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押题预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1日 11:08   万学海文[ 微博 ]

  2011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押题预测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

  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④历史意义: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

  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

  (1)爱国、开明有识之士的探索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洋务运动

  ①目的: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②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口号:“自强、求富”。

  ④举办洋务事业:近代企业(军工、民用);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⑤失败标志: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⑥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

  郑观应等早期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1)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

  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②宣传活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

  ③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需要与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进行比较。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双方论战涉及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④百日新政:诸如裁汰冗员、提倡廉政、奖励科技发明以及创办京师大学堂(变法失败后被保留下来)等内容,但没有开国会等政治主张。

  ⑤意义: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⑥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⑦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2)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

  ①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②革命团体:第一个革命团体是兴中会。

  ③政党: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④政治纲领: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一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要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

  (孙中山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内容、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以及节制资本等主张,从而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⑤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⑥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⑦失败标志:袁世凯篡权。

  ⑧意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的变化,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⑨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

  ⑩辛亥革命失败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相继展开,其中护法运动宣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四、五四前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

  ——新文化运动

  ①开始:新文化运动以创办《青年》杂志开始。

  ②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③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④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⑤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赋予民主与科学以新的含义;反对封建思想产生的制度根源;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个性解放扩展到社会解放;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的思想批判逐步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考研论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考研 政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