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4名校增加推免比例 名校考研读硕如同中彩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2日 17:10   京华时报

  有专家担忧,此举易造成学术近亲繁殖,出现更多“走后门”的现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所国内知名高校不少专业硕士生推免所占比重超过招生总名额的一半,有些热门专业达70%至80%,个别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4所国内知名高校近期公布,2011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比例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高,有些院系达到60%至80%,部分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消息公布后随即引起社会关注。这是优化生源的良策,还是有悖教育公平的失策之举?“单兵推进”的改革,能否破解考研热带来的硕士生水平本科化等问题?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如何兼顾效益与公平?记者对此展开追踪采访。

  焦点四大名校增加推免比重

  “统考名额比推免名额还少,到名校读硕的愿望一下子变成中彩票似的小概率事件!”准备报考某名校外语专业的郑州大学大四学生寇蔻感慨,不少同学为能考到理想的学校攻读硕士挑灯夜战,有的甚至通宵复习,可惜不少人的梦想要泡汤了。

  记者查阅部分高校2011年硕士生招生简章发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所国内知名高校不少专业硕士生推免所占比重超过招生总名额的一半,有些热门专业达70%至80%,个别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中国人民大学已接收2011级学术型推免生1211人,拟招收的学术型统考生仅为889人,其国学院共有36个学术型研究生名额,已全部用于接收推免生。清华大学软件学院2011年拟招生75人,其中推免名额占60人。

  在复旦大学41个招收硕士

  生的院、系、所、室中,至少有20个明确标注招收50%左右的推免生,其中中文系将推免生的比例定在“70%左右”,管理学院为“60%至70%左右”,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为“50%至80%”。

  争议赞成:有利拔尖人才选拔

  名校扩大研究生推免比例,各方褒贬不一。赞成者认为,扩大推免比例是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力度的探索。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郭钊说:“各院系和研究生导师们反映推荐免试生源总体质量优于统考生源,他们更倾向于多招收推荐免试生。”根据反馈,学校按照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的目标确定招生计划。

  “不少本科生思维活跃,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但是应试能力相对不强,通过推免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培养机构也能借此发现特别优秀的科研人才。”河南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周志强说,给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读研机会,既提高了招生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节约了各方组织和参加统考笔试的社会成本,是一个多赢的措施。

  反对:易致学术近亲繁殖

  也有一些人对这种做法表示质疑。采访中,一些专家、学生有的担心校内推免比校际推免容易,推免比重扩大后易造成学术近亲繁殖;有人联想到近几年高校推免爆出的“猫腻”,担心推免比重扩大而程序不公开、透明,出现更多“走后门”的现象。

  妨害教育公平也是一种很具代表性的质疑声。河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崔进军认为,我国目前享有推免资格的院校限定在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以及“211”工程、“985”工程院校。推免比重过高,实质上剥夺了其他院校、社会人士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客观上造成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警惕推免变为名校间的‘互惠互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名校招收推免生的比例增大,统考名额便相应减少。大多数二本、三本院校既没有推免资格,学生考取名校的几率也变小了,他们只能继续报考其他高校。

  新闻观察

  研究生招考改革需整体推进

  我国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考研热持续升温,但考研热也带来“应试风”,研究生招生考试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考试改革同样显得更加急迫。

  “当务之急是,从宏观层面深化硕士生推免机制改革。”熊丙奇认为,应当逐步改革,让更多院校享有推免资格,更多学生获得推免机会。

  郭钊认为,应进一步改革研究生考试机制,使考试更加科学、全面。硕士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初试阶段应逐步向资格考试过渡,重点考查考生的基本素质,复试阶段重点考查考生的研究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些专家认为,研究生招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相关改革还应注重系统性,深入推进培养环节、管理环节的创新。据新华社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