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墙体建筑之谜可望解开
http://edu.sina.com.cn 2000/12/03 15:01 光明日报
本报银川12月2日电 困扰考古学界多年、也引起广泛探索和争议的西夏陵墙体建筑问题,现在终于有了答案。最近,考古人员对三号陵月城、陵城的现场清理,不仅发现了一些从未发现过的珍贵文物,也发现了许多尘封已久的秘密。其中几件灰陶“鸟人”更令人惊叹不已。
这次清理发掘是在中国社科院三位资深考古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虽然清理发掘面积只有3300平方米,只占计划发掘面积1.66万平方米的1/5,但这露出的“冰山一角”,就足以令考古学界兴奋不已。
墙体建筑是西夏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千百年来倒塌损毁严重,已经很难知道它的原貌了。这次发掘,基本搞清了三号陵月城、陵城墙体的结构、形制、体量及装饰。在52米长的月城东墙残基,发现了18对柱洞及草秸泥、红墙皮等遗迹,也发现了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滴水。清理发现,用黄土夯制的墙体厚达2.45米,每间隔3米就在土墙两侧嵌有一对方形木柱。可惜这些起加固和支撑作用的立柱均已荡然无存。令人称奇的是,专业人员还在月城墙体两侧距墙体48厘米的地面上发现两条成行的小水坑遗迹,专业人员认为那是滴水线。根据发现,考古专家认为,此处墙体是在黄土夯筑的外面涂抹了几厘米厚的草秸泥,再涂上赭红色颜料,墙脊上建有人字形屋顶并铺砌板瓦、筒瓦、瓦当、滴水,从两条滴水线相距3.41米来看,这个顶部建有出檐复瓦并饰以其他建筑构件的红色墙体是十分雄伟壮观、庄重典雅、威严肃穆的。
但陵城墙体并非都无外砖包砌。此次在三号陵内城东南角阙处意外地发现了五个相互连接的圆形夯土墩台,其底部均用契形砖包砌且相当规整完好,包砖最高的地方尚有1.8米。专家认为,此处应为实心的象征性建筑,土墩台上可能建有高低错落的五座塔式建筑。这种建筑风格与中原地区区别明显。这说明西夏文化除吸收中原汉唐文化的营养之外,还深受中亚民族文化的影响。
考古人员还对陵园内城东神门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泥制灰陶、红陶塑像堪称难得一见的珍品。被专家称作“鸟人”的灰陶塑像共有5尊,其中3尊大体保持基本轮廓,一尊基本完好。塑像高42厘米,人头鸟身,空心,面目慈祥,发髻高耸,用两串串珠将头发笼起,其后背有三个长条插孔,两个插有活动翅膀,一个插有尾翅。鸟腿粗壮有力,刻有羽饰。底座正面是对称的卷云。像身前倾,作振翅欲飞状。这种塑像又称“妙音鸟”,在佛经中被称作“迦陵频伽”,此处可能是用作建筑装饰。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红陶塑像,尚有14个比拳头略大的头基本完好。专业人员从现存资料分析,它们的身高约有40厘米,眉心都有吉祥痣,头戴花冠,慈眉善目,有的双手合十,花冠上的花纹细腻清晰,比例匀称。
据悉,三号陵清理发掘目前只是暂告一段落,明年开春将继续发掘。记者 庄电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