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调查显示近四成博士毕业生同情学术不端行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3日 10:33   东方网-文汇报

  如果同行发生论文抄袭、伪造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你会怎么看?对于这一敏感话题,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兰州等4座城市的14所高校和研究所的1903名应届博士毕业生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回答:39%的人认为“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谅”。

  受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日前完成了一项名为“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职业取向研究”课题。作为我国未来科研力量的生力军,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什么态度,这些态度受哪些因素影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自己周围的老师或同学有过学术不端行为;而身边的此类行为越是普遍,被调查者越容易表现出宽容态度。这一结果说明,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败坏学术风气,损害一国的创新力,它还会对新一代研究者产生极恶劣的“示范”效应。

  有意思的是,“是否有工作经历”成为影响博士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看法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在所有持宽容态度的被调查者中,读博前参加过工作的占了38%,而读博期间参加过科研项目的比例更是高达84%。

  “也许是短暂的科研活动经历,让部分博士生切身体会到了现实的压力和制度的不完善,使他们更容易对不端行为‘惺惺相惜’。”课题负责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院赵延东认为,当前以论文和数量为主的评价标准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某些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当然,制度的缺陷不能成为学术腐败的理由和借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制度存在不完善时,单纯寄期望于个人的道德自律是不现实的。”赵延东表示,只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学术评价体制,才是清除“科研蛀虫”的治本之道。

  那么,日常工作中怎么做才合乎规范?在中国大批“准科学家”心中,就这一问题也许还存在盲点。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获取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主要途径是“导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看材料”,仅有21%的博士生从学校组织的课程中获取相关知识。“零散的信息获取,很可能造成认识上的一知半解。”据了解,在国外的研究生教育中,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赵延东建议,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增设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课程,以此防微杜渐。任荃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