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岛考研人数再创新高 确认报名人数16799(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6日 11:46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微博 ]
11月15日,青大中心校区图书馆一自习室坐满了复习的学生11月15日,青大中心校区图书馆一自习室坐满了复习的学生

  随着11月14日现场确认的结束,2011年考研报名正式画上了句号。“虽然最终具体分析数据尚未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考研队伍更加壮大了!”市研招办负责人介绍,青岛地区考研热今年继续升温,目前通过现场确认后报名人数16799人,比去年增加300余人。涨幅虽然不是很大,但依旧刷新了纪录。记者调查发现,在今年的考研大军中90后首

  次昂首迈入,此外,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时更加理性,不再盲从。

  90后考生加入考研大军

  记者从海大研招办获悉,今年网报人数过万,而去年为8300多人,之前两年报名人数一直在减少 。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驻青高校的网报人数都比去年略有增加。

  在报名者中,往届考生及社会考生比例依然较大。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90后将出现在考研考场。1991年出生的海大地理与信息技术专业大四学生张成,就是班里唯一一名90后考生。

  见到张成时,他正在海大教学楼6区埋头苦学。张成告诉记者,他老家是安徽芜湖,准备报考本校的遥感所。“决定考研是在上高三的时候就定了的。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去知名的IT企业做研发工作,但听很多学长讲,此类岗位最低学历都是要求研究生,本科只能做销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宿舍全体考研、一个班多数考研的现象不新鲜。如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水彩班超过一半的学生考研;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系统专业50人,除去10名国防生、5名保研生,5个选择就业,其余30人全部选择考研。

  应届生的选择更加理性

  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时更加趋于理性。“考研是我人生规划的一部分。”青大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的翟蒙告诉记者,她已经在博远楼的一间教室坚持学习了快半年了,“每天7时起床,基本上一直待到晚上10时宿舍楼熄灯才回去。”

  “我老家是淄博的,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 。上大二时,我就回博山区实验中学问过,如果想到中学当老师至少需要研究生学历。早走、晚走都得走的路,还是趁年轻、有条件一次性完成。”

  和翟蒙一样,1989年出生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大四学生梁恒告诉记者,自己的考研志向是上海同济大学的建筑声学与电声学专业。选择这一专业也是自己深思熟虑的,“这个专业就业面比较窄,但如果学扎实了去的单位都是很好的。”

  老师建议入学时就做好规划

  考研大军中 ,各种心态的报名者都有,有为追求文凭而考研的。在他们看来,现在硕士生一抓一大把,说自己是不知名高校的本科生,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也有不少应届本科毕业生想通过考研逃避就业压力。这类考生多数比较盲目,没有明确的考研目标。

  “为了工作而工作和为了考研而考研都是不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入学时,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所学专业,对未来进行一个5至8年的总体规划。”青大研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跨校或跨专业,最好到目标院校实地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决定考研目标。

  2011年1月1日至14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下载打印《准考证》,招生单位不再给考生寄发《准考证》。考生凭下载打印的《 准考证》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参加初试。

  ■分析

  多原因促使考研热升温

  到底是何种原因加剧了考研热?对此,一位高校人士分析:首先,扩招使得本科毕业生连续几年处于一个人数较多的平台上,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其次,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各行各业都相继表现出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产生了“学历贬值”、“人才高消费”的现象;考生容易受周围影响产生盲从心理;少数学校盲目追求就业率,鼓励本科生考研。

  此外,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开始扩招专业学位硕士。今年,教育部还要求将2011年学术型硕士计划数做适当调减,用于招收专业学位硕士。海大今年计划招生2300人,首次增加了脱产的专业学位计划600个。青大专业学位计划也从去年的490多个增加到650余个。(记者 孟琳达 孟达)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