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一些博士生看来,给导师“做项目”是件不错的“活儿”。
“首先,能够得到一定的报酬,具体数目视‘项目经费以及导师人品而定’;其次,自己能够获得学术成果,有时导师会把学生的名字加在自己名字后面,有时导师会在前言中注明某一章节是由谁来执笔的,最差的也能在后记中写上,‘感谢自己的学生某某为此书作出了贡献’。”一名在读博士生说。
不过,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感恩”于导师的“栽培”,“有些老师自己一年拿几十万元,对一个学生一两万元都不愿支付。”一名已经毕业的博士坦言,“我做了很多项目,出了很多差,但是回过头来看,这和工作有什么区别?读博期间还做那么多横向项目,还不如出去工作”。
不论评价如何,在“项目”的推动下,博士与导师之间终于形成了类似于老板与员工那样的雇佣关系。
在《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作者就明确指出,“中国大学科研中的‘老板制’是功利主义的产物,是师生关系功利化的结果。这是一种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的关系”。
39%的博士认为学术不端“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谅”。博士培养过程日趋利益化功利化,甚至成为了学术不端的源头
有专家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在“老板制”建立之后,作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博士培养过程日趋利益化功利化,甚至成为了学术不端的源头。
一名给导师“做过项目”的博士向《法制日报》记者描述了项目的“生产过程”:“我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马不停蹄地写出了数本关于某一研究领域的著作及教材,搭建起了某一分支学科的理论框架,而这些书的作者无一例外地挂上了我们导师的名字。”
至于项目的质量,一名读过上述项目中某本著作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那天晚上我越翻越觉得似曾相识,立刻跑到图书馆查阅,结果发现,和其他两位学者的书有不少雷同之处,好几个地方整整半页都是完全一样的,既没有引号也没有注释。”
最后,这名业内人士为该著作下了结论——“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抄的”。
更有甚者,在师生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之后,一些看似荒唐的现象随之出现:2006年,上海某高校就曾发生过几名研究生不满导师“剥削”而集体将其“炒掉”的事件;还有的导师让研究生帮其著书,自己却不进行任何指导或把关,学生为了表示“无声的抗议”,竟连篇累牍地抄袭别人的著作,引发官司,让导师的丑闻最终曝光。
但是,在博士培养的“老板制”在中国得到普遍建立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做“项目”的过程和方式。
一名“做过项目”的学生告诉记者:“这不能算抄,我也付出了劳动,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更何况,很多项目都是这么做的。”
此前,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赵延东曾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之托,主持过一项有关博士毕业生学习和就业情况的大型实证研究,“从调查结果看,目前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影响已呈蔓延之势,受访的接近2000名博士毕业生中,一半以上的人表示听说过自己周围的老师或同学有过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赵延东告诉记者:“虽然这一比例并不代表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实际比例,但却说明,学术不端行为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赵延东的调查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39%的博士认为学术不端‘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谅’”。
“博士生对周围学术不端行为的感知和认识是影响他们对学术不端态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博士生越是感觉周边环境中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普遍,就越可能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同情和原谅的态度。”赵延东对记者说,“这一结果有力地说明,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会败坏学术风气,还会对新一代研究者产生一种极恶劣的‘示范’效应。那些在充斥着这种不良风气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学子们,很容易受到学术不端行为的引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即使那些已经掌握学术规范、形成正确科学价值观念的人,也很容易被‘拉下水’,逐步认同学术不端行为。”
“博士生是未来科研力量的主力军,如果他们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知识都熟视无睹甚至习以为常,我们怎么能够希望他们会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自觉地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向记者坦言。
相关链接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论文被指抄袭
2008年12月,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在汕头大学举行。在此次会议发出的光盘版会议论文集里,题为《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柴油发电机》的英文论文,排在30号,第一作者为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另一作者为周祖德的博士生谢鸣。这篇论文被指是国外5位科学家所著论文的删节版。
据了解,这篇被指为抄袭的论文出自谢鸣之手。谢鸣描述了这样一个惯例:“论文由我来写,我肯定把指导我工作的老师摆在第一位。我发论文的时候他是不知道的,但是审核的时候他是知道的。”
上海大学博导论文抄袭事件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湛匀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阶段性成果之一《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研究》,发表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全文约9100字,其中抄袭2300字,抄袭率约为25%。为此,上海大学决定免去陈湛匀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其相关行政职务也被撤销。
有网友爆料称:“事情的真相应该是陈的学生图省事,接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后,直接百度谷歌了。陈的业务比较繁忙,也没把关,直接签了名就把稿子交上去。”
辽宁大学副校长发表文章被指抄袭
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刊登的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被指涉嫌抄袭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据了解,陆杰荣系辽宁大学副校长,杨伦为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王凌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他对《何谓“理论”?》一文比对后发现,全文除了将他写的《什么是理论(Theory)?》开头和结尾部分稍微修改、添加一些句子,并在某些句子上稍作局部修改之外,陆、杨合著的文章80%以上内容抄袭自他的文章。 记者杜晓 本报实习生郑小琼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