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阳光照进考研梦想:意志与实力共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 21:36   文都教育

  世界语言大师戴尓•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辉煌始于观念的转变。可见,一个人的命运和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其实从决定考研的那天起,就是选择了一条不准后退的路,体力上的付出大家基本上也都可以承受,关键是内心的孤独与煎熬。

  最初时,考研豪情万丈、立志高远,看到清华的门似乎已经向自己敞开。但是越到后来就越变得没激情,变得烦躁。我想得最多的一个想法是:要是最终结果考不上,那我这一年就白搞了,还不如出去好好的找个工作。在距离考研还有三个月的时候,这个念头不断地向我袭击,说实话很想放弃,但是理智又提醒自己,就这样放弃了实在是可惜,并且也难以跟家人和关心自己的人交待,不想看到他们失望却又强装无所谓来安慰我的眼神。每天都忍受着这样的痛苦,进退两难,效率低下,差一点就放弃了。帮我解脱困境的是同学的这样的一句话:从微观上去重视这件事,把它当做一件大事来认真对待、细心准备,无悔的付出;但是要从宏观上去轻视这件事,不要因为它的结果如何而影响人生的的其它选择。我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能让身边的人失望。最后的几个月,就是凭着这一份力量走完的。下面与考研的朋友们分享几个学科的复习经验。

  在英语方面,我觉得最好的资料就是历年真题,研究一下真题能更多的从中提炼出题规律,感受真题难易程度,所以很有价值。当然,如果你没有时间而银子比较多的话,可以考虑参加辅导班,让老师帮你总结规律,为你传授技巧。一般真题要做到三到四遍。第一遍可以做题为主,把里面不会的单词查出来;第二遍不仅仅是作题,还要将每篇文章的每各选项归类,弄明白考试题目会在哪些方面涉及;第三遍主要把握文章的结构,找到文章出题的规律;第四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查缺补漏。

  对我而言,考研能否上的关键在于数学。我的数学从高中起就一塌糊涂,150分的卷子,考分却从未超过三位数,底子算得上相当差的。自从打算考研,数学这一关就成了我的拦路虎。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准备数学复习,去年3月份便开始看书了。我复习数学的进程很慢,第一遍把同济五版的高数和线代课本全部看完并做完后面的习题已经是暑假了(我考的数学二)。7月份听蔡子华老师讲完强化班,自己做题依然没感觉,心里有些慌。镇静下来再三思考,也许是自己的基础实在太弱,正处在学习中的量变阶段吧。我就利用8月份和9月份把强化班的内容又过了一遍,同时还做完了一本复习大全。10月份我才开始做历年真题,一共做了4遍,而且错题集写满了两个大笔记本,上面的字迹也是五花八门,十分刺激人的眼球。努力做完这些已经是12月中旬了。

  与此同时,我还利用一些零碎时间做完了一本660题,并且看了曹显兵、黄先开两位老师的《概率过关与提高》、《高数过关与提高》。在12月份便开始做模拟400题,模拟100题的难度确实挺大,我每套试卷的平均分就70、80分左右,当时很打击我的自信心。遇到上面不会做的题目,有些自己实在是想不出来的方法,我居然选择去背!反正是这样痛苦的走完了12月份。到1月份时,我几乎没怎么做题了,就看了一下自己整理的错题集并做了一下蔡子华老师的最后三套题。现在想来,我复习数学的历程实在是过着炼狱般的生活,特别是在做第三遍真题的时候,仍有不少研友过来关切的问道:“你怎么还做真题啊?”我只是对他们笑笑。而在做线代时,许多知识又特别容易忘记和混淆,针对这个问题,我硬是将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啃”了7遍。这一路走来,虽然过程十分艰苦,但我觉得心里十分充实。一想到高考数学时那依然历历在目的“伤痕”,为考研而做出的努力便没有白费。

  在专业课上每个专业复习方法都不同,但相同的是一定要多看专业课本,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此基础上用一些练习题加以巩固。如果有辅导班,也可以参加,这样能够节省一些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有人说,考研的方法占成功的50%,其实,心态与实力占的比例也许更高,忽视了任何的一个都不会成功。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万能学习方法:静心尽力的按照自己适合的方法不断加油。

  我知道,意志与实力的结合,让那一缕久违的阳光照进了我年轻的生活。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考研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