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 16:55   文都教育

  专题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在报告的第七部分专门论述了“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问题,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

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改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是: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7. 目前,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4)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6)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7)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8)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9)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10)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三、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 “六个‘不和谐’问题”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③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④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

  ⑤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⑥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 “六项要求”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3. “九大目标和任务”

  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 “六大原则”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5. “七大协调发展关系”

  ①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②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⑤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⑥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⑦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6. “六大制度建设”

  ①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②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③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④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7. “五项重点工作”

  ①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②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④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⑤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8.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①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②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③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④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四个机制”)。

  ⑤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⑦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