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分析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6日 11:28   北文图书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个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扬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囊,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人们的认识包括想象,归根到底来自实践。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建立在其既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与成仿吾实际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因而发生了与实际的偏差。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有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和“想象”的前提。丁玲对成仿吾的想象源自其既有的理性认识,并受其影响。(2)人的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人的认识和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由开始的建立在原有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经验基础上的“合理想象”,经过实际交往的实践,最终实现了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解析】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同时,人的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人的认识和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35、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它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就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红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有把糯米和其它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它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看这个社会中占支配主导地位的性质。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并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占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主要表现: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应该利用它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考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属于识记性分析题,这在近几年的命题中是比较少见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说决定和要求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和标志,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又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并适当发展,这不仅不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反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一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6、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减租又称二五减租,即规定地主的地租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地租的最高额不得超过37.5%,减息的原则是“分半减息”,规定放贷的年利率最高不超过10%。下表系1942年至1944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的数据。

  阶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其他

  户

  数抗战前3.67.228.454.05.01.8

  减租后2.46.738.047.02.53.4

  土

  地抗战前29.521.029.519.00.80.2

  减租后13.517.542.522.50.6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地土地流向及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简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意义。

  (3)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义革命的一项主要任务,结合此表说明减租减息政策的局限性。

  【参考答案】(1)从调查的数据可知,地主的土地显著减少了,富农的土地有所减少,中农的土地显著增加了,贫农的土地有所增加,土地流向主要从地主和富农,向农民,尤其是中农转移,农民获得了比以前较多的土地。(2)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虽然不能根本解决土地问题,但仍在政治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在经济上削弱了封建剥削,这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利益,把坚持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恰当地结合起来的政策。经过减租减息,农民不仅得到了经济实惠,而且增强了自己的政治优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在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工业生产和各项经济事业也有了发展。同时,也为贯彻争取中间势力这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提供了重要条件,有利于争取愿意抗日的地主和富农共同抗日。(3)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实现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后,虽然削弱了封建剥削制度,但并没有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从调查的数据可知,地主和富农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10%,所拥有的土地却达到31%;贫、雇农人口接近50%,拥有的土地却只有23%左右,这说明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依然存在,土地分配仍不合理。

  【考点】《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解析】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处理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提出了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兼顾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既有利于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又可以削弱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条件,从而发动广大农民抗日。因此,这就在民族战争条件下,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减租减息政策的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保证农民的政治经济权利,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政策的贯彻执行,适当地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这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直到1941年底,有的地区还只是把减租减息当作宣传口号,并未认真执行,或者只在形式上减租减息,实际上明减暗不减,因而未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极为不利。

  37.

  材料1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是世界上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比较贫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形势十分严峻,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2

  “十一五”时期资源节约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属性(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增加到0.5预期性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55.8%提高到60%预期性

  注: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指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政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指标

  指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属性

  耕地保有量减少0.3亿公顷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增加1.8%约束性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答案】(1)从材料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越来越显露出其弊端。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的体系,这在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必须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即要以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取代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二,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第五,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考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解析】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资金短缺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根本保证,是增强国力,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基础,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者是统一的。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中东区域示意图

  材料1

  截止2005年底,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2000亿桶,其中中东地区为7247亿,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2%。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的5个国家为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位于波斯湾地区。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

  材料2

  二战后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其中仅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而1980年9月发生的两伊战争,则整整打了8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更是牵动了整个世界。时至2003年3月,美、英又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迅速占领了伊拉克。2006年7月,黎以之间再次暴发大规模的冲突。至于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从未间断过,军事政变、内战和恐怖暗杀等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可以说,在战后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中东那样经历如此长期和频繁的战争和冲突。

  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参考答案】正如地图和材料所体现的,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来自于该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重要的石油资源的影响。该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2%,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该地区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安全影响到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主要大国,所以该地区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经济政治势力共同作用,使该地区陷入长期的动荡不安。除此之外,军事政变、内战、恐怖主义活动也直接导致了频繁的战争与冲突,还有各种宗教民族领土纠纷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英美等国“先发制人”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导致了该地区的持续动荡。因此,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协调各种政治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好宗教民族纠纷问题,遏制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推进世界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考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的多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广,但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当今世界总体和平、局部战乱,而引起这些战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当地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主要原因外,一些大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也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这些战乱的产生或加剧。因此,要达到世界总体和平和共同发展的目的,除了协调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利益外,还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选做题Ⅱ: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参考答案】(1)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斗争中共同获得发展。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共同得到发展。各种文明是有差异和矛盾的,但不同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每种文明都可以通过吸取他种文明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世界文明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作用过程,正是这种又多样又统一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文明的进步。(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正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如何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和谐世界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和民主化;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树立新安全观,建立和睦的世界;有利于文明多样性的发展,建立包容的世界。总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八章: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意义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为材料,考查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中国的意义。

  回答问题一,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三个:(1)利用对方发展使自己发展;(2)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3)向对立面转化得到发展;矛盾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并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体现了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问题二属于识记性试题,比较简单。需要结合中国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和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运用相关知识点进行适当发散性阐述。

[上一页] [1] [2] [3]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