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各大考研论坛上,最热门的词语有两个——“电话”、‘邮箱”。谁的电话和邮箱呢?导师的。要导师的电话和邮箱何用?研究生复试即将到来。
2月下旬开始,高校陆续公布考研笔试成绩;3月初自主划定分数线的“985”高校也相继公布了复试要求,3月下旬国家线新鲜出炉;和往年一样,依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欢喜或悲伤之后,每个人都在进行不同的选择。有的考生穿上职业装,加入求职大军,在就业市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有的考生擦干眼泪,埋藏悲伤,重拾课本和试卷,为“再战”一年而努力;有的考生则收起笑容,继续与课本、试卷为伴,这是因为,复试还在前面招手等待。
研究生复试一般按照1:1.2的比例进行,谁会是那被淘汰的20%?每一个有机会走进复试考场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那20%,而是100%中的一份子。因此,复试就变得尤其重要。而复试的成绩怎么来的?复试也会有笔试和面试,而这一切都跟专业课的导师有关。试卷由导师出,面试分由导师打。因此,导师就显得尤其重要,导师的电话和邮箱也就炙手可热了。
考生获取导师的电话和邮箱有什么用呢?其根本目的在于顺利通过复试,这是无需置疑的。窃以为,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一是获取信息,以便在复试中取得好成绩。在现代社会,信息就是一种资本。考生通过电话和邮箱与导师联系,获取导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感兴趣的话题等信息,这些都对复试大有帮助。要是能知道复试的“重点”,就更加喜出望外了。
二是推销自己,加深导师对自己的印象。考生通过与导师联系,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发表过的论文,感兴趣的方向,看过的书籍,获得过的奖励。一旦导师建立了对你的深刻影响,你离复试成功就不远了。
三是资源动员,走关系和背景之路。考生之间有句复试“秘笈”,代代相传——“搞定了导师,也就搞定了复试”。一些进入复试的考生,为了达到“保证”录取的目的,动用各种资源,一家人齐上阵,想各种办法和老师联系,找熟人,拉关系,请吃饭,送礼品,赔笑脸,打包票。在迎来送往和觥筹交错之中,学生多了一个导师,导师多了一个学生。
导师的电话和邮箱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有的人说,用处大着呢,我利用这些办法成功了;也有人说,没啥用处,绝大多数的导师还是公平公正的,关键还是自己端正心态,认真备考。一位朋友参加了2010年研究生考试,从报名到初试、复试、体检,一路走下来,一直没有和导师联系,却顺利地走进了武汉大学的大门。他的老家在湖南的偏远山村,考研的难度也是让许多考生望而却步的“跨校跨专业”。
研究生复试是对考生专业素质和综合实力的检验,是各种方法和手段的试验场,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个战场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与理想、信念和希望相互交织,让研究生复试变得热闹和喧嚣。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
|