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专家视点:实践是必要条件 什么人适合读研(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 10:43   北京晚报
专家视点:实践是必要条件什么人适合读研(图)
一个茶壶30个杯子 制图:李杭珊

  本报教育专家顾问团专家王晋堂

  “一个茶壶30个杯子”

  在当今大学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扩招的速度也是十分惊人。当以每年增加30%的速度加快研究生的打造以来,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很多人表达了对数量的迅速膨胀带来质量下降的忧虑:“一个茶壶30个杯子”的比喻被普遍运用着,认为这种近乎“大跃进”的做法就像“大炼钢铁”时代,会“炒”出一“炉炉”的“废钢”——是一种“泡沫教育”。

  其实,问题的症结远不在此。应该首先被质疑的是,这种“小学——中学——大学本科——考硕——考博”的路径是不是对头?从小学到中学12年,读到大学本科共16年,再读三年硕(最近有两年读硕之说还被担忧质量会下降),再读三年博。也就是说,打造一个“博士”,光念书就要二十一二年;说“皓首穷经”一点不为过。念书也可以念一辈子,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但在学校连续念二十一二年书,这种路径就值得商榷了: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教育模式,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来?有没有更好的、更科学的路径?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一些学生把考研当做延缓就业危机、提高就业优势的门路,“考研”成了“避风港”和新的“敲门砖”。这种导向本身就是和设置“研究生”的初衷相背离的,其结果必然是研究生制度的扭曲,同时也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无志愿”状态与“无意识”行为

  每当高考将近时,都有一些家长为孩子报考志愿而焦虑。他们焦虑不仅在于根据孩子的成绩和大学的“排名榜”做出适宜的抉择,还在于孩子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因为多年来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家长和他们本人都把分数看得太重,而忽略了分数的“载体”——具体学科的科学知识本身。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学生为什么学习而且还不能说不刻苦,并不是出于他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而是为了拿到他升学必需的“分数”!在这里,抽象的分数掩盖了具体的科学内容,纯功利的动机取代了探究科学奥秘的热情。他们也可以考一个高分数,但是,对不起,他们并不热爱所学的科学!“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欢乐的平庸之辈”。

  分数既然是抽象的,兴趣也就谈不上。“志愿”于我何有哉?不是由于喜爱某门学科而填报什么“志愿”,而是为了上个大学不得不去找一个“专业”。这种“无志愿”状态,不仅在报考大学时存在,在报考研究生时又何尝没有?为什么“考研”?不为什么,为了“考研”而“考研”。一种“无意识”的“考研”,当一群学子都如此时,就是“群体无意识”考研。这是何等令人忧虑的状态啊!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其质量堪忧,远不是“一个茶壶30个杯子”比喻得那么轻松,而是蕴有更深层次“危机”的事情了。

  为上大学而上大学,为考研而考研。无兴趣可言,无志愿可填,无意识可谈——从“校门”到“校门”,“为了”就是“为了”。无读书兴趣的人在那里念书,无研究热情的人在那里读研——这或许就是我们当前“考研”和“读研”的悲哀所在吧?

  要把实践作为考研的条件

  什么人来读研,又是什么人来考研呢?这种“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的路径应该做一点什么样的改变呢?关键在于在这个漫长的链条中插入“实践”。读到大学本科毕业,应该走上工作岗位,也就是走进“实践”。在工作中、在实践中产生了研究的兴趣,有了研究的题目,再来考研。在读研的过程中完成你在实践中产生的课题,以论文、著述、实验成果或其他形式的成果参与答辩。经专家评审、学位委员会鉴定,达到硕士的给硕士,达到博士的给博士。以成果说事儿而不是论年头说事儿。把“实践”作为考研和读研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的兴趣来源于实践,研究的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研究的成果要对实践有用、有价值,要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这样的研究生才有真本事。“百无一用是书生”,有了工作实践的经历,才可能磨却“书生气”,作为一个研究学者才能站得住。谁有资格考研呢?一个要有大学本科的基础,一个要有实际工作的阅历(譬如2至3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工作经历),二者不可或缺。除了个别专业可能也需要大学和读研连续,如什么“本(科)硕(士)连读”,“硕(士)博(士)连读”之类,多数专业应该而且可能要求必须经过实践阶段,要有工作阅历,以此作为考研的条件。

  有了这一改变,将会使我们研究生的质量大为改观,有望成为一个研究激情充沛、研究方向明确、研究能力发达、研究成果累累的学者。实践才是研究生培养的温床和沃土。学问要在实践中做,研究生要在实践中长成。

  如果把实践这个环节插入,还会促进考研的社会化。社会应该鼓励那些在实践中有所作为、表现出一定研究造诣的人取得硕士博士的学衔,以扩大高级专门人才的队伍。社会制度应该扩大人才辈出的门径使人尽其用蔚成气候。人才是社会的最大财富,改造培养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研究生制度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问题又回到现实中来。目前的现实是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大概不是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而设置的。大学生就业是另一个问题,就把求职就业的过程作为我们准备考研的出发站吧。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