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2日 15:35   新浪考试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考点提示】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考点提示】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l )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这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因此.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行,是产业资本保持正常、连续循环运动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

  【考点提示】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考点提示】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的一种划分。它以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根据。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生产使用过程中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经过多次转移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方式上是一次性投人生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应该指出,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与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它们在价值形成和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这里仅就价值周转方式而言是相似的。

  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考点提示】 固定资本的损耗分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是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当代科技进步的加快,竞争加剧,使无形损耗呈上升趋势。固定资本折旧,是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考点提示】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关系产业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产业资本家总是力求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7、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考点提示】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8、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考点提示】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关系到一定数量的产业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加速固定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减少和避免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这样.就有利于资本家及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加速流动资本周转,能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其中可变资本部分周转加快,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量增加.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资本运动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9、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考点提示】 考察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或替换)和价值补偿问题。因为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替换)和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10、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考点提示】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也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Ⅱ)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构成,是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1、简单再生产。12、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考点提示】 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资本投人生产,追加的资本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有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生产的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则是在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扩大生产场所的手段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1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考点提示】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二是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上述三个条件不能具备,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考点提示】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I(c+v+m)>I c+Ⅱc或I(v+m)>Ⅱc。第二,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如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那么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用的部分。用公式表示为:Ⅱ(c+v+m)>I(v+m/x)+Ⅱ(v+m/x)或Ⅱ(c+m-m/x)> I(v+m/x)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同样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关系。基本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v),再加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 c)之和。即 I(v+∆v+m/x)=II(c+∆c)。由此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为: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积累的规模相互制约。只有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才能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考点提示】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危机期间,商品大量积压或被人为毁弃,大批工厂减产、停工或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金融企业倒闭,信用关系崩演,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它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紧密联系,一般说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繁荣)四个阶段。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原因,也只能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自身运动中去寻找。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