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0日 01:33   新浪考试

  三、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瑙鲁位于夏威夷与澳大利亚之间,距赤道56公里,土地面积21平方公里,大小相当于一个中型机场,人口1万多,其中有外籍劳工3000多人。然而就是这个小岛却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磷矿。

  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共和国曾跻身于全球富国的行列。但是目前,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了。在这个小岛4/5领土的无序开采,使磷矿的开采越来越少。晋升瑙鲁总统金•克罗杜马承认:“过去曾经是热带天堂的地方,现在变成矿产沙漠。这是人类不懂得对养活自己的土地资源加以保护的沉痛教训。”

  瑙鲁繁荣的象征是大量的汽车,平均每个家庭有汽车两辆,尽管整个小岛上只有一条公路,虽然很富有,但大部分瑙鲁人仍居住在政府为子女多的家庭修建提供的住房里。目前,瑙鲁每对夫妇平均生育4~5个孩子。

  食品结构的改变在慢慢杀死瑙鲁人。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5岁。多数人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25岁以上的人中,有30%患

糖尿病。国家正是这些病痛的制造者!政府获得了磷矿收入的一半利润,用来养活自己的人民。

  现在瑙鲁人仍然无动于衷,他们还在继续寻找磷矿,而不考虑明天!

  依据材料请回答:

  (1)瑙鲁的繁荣和富有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什么?略加分析。

  (2)从瑙鲁的生态环境现状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参考答案】(1)瑙鲁的繁荣和富有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现出灾难性后果。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瑙鲁一味追求繁荣和富有,对矿藏失去理性的、掠夺性的开采和无控制的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威胁着瑙鲁人的生命。这一事实说明: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幸福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解题思路】题中给出的材料中所体现的哲学道理非常明确,一般考生都可以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讲清楚。但分析材料的经验教训会出现不全面、不深刻的情况。本题虽然很重要,但没有太大的难度。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2.分析说明“生产力标准”的哲学依据及其意义。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是考查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的把握。

  【参考答案】(1)生产力标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提出来的。

  (2)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4)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5)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解题思路】本题虽然很重要但没有难点。无论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还是生产力标准的内容,考生都是应该掌握的。如果有的考生丢分的话会是由于要点答的不够全面。

  【举一反三】题干的内容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3.“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根据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命题目的】本题主要是考查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的掌握和理解。

  【参考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①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反作用。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思想道德建设以

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①以德治国,有利于全社会正确估量道德的社会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重视道德建设的自觉意识。②对于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腐败、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的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分析本题就很全面了。有的考生可能会由于原理答不全面或谈意义不到位而丢分。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选择题。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请结合材料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及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命题目的】本题是考查考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1)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表现在:①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提高生产技能,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②科学技术和劳动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工具的效能,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③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可以发展、创造新的劳动对象,使生产力扩大。④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使生产运动处于最佳状态,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②发展科学技术也是国际间竞争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解题思路】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考生熟知的,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大部分考生也能说清楚,本题没有太大难点。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选择题。

  5.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依据材料请回答:

  (1)“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哲学依据。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怎样?

  (3)作为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有什么重要意义?

  【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和法律既联系又区别。二者的区别表现在:①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自我约束力量而存在并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而法律则是通过成文的条例、条文而存在,并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②道德的社会作用比法律的社会作用更广泛。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可以使个人自我节制,还可以使人们为某种理想、信念自觉献身。③道德与人类社会并存始终,而法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①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②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③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法治必须以社会上公认的道德作为其前提和基础;德治也要有强硬的法律规章制度的支撑和制约。

  (3)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解题思路】回答本题要以回答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为前提,然后再揭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本题没有太大的难点,只要紧紧抓住“两个关系”,即道德和法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并将这两个关系讲清楚,也就抓住了采分点。

  【举一反三】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

  晋文公问箕郑怎样救灾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名位上讲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善恶就不会逾越,各种事就不会怠慢;在政事上讲信用,就不会错过季节,老百姓就不会逾越本分;在义理上讲信用,亲近的人就会互相勉励,远方的人就会回来归顺。”

  材料2

  “天下至诚,国家将兴。”

  材料3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胡锦涛

  材料4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2,试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分析“天下至诚,国家将兴”的观点。

  (3)结合材料4,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答案要点】

  (1)世界具有统一性,是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天下至诚,国家将兴”的观点看到了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即承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强调诚信问题的时候,要避免、防止走向把诚信的作用无限夸大为一种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错误观点。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其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影响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全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热爱祖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科学文明,团结互助已成为我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的现象,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大型分析题。原理涉及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该题除了第一问所涉及的原理不很直接外,第二、第三问所要求回答的原理都比较直接,不会构成难点。此题的难点在于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其意义,由于既要有记忆的内容又要求有理解的成分,故有一定难度。

  7.“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什么原理?阐述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

  (3)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为什么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命题目的】这道分析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和阶级性原理。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①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体现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并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②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2)意识形态是一套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它提供一种供人类所追求以至为之献身的理想。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色彩。它表现着一个国家、一个阶级的立场和信仰,是带有方向性的思想旗帜。

  (3)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只能有一个,即意识形态是一元的而不能是多元的。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对思想自由化,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解题思路】本题所提问的问题非常具体。对于(2)和(3)问题,只要考生复习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不应构成难点。最大的问题会出现在第(1)个问题上,有些考生会由于题中没有给出具体原理而不知所措。但聪明的考生会在第(2)问中找到第(1)问所要求的原理,即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如果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阐述清楚了,那么第(2)问和第(3)问的内容也就逻辑地分析出来。本题非常重要,无论从什么角度出题或命制何种类型的题,紧紧把握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和在有阶级的社会里,都是有强烈的阶级性,从而推导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坚持一元论,决不能搞多元论。

  【举一反三】本题可命制不定项选择题。

  8.分析说明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对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及三大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的掌握。

  【参考答案】

  (1)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2)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①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②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③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3)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分别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而社会建设则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解题思路】考生回答此题首先交待“三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此题是政策性,政治性较浓的一道题。有些内容是必须死记硬背的。

  【举一反三】此题可出选择题。

[上一页] [1] [2] [3]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