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热点观察:考研由学历崇拜到名校崇拜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 11:05 解放日报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于昨天、今天两天进行。阴冷冬雨中,共有3.2万余名考生在沪赶考。数据显示,包括上海在内,北京、山东、河北等许多省市报考人数都比上年减少。全国考研人数在经历多年膨胀后,今年呈现跌势。 考场外记者采访获悉,考生们选择进一步深造,动机已日趋理性。 从“学历崇拜”转向“名校崇拜” 有了研究生学历,并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名校的研究生文凭,仍有相当“含金量”,在就业竞争中增加“砝码”。考生小刘告诉记者:“我本科读的学校没啥名气,通过考名校的研究生来‘镀金’,还是很有必要的。”相对来说,名校本科生考研的热情并不高,因为即便读研,毕业后并不一定比本科生有更强竞争力。 教育界人士认为,考研正经历由“学历崇拜”到“名校崇拜”的转型。 在上海高校中,报考复旦、上海交大的考生都超过1.3万人。而报考一些“次一等”重点大学的人数约3000人,两者相差近万人。在北京高校中,报考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这些名校的考生超过万人,这4所高校的报考人数合计占北京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所有报考人数的三成。这表明考生对名校研究生教育回报寄予厚望。 外地生小王在选择考研目标时,盯着上海的“211工程”高校。因为,外地生源毕业生想进沪就业要接受有关部门打分,“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分值高,户口落在上海的希望就大一些。 “别人考研,我也考”盲目现象减少 “为了今天,我已经准备了4年。”本市一所高校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小孟算了这样一笔账:管理类研究生到企业就业,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可能不如已经工作3年的本科生;但要是做咨询类工作,在逻辑分析和知识积累方面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我大一进校就给自己定下了就业规划,希望能进入咨询行业,所以我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考研的。” 采访发现,考生中“别人考,我也考”的盲目现象已不多见。 不少考生有这样的职业发展目标:先考研,研究生毕业再考公务员。相对于本科毕业考公务员,研究生当上公务员后起薪更高,发展空间更大,而且户口可落在上海。 来自山东的考生小王希望能在上海当一名高中老师,在了解这一岗位的“门槛”之后,考研成了她的不二选择。 考生的理性考研得益于近年来高校兴起的职业发展教育。目前,上海有四分之三的高校将职业教育课程列入全校必修课或选修课,不少高校从大一开始就指导新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能力、发展目标、家庭经济状况等,权衡各种利弊,来决定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读研、出国留学等。 培养机制改革激发学习动力 去年秋季,经教育部批准,全国有17所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列入其中。这些高校培养研究生将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采访中发现,新试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更多有心向学的考生。 考生小全对此挺欢迎,她说:“我仔细研究过学校的招生章程,发现只要学得好,得到的奖学金完全可以抵作学费,甚至还能有盈余。而且新的培养机制下,高校对导师的要求也更高,我是求之不得啊!”开车前来送考的家长任先生表示,新的培养机制会给成绩不佳的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督促他们不再“混日子”。 此次报考上海交大计算机学院的考生小高认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可以让大家更加珍惜深造读研的机会,恢复研究生学位的“含金量”。作者:彭德倩 徐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