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研专业课名师指导:教育学原理重难点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 14:21   万学海文

  08统考教育学大纲出台后,大家会发现教育学和07年比较起来变动还是比较大的,首先我们来看教育学原理的重点难点权威解析。

  第一讲 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第二讲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什么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1)教育的本质是指人类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各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稳定的,且又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

  (2)教育的本质特性主要包括:

  ①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③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④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⑤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的历史现象,具有永恒性和历史性。

  4.简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2)生物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天赋它们固有的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5.简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孟禄。

  (2)心理起源说基本观点是: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避免了生物起源说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6.古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是:

  第一,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四,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第五,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第六,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第七,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7.现代教育有哪些共同特征?

  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8)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10)理论自觉性越来越提高。

  第三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

  8.试分析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

  (2)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着教学内容和学科的设置。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改变。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9.试分析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的管理体制和部分教育内容。

  10.试分析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11.简述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1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2)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3)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4)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13.教育的政治功能。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5)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1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1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16.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基于自己的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2)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3)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4)教育管理现代化

  (5)教师素质现代化

  17.简述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8.什么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

  19.试分析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期以来,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2006年1月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宣布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挥着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具体体现在:

  (1)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

  (2)自主创新的主阵地

  (3)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

  (4)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站

  (5)创新文化的中心。

  20、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是:

  (1)确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探究性学习,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4)重视教学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5)改善教育教学管理,营造宽松自由人才成长环境。

  21、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育观念特别是人才观陈旧;

  (2)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划一;

  (3)教学模式单一;

  (4)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忽视探究性学习;

  (5)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教育创新的基本措施包括:

  (1)观念创新,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馆、学习观、教育观。

  (2)制度创新,建立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

  (3)内容创新,建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4)方法创新,加强个性化教学和探究性学习;

  (5)评价创新,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6)文化创新,营造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

  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2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2)人的身体发展,是指机体在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内脏和神经、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生殖等系统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3)人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人的心理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等的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4)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身体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

  23.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6)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

  24.试分析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具体地讲: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

  (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超常、低常、生理缺陷等。)

  25.试分析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教育学上,环境有广义的环境与狭义的文化之分。

  (2)广义的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相应地,除学校教育之外的环境,一般称为狭义的环境。所谓决定作用和主导作用,主要是就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而言的。一方面,环境使遗传素质提供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另一方面,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狭义的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狭义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

  (4)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但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6.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与遗传素质、环境(指家庭和儿童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相比,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

  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教育工作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

  第三,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

  27、简述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所谓个体因素就是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的活动才能实现,因为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的。

  (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①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

  ③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8.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下述观点。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桑戴克: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吴伟士:人的发展就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遗传是长,环境是宽。

  答题基本思路:

  (1)这种观点反映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的基本主张。

  (3)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影响以及主体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交互作用的统一,人在身心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不是其中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无论是遗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都是强调一种因素而否定其它因素的作用,是片面的。

  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素质的作用,忽视其他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相互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了生理的遗传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陷入了机械唯物论。

  二因素论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混合体,虽然避免了这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但它把遗传和环境的作用等同起来,并没有认识到影响人的发展中的各种因素的辩证关系,是一种折衷主义的调和论。同时,二因素论同样也否定了人的主观性,抹煞了教育的主导作用,也是不能令人完全接受的。

  第五讲教育目的

  29.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作用,亦称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等方面的功能:

  (1)规范功能

  (2)选择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30.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需求。

  (3)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发展;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的发展。

  (2)人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3)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片面发展

  (4)现代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客观要求。

  (5)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6)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7)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条件,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

  32、试析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4)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33.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34.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997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

  (2)调整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

  (3)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

  (4)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5)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5)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6)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5.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

  (2)五育中的任何一育不仅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而且对其他各育又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

  (3)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4)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重点,但不能忽视任何一育。否则,就会影响其他各育的实现,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