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读研机会成本大职场规划须谨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9日 10:15   泉城晚报

  “考研人数减少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陈中认为,客观上与国家对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控制有一定关系,主观上与考生个人不同就业心态有关系。但总的来说,从“一窝蜂”考研到仔细考量读研的效果,说明考生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选择趋于理性,也说明社会对学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看法更趋理性。

  用人单位不惟学历重能力

  近两年来,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在降低,对经验和能力的要求却在提高,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招聘时会考虑成本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都希望能招到马上能创造生产力的职员。

  我市某民营企业人事部黄经理表示,研究生对自身定位较高,而社会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技能等却不一定好。因此,招聘时同等条件下,出于成本考虑,企业一般会选择本科生或专科生。不少企业的负责人说,本科直接考上硕士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而聘用硕士生要付出比本科生更高的报酬,成本将大大增加,所以在学历与能力方面,用人单位越来越理智。

  泉州师范学院宣传部方老师说,泉州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而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前者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高于学历要求,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泉州本科生就业比研究生相对容易一些。

  研究生光环有所“褪色”

  调查中,记者发现曾是社会精英代名词的“研究生”,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慢慢地发生变化。

  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迫于就业压力,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延迟三年就业。然而,几年后,研究生的就业之路同样亮起了红灯。华侨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许总教授表示,许多人选择读研的心态比较功利,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其实,读研的专业方向更加精深,就业面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变得更窄了。但从长远看,研究生的素质决定其在职场的发展与本科生相比还是有优势的。

  此外,有教授告诉记者,随着前几年研究生招生大幅度增加,研究生质量下降不可避免。现在的研究生,普遍存在从此前导师和学生一对一或一对二、一对三,到现在的一对八,甚至一个导师带着二十多个学生的现象。而且当前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学生学术意识缺乏等情况,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所下降,也是导致研究生光环不再耀眼的原因之一。

  读研机会成本较大

  专家表示,从总体上说,现在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是增长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需要考虑自己在教育上的投入产出。按经济学观点,预算成本有两种意义:一是衡量支付能力;二是预测成本收益。

  首先要考虑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通俗地理解为:选择一种机会时,你同时要放弃其他机会,而其他机会的成本需要低于你所选择的机会。例如,一个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的花费一般在1000元—4000元,如果是自费读研,3年起码要花费3万元的费用,而少参加工作3年的“经济损失”至少有6万元。换言之,选择读研至少要付出10万元的机会成本,没考上再考,机会成本还会增大。

  其次,从时间成本看,毕竟本科毕业后读研究生的3年是人生中一段黄金时间,在就业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先占要路津”即通常所说的“占位子”很重要。投入时间成本,不一定能够换来更多更好的机会,往往是错过很多不错的发展机会。对于女生来说,年龄的增加更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包括工作几年内可能就要结婚生育,用人单位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虑,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另外,从心理成本看,读研究生的知识要比本科更集中到某一个专业领域,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压力很大,对自己的期望值也会更高,造成心理成本投入太大。而本科生就像一个“原材料”,心态比较务实,干什么都能接受,而且上手很快。

  高校指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考生群体开始冷静对待考研,和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在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及大部分高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不无关系。

  陈中主任表示,从今年华侨大学研究生报名情况来看,在职报考人数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00%以上。越来越多人选择先工作几年再决定是否考研,国家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在职教育,职场上有心想深造的人有了更多机会,工作后再考研的群体在学科选择上更理性,学习也更有方向性。

  陈中主任说,大学扩招几年来,全国上下已形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共识,为促进学生就业,许多高校从大二、大三便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许多学生都形成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