。”他得意地说。 就在家里工作 自从薛霓的大书房建起来后,他越来越恋家了,有什么事,他宁愿通过家里的办公设备将之摆平,以至于连他妻子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使先生爱家守家,首先在家里给他一个网络。 当初,薛先生在通县买房的时候,他的一些朋友不无忧虑地劝他:“离单位那么远,上班太不方便了。”这时,薛先生的回答却让他的朋友们感到汗颜:“再过几年,都在家里办公了,谁还天天朝单位赶呀?” 作为一家电脑刊物的资深评论员,同时还在几家网络公司兼职,他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有弹性,不用天天按照固有的时间来坐班。他和朋友们的联系几乎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他说,因为网络本身都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随时都存在,随时都在更新,所以,自己的工作也没必要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下来。 他最先是在一家大机关上班,工作性质完全是朝8晚5,特固定,特有规律。但他一直认为自己不适合这种工作状态,主要是感觉着自己的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总想着能有一天做个更自由一点的工作,于是,就跑了出来。 如今,他的家庭办公室的设备相当齐全,数码相机、光盘刻录机、扫描器、彩色打印机等一应俱全,而且彼此全都连着线,用起来相当方便。也许是干这行的缘故,他非常了解网络。他说:“现在,所有的家用电器也都能连网了,未来还用经常到单位上班吗?” “5年后,一切都是相通的了,我在哪儿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他的居住理念。 连线时代好生活 “在家也能开公司”。这是20多岁的小刘在玩熟了电脑和网络之后体会最深的一种生存方式。 她读完大学回来,要找工作时,说什么也不想去,一是嫌上班离单位太远;二是性格内向,怕在单位里处理不好同事关系。所以就在家里呆着。由于是个女孩,家里对她上不上班也无所谓,只是怕她在家里呆出病,催促她几次出去找工作,见她不乐意,也就算了。 不过,她父母对她最深的印象是,天天总见她抱着一台电脑不放手,生活还过得无比充实。 她是学美术装潢的,什么主页设计、网页制作、Photoshop、3DS等电脑程序不但全明白,而且自家的电脑里也装着。于是,她就靠着一台电脑和一张网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朋友圈里有做报纸的,需要什么插图啦,也找她给画几张;有做网络公司的,也推荐她给网站设计一些页面;有搞装修的,她又通过电脑设计一些效果图。这一切,全在家里完成。一时间,她足不出户,就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她又去申请了一个域名,自己天天在家精心地维护着,做得还特别好。再后来,她又申请注册了一个文化公司,办公室就是她的书房兼卧室。 虽然她足不出户,但生活却是立体的。通过电视和网络新闻了解世界;通过E-mail和在线寻呼以及聊天室和朋友以及网友们联系友谊、交流感情。通过网上购物买一些书籍和二手物品,同时还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信息和程序。另外,时不时地还去游戏网站打打扑克。 不但她的生活实现了网络化,就连思维方式也网络了,是典型的网络一代的思维。遇到什么问题,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登录网络。而且,现在她还有一句口头禅:“上网查一下不就得了。” 虽然没有正式的工作,但她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需要了解的,需要做的我在家都能实现和完成,我何必去上班呢?”这就是她的回答。 享受品质生活 朱先生是一位俗称为“自由撰稿人”的码字师傅。他的大部分事业都和一台电脑与一根电话线息息相关,当然还有几架子书放在他的书房兼工作室里以备不时之需。一般来说,他对外出活动不大感兴趣,他喜欢呆在他郊外的家里,趴在写字台上敲字儿,让房间里回响着他热爱的民间小调和一壶咖啡的香味。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为报纸和杂志撰写文章,获取稿费。 他的涉猎看上去有些过于广泛,从电影评论、环境保护、国际问题分析一直到法理探讨、科学普及乃至互联网向何处去……这种开放式的写作态度让不少人瞠目结舌,以为颇有驳杂不纯的嫌疑。但各种报纸杂志编辑们却对他好感日深:此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而且什么样的怪选题都能在他思维奔逸般的掌握之下。 对于这样的生存方式,他特别适合:他异常珍视这种无拘无束的日子,也喜欢将思想变成文字的感觉。互联网让他的文字顷刻从北京的电脑上传给远在广东或是上海的编辑们。 比较可爱的是,他的生活过得相当自由和精致,他不用过多考虑会因为工作之故和谁闹别扭,也不用担心会不会得罪谁,他惟一考虑的是如何迅速地将自己的感觉变化成文字传给朋友们。忙累的时候,他就将家门一锁,天南海北的出去旅游一番,临行的时候,还不忘带上笔记本电脑。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从上海看了一场罗大佑的演唱会回来,正准备为一家音乐刊物写怀念罗大佑时代的文章。 为了理想而努力 小石是一名电视编导,虽然他曾立志当一名电影导演,但眼下的电影行情显然不是那么乐观。他曾经在正规的电视台里工作,不过很快就跳出来,成了一名自由导演,主要原因是他无法适应那种工作程序的繁文缛节。这个行当里,手艺与关系一样重要,手艺不算“潮”、人缘还不错的他不时有广告、专题片一类的项目过手,挣上不大不小的一笔片酬。闲的时候就呆在家里看VCD,构思剧本,上网和网友们探讨些电影大师的精彩段落。 导演生涯往往是昼夜颠倒,他喜欢在半夜里去外边租机房剪片子,因为那个时候效率最高,但周围的邻居们看他却终日游手好闲,白天长睡不醒,也不知道他靠什么养活自己。不过他还觉得自己仍不够写意,因为他听一位拍记录片的前辈描述自己的生活是“起床以后,走五步就是自己的电脑编辑机。”他很神往于这种境界:“或许也该为自己置办这么一套家什,那么以后连公司的机房都不必再去了……”他在心里这样设计他的未来生活。(小土/竹子)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